唐图及其周边的公共建筑空间的审美意象
唐山图书馆堪比深圳,外在环境和内部完全开放式的管理都非常融人,不仅是城市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集体生活状态下所可能提供的公共产品的一种极致状态。
人们可以在这里找到度过时间的又一种最好的方式。从小孩写作业到老人看报纸(其实有一种全新的电子屏报纸,非常直观地将全国各种报纸呈现在大屏幕上,点击即可一版一版地看任意一页),还有带着笔记本电脑IPAD来写东西的年轻人,大家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在一个位置上坐定了,甚至会不由自主地感慨,人家的桌椅高度怎么这么合适,坐下去就这么恰如其分,连胳膊放在桌面上的适当的光滑与适当的摩擦力,也都让人那么舒适,那么贴合,不黏不腻,生涩与流畅度都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坐在这里,座椅的舒适和空间的宽敞度都让人觉着这样的公共空间甚至比自己家里更舒适,比办公室更方便。虽然自由度缩小了,但是公共场合这种适当的抑制与被抑制的状态,其实也正是看书学习所需要的外在的适当压力。在这样适当的压力下,一切都更专注,更流畅,更好自控。
人们现在到图书馆,很多人其实并不是来借书的,他们只是要利用这个环境,这个集体学习的环境。人们在这有空调有水电暖一应设施的公共场合里,或者埋头自己的案头工作,或者电子阅读,网络阅读;有WIFI便有了世界,有了世界上的似乎全部。幸福美好生活的题内之义,好像就此为出发点,便已经都有了。
可惜,自己今天不过是走马观花,不是来看书而是来看别人看书的状态和场景,顺便走进来体验一下而已。不能有更多的时间在这里度过,不能在还没有对周围外在的环境的每一个细节都了然于胸的时候就专注于室内的端坐。生活在周边的人们真是有福了,他们可以在对周围都太过熟悉而感到去无可去的时候,走进图书馆,走进更为广袤的世界,走进自己的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工作日的下午,人还不多;没有别的地方的图书馆的抢座占座之虞。有人说这是因为图书馆建在了离开主城区一段距离的地方,人们来往不大方便。这肯定是一种缺憾,但是换了角度看,适当的距离感也正可以为出来读书学习提供一种仪式感;何况城市交通的方式已经多种多样,门口有公交,自行车自由放在门外,开车来的话也不收停车费。小黄车小红车之类的共享单车更是取用方便。何况还置身建筑体量和建筑间距都十分庞大的公共建筑群落之中,更挨着南湖风景区。
从很多城市的经验看,开始与城市密集居住区拉开一定距离的依托风景名胜、自然山水的公共空间集中之地,慢慢就会重新成为城区,而且是城区的核心地带。而它们在建设之初的设计格局上不受周围既有建筑影响的优势也就愈发显现了出来。
唐山南湖西北部的这一带,建设有市民中心、音乐厅、会展中心、图书馆等等公共建筑,形成了一片高度相仿,建筑风格互相映衬的公共建筑群落。其间的空地空间巨大,道路横平竖直,绿化规范。不仅建筑的内在性质与外在样貌之间有互相依托的关系,就是建筑之间的这些空间和绿地也存在着进一步成为未来人员集中的时候的公共休闲领域的潜在可能。即如深圳那样,形成大文化性质的自由集市。吹拉弹唱演艺游艺及其围观者众,一派有约束的自由景象,一派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曾经有过的古来的市民自由文化传统,同时还引进了与时代同步的国际化的街头演出景观的氛围。
与河北省会以及省内其他大多数城市相比,唐山图书馆及其周围的公共建筑群落,为这样日后可能存在的文化集市景象提供了更大的硬件可能。成为这座英雄城市同时也是悲情城市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点,也是未来市民美好生活的一个可以期待的巨大现场。
当然这一带设计和建筑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国内普遍的不假思索就将旧有的一切全部拆去砍倒,在所谓空白之上建设最新最美的画卷的习惯所导致的历史与自然线索的断裂。这可以从一点反证获得明确的镜鉴:在这一带区域中的布耳曼酒店对面的广场一侧,还有一大片被保留下来的杨树林。没有围栏,没有门票,在强烈的阳光里,这是人们在巨大人类建筑群落之中一块难得的逋逃薮。这片杨树林虽然也不是什么原始森林,但是几十年来树木自由生长的粗壮树干与丰腴的树冠的高大婆娑之貌,却是周围钢筋水泥玻璃线条的人类建筑的极好补充。
在一定的意义上,一个地方的公共建筑决定着其居民的生活舒适度与幸福指数,至少是日常生活的方便与审美的品质。唐山作为河北省内经济实力最为强大的地方,或者可以为人们集体认定的未来的更好的生活提供一种可能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