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笔记:人多并非喧嚣不已的理由

梁东方

如果说硬卧有什么不舒适的地方,往往不是上铺太高或者坐卧空间太小,也不是靠窗的凳子太少,每一组六个铺位之中除了下铺两位、窗口凳子上两位之外必须还得有两位在自己的床上;这些都是硬件设计的时候为了尽可能多地安排铺位而做出的舒适性上的牺牲,不管怎么样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在硬卧上,影响舒适度的第一因素其实还是人,是那些不自觉的高声喧哗而且喧哗不已的人。

如果大家都深谙公共场合,尤其是人员密集的公共场合不打扰别人的秩序戒律,各自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看手机也好,休息也好,喝茶也好,遥望车窗外的大地也好,每个人于列车有节奏的运行中都不难体会到一种旅途上的惬意。但是总是有人不大自觉,长时间高声接打电话、外放视频音频、没完没了地聊天……

这不,这趟过节以后返程高峰里一票难求的Z268的硬座车厢里的这八个一起出行去错峰旅游的“老人”,就在整个旅程中一直在扮演这样不是很光彩的角色。

他们从一上车开始就在大呼小叫声中确认自己的铺位和行李摆放之类的问题,然后聚集在一个双下铺都是他们的人的硬卧BLOCK里,开始高声喧哗。用的是方言,带着相当的自负感的方言,所说的却又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杂事。

不管多大一点小事,在他们集体凑趣的喧哗里都会成为重大的噱头,引起高呼式的欢叫。这如果是在私人场合,哪怕是比较宽大的比如广场之类的公共场合,可能也都是无伤大雅的私事;但是在狭窄拥挤的硬座车厢里,他们如入无人之境的长时间喧哗却直接影响了周围的乘客,尤其是同一个BIOCK的其他四位乘客。使他们有“家”不能回,只能躲到车厢里其他同样不宽裕的位置上去。期望他们能有时有会儿适可而止,早一点结束。

然而他们好像完全无知无觉,沉浸在某种不无表演性的自豪里:那好像是一种用方言编织的地域性的炫耀。在急速的、将所有词句全部都打成碎末式的碎屑之流一样的语言方式里,不管自己的境况如何,不管具体到个人的生活有没有值得普遍自夸的成分,他们都在这趟外地人占了大多数的列车里收获着仅仅立足自身的自豪感。这在他们所说的内容,与他们所经久不衰地吵吵着说话的方式里,都有双重的表现。

从言谈之中可知,他们实际上都是刚刚退休的初老一族,还有有很多身强力壮的特征。其中一个穿着挎栏背心的男子,一直在用手巾擦着脑门和前胸上亮晶晶的汗水。这在重阳季节,在有空调的车厢里,显得极其特殊。但是他的嗓门最高,鼓动喝酒吃饭的时候的劲头最足。他们在饭前高声喧哗了两个小时,在吃饭的时候喝着酒又大喊大叫了两个小时,饭后又齐刷刷地坐在下铺上高谈阔论了三个小时,一直到夜里十点熄灯睡觉,整个列车都安静下来,与车轮在铁轨上的咣当当的声响相伴的唯一声音,还是他们滔滔不绝的方言。其实早已经无话可说,但是还是偏偏要这样没话找话地说下去,夸张地欢呼起来。有的人明显是疲惫了,靠在床上大声地放着小视频,那种同样夸张响亮的音乐里的趣味立刻就又成了他们最新的话题……

这样喧嚣不已的噪音让人不由得想到那样一句话,叫做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既无意义也无价值,不过是一种生物本能支配下的自动行为。但是如果稍微注意一下,稍微自觉一点,少损害他人和社会一些,便已经可以说是美了。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在扰民吗?显然不是,在同一个BLOCK的另外四个人纷纷纷脱鞋爬高上床睡觉的时候,他们似乎也说了一句半句的客气话:我们难得一聚之类的话,但是那仅仅是客气话而已,说完了完全没有任何收敛。他们属于自己的建立在例外上的逻辑,大致上和一些乡村甚至城镇中的一种现象相类似:一旦自己家要盖房施工,便理直气壮的将道路截断,让往来的公共交通必须去绕行。因为自己的理由强大,我要盖房。这些集体喧哗的人的理由则是:我们人多势众。

而一个人和一群人对公共环境的损害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个道理自不必说。他们所以沉浸在自己的话语狂欢里,个人精神世界在成长过程中的烙印当然是一个主因,更主要的还是修养与行为方式的少教化与非文明所致。

这种状态一直到列车熄灯以后一会儿,一个标准的普通话声音轻轻地但是也坚定地对他们的行径进行了表面上是请求实际上是指责的制止后,才终于告一段落。

这时候距离火车始发已经过去了七个小时时间,跑出来八九百公里距离。他们之中的一位女士道了歉,说不好意思;用普通话请求他们收敛一下的声音说:我也很抱歉。

列车在骤然安静下来的、除了车轮在铁轨上的运行和风在窗口的嘶鸣之外再无任何其他声音的空寂里,好像一下卸载掉了很多负重,轻快起来;在一瞬间里,周围的乘客都已经安然入梦。

不知道他们在随后的大西北的旅程中的收获多寡,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要想在短时间内改掉这种破坏公共场合的秩序而不自知的习惯,要想一下就和他们口口声声自我标榜的文明大都市的气质不单单是口音上而是从行为上相匹配起来,也难矣。

其实在全国的各个地方,在每天于四面八方不同线路上运行的列车上,可能都有这样不自知的少数人,也都有文明知礼的大多数人。这种表现,地区间的差异不会太大,差距大的只是具体到个人的素质而已。

(0)

相关推荐

  • 一人软包、多功能座...火车坐席到底有多少种?最豪华的还带独立卫生间!

    火车上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坐席 估计你压根儿没体验过 他们的名字听起来就很特别,例如: 一人软包,是不是就像个包间? 多功能座,有啥"惊奇"的功能? 今天就带你 ...

  • 火车笔记:坐在我对面和我后面的人以及坐在我右边的人

    梁东方 很幸运我的座位是靠窗的. 不过,这种幸运在大家陆续上车以后基本上就消失了.因为座位窄,人们不得不簇拥着坐:因为面对面,人们又形成了一种不得不促膝而谈的姿势,互相都是腿交叉,没有一点转圜余地. ...

  • 火车笔记:卖货的人

    梁东方 火车上卖货以前是没有什么限制的,甚至有人为了卖货而坐火车,在火车上一路兜售,摆摊摆到了火车上:有的人在站台上卖货,沿着铁路线卖货,通过窗户和旅客交易,也都自然而然.后来管理越来越规范,除了铁路 ...

  • 火车笔记:对面吃方便面的人

    梁东方 周末即将结束的晚上,车站里的人还是会比平常多一些:以一周为单位的双城记参与者们,现在就该离开家返回工作岗位所在的城市了.虽然城中心的老火车站没有高铁都是普速列车,但是经过改造重建以后的火车站硬 ...

  • 火车笔记:打工的人

    梁东方 坐普速列车,总会遇到打工的人. 打工的人在候车室里一眼就可以识别,大包小包堆成一片,横躺竖卧不修边幅,凑在一起说说笑笑形成自己的小世界,不以自己侧身任何地方为意,哪怕是魔都哪怕是首都哪怕是南都 ...

  • 火车笔记:关于K233漫长旅程的感慨

    梁东方 在如今还可以兑现的关于公共交通中漫长的旅程的想象中,大约长途运行的绿皮车是唯一的例证了:尤其是那些等级较低,逢站必停.逢车必让的绿皮车. 与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坐这样的车,除非万不得已都会花同样的 ...

  • 火车笔记:碗面何以成为火车上的标配饮食

    梁东方 不是谁公布过这一标配饮食,更不是有权威机构的什么认定,碗面之所以成为火车上的标配饮食仅仅就是出自大多数人的实践经验与观察观感.如果不在火车上冲一碗面,你就不能汇入特定环境下的普遍行为的入乡随俗 ...

  • 火车笔记:火车上的人们

    梁东方 长途漫漫,如何度过在火车上的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人在火车上的表现,往往也是自己真实的人生状态最直观的说明.他们在狭小空间里的几乎被固定住的时间空间里的一切,都互相呈现在对方的目光里.耳 ...

  • “人无癖,不可交”:有这些癖好的人,并非是普通人,值得深交

    明代的张岱有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一个没有任何癖好的人,那是不值得交往的.因为这个人并没有什么深情,要是与之深交,最终会惹祸上身. ...

  • 有这些“特殊癖好”的人,并非是普通人,值得深交一辈子

    明代的张岱有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一个没有任何癖好的人,那是不值得交往的.因为这个人并没有什么深情,要是与之深交,最终会惹祸上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