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巴金先生曾给青少年朋友的一封信中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由此可见,欣赏文学作品,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深远的作用,它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中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它积累了年轻人的文化底蕴、处世经验,它还能激发新一代的创造思维、进取精神。所以,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最大责任莫过于在有限的课时里,凭着一份诚挚与兴趣、和着慢慢升华的知识与感悟,和同学们一起欣赏文学,而后领略与完善人生。但文学名著不像报刊杂志,人人一看就懂,尤其对涉世较浅的中学生来说,欣赏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难度。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在文学欣赏的实践中,我不断摸索,慢慢体会,觉得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去努力,这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一、知人论世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故要让学生读懂某个作品,就要指导学生从了解这个作家的生平、作家所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写作背景入手,从而探索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整体把握文意。如果对作者和作品所诞生的时代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

象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生活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他经历了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明白了这一点,这就不难理解他描绘的那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面。

又如李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虞美人》,据说这是李煜囚中所写的一首词。他当时的遭遇很悲惨,居处有“老卒守门”,“不得与外人接”,“从中日夕以泪洗面”!要是不了解作者的身世和经历,要是不了解这是南唐的亡国之君——李后主囚禁中追怀往事之作,学生就容易把这首词寄予着的亡国的伤痛,以及留恋富贵繁华生活的极复杂的情绪,看成是一般的感旧伤逝之作。

所以欣赏文学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这有助于认识作者的世界观、创作

观,从而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风格。

二、品读语言

高尔基曾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论文学》)《课标》也强调“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因此,文学欣赏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对作品语言的品读。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凝重似黄金,纯净似水晶,含蓄、空灵似“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既能“话里有话”,又有“无言之言”,给人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感情,有厚度、力度、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并透过语言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这么说,作者的努力是从旨趣到符号,而读者的努力自然是从符号到旨趣。

朱自清在讲到散文欣赏时曾说:“乍看岂不是淡淡的?缓缓细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欣赏就是缓缓地咀嚼文学语言,辨尝出其中的浓密的叶汁来。不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像朱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就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体会对语言的感悟。如荷叶荷花的“清香”在朱自清的笔下描绘得出神入化,“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似有若无的,幽淡雅致的,只有侧耳倾听,才能捕捉到那从天外飘来的歌声。“这阵阵”似有若无的仙乐,把香气的“缕缕”变得具体化了,这幽雅的歌声又使我们联想到这香气并不是浓烈一爽,这“清香”像歌声一样,须得“侧耳寻声”,真所谓“暗香浮动”,但一经嗅到,就觉得沁人心脾更能洗尽人间的烦愁与躁热,这淡淡的“清香”正好与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相吻合。如在这静夜中,飘来的“清香”如果像听到震耳欲聋的音乐一样反而倒胃口。而这种以声代味,以耳闻类比鼻观的妙喻,令人浮想联翩,其神韵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

文学欣赏就是要从这样的点滴心得起步,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荷塘月色》中这类例子还有很多,都值得慢慢咀嚼。通过点滴欣赏,从而为自己增添了几许艺术的感应细胞,文学鉴赏的高深素养就来自平时独立的点滴积累。

教师若不引导学生去品读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

三、体验感悟

马克思曾指出:“现代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在自己卓越的、描述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治家、理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恩格斯评论巴尔扎克,说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步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我从这里所学到的东西,要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可见,这两位导师之革命哲学原理的形成,也得益于文学的启悟。

作家创造意境也好,塑造人物形象也好,都要表现一定的主题。主题是作家经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从对题材的提炼中发掘出来的思想结晶,也是作家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追求的集中表现。因此,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要使学生学会通过作品的意境和意象,积极联系社会现实或时代背景,挖掘作品的主题,领会主题的社会意义,体会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生活的巨大功能,真正辩识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使学生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课标》也强调“阅读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对作品中感人的意境和意象,能用自身的生活体验来发现人,体悟情,感受美,领悟理。

如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全诗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激起学生对焦母专横无理的谴责,认识到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对刘兰芝为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的由衷赞美,作品结尾“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是对读者的最大启示。

又如《红楼梦》,它既不似历史那样枯燥,也不似百科全书那样刻板。它并非提供答案,而是引发思考。曹雪芹曾设问:“谁解其中味?”其中内涵之味,又如脂砚斋评宝玉时所说:“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读者就在这种“囫囵不解”之中,在力图“解其中味”的求索路上,感应体味,心领神会,增强着各自的学识营养,文学作品便会成为发人深省的启蒙课本,成为鲁迅所说“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总之,语文教学就是要充分利用作品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训练他们的人生感悟意识,从而增强他们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的奋斗、自强思想。

四、发现创新

文学欣赏是读者阅读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读者对作品意象的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文学欣赏带有明显的意象再创造性。歌德说:“一件艺术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应尽可能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时,不仅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从更高的要求来说,还应包括更深层次上的根据原作进行再创造的能力的培养。《课标》也要求“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其实我国古代文论就有“诗无达诂”“见仁见智”、“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得意忘言”等观点,已注意到文本的空白和不确定性,重视读者的个性体验、个体接受和多元解读。

清末“红迷”许伯谦,“尊薛而抑林,谓黛玉尖酸,宝钗端重”。他的好友邹韬则认为“黛玉尖酸固也,而天真烂漫。况黛玉以宝钗之*,郁未得志”。两人“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此后,“两人誓不共谈《红楼梦》”,虽然仍是朋友,但对待《红楼梦》人物上,却恍若仇敌。曹雪芹提出要各位看官“自放手眼”去“别开生面”,就是寄希望于读者的再创造。由此可见,作者的创造,就是要借助并引发读者的再创造,两相结合,融会贯通,才是艺术创造的全过程。

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因为每个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不同而致。如对《红楼梦》的理解,“单是命意,就应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红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读者欣赏的角度和眼光不同,对同一部作品就会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认为是一种创造。甚至同一个读者心目中的人物形象,也可能随时调节转换而有所不同。有一位读者曾描述过阅读《阿Q正传》的十四次体验,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从对阿Q的笑谑嘲讽到悲叹“国民性”的痼疾,越读越有通彻心灵的理解。

总之,我们的阅读教学,最大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谴学生的想象,进行再创造。故我们要紧跟新课标的步伐,在阅读教学中应提倡多元解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体验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无疑凸现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种解读的创造本质和创造品格,在文学欣赏中使作品的意义永远不可被穷尽。“自放手眼”去“别开生面”,在具有相当再创造能力的读者心目中,文学乃是——展才的天地。

五、合作探讨

由于学生的个性和认识的差异,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各有千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忌一言堂、满堂灌,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展开课堂大讨论。

新《课标》也提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根据《课标》要求,尽可能地进行师生、生生间的双向交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实现教学相长。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尊重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如《项链》一课的教学,在学生预习课文后,我先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上台来评论主人公。学生发言很热烈,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路瓦栽夫人是不幸的,但也有一些学生并不认为路瓦栽夫人的遭遇是不幸的,在遭遇生活的不幸时,路瓦栽夫人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对,而后来十年的生活使她能够了解穷苦人家的苦衷,做她以前所不肯做的事,使她从一个整天幻想的人成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实实在在的家庭主妇,这正是她最可取的优点。

学生否定路瓦栽夫人的不幸,虽然有些不妥,但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值得肯定的,我觉得应予以鼓励。因此在鉴赏课中要多组织学生讨论切磋,允许见仁见智,允许辩论,鼓励新见,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均可。这对于活跃思想,开发智力,发展创造思维不无裨益,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当然,对于学生在讨论中所产生的偏差和误解,教师应予以纠正和澄清;对于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应积极引导他们继续深入挖掘下去;对于片面的观点也应及时补充,尽可能使之臻于完整。

六、借助多媒体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既要继承熟读成诵的优良传统,又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现代化的电教音像设备、音像资料以及强大的网络信息等,为我们提供了从来没有过的优越条件。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磁带、教学录象片,往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意境和场面,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直观刺激,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理解作品的内在涵义,感悟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至于影片和电视片对于作品的欣赏就更直接了,其作用便不言而语。

多媒体直观教学,从无声到有声、从无形到有形、由平面变立体、由静止变动态,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有着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从听觉、视觉来构建新旧知识的交融点,形成新知识的增长点,使上课容量大,密度高,节奏快。不仅增强了教学控制的自主性,创造了灵活的教学空间,使教学效率大为提高,同时也利于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及联想思维,增进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使学生在探索、比较的氛围中实现较全面、细致的知识建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高效的表现形式和教学方式。

可以说,传统串讲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统一是文化层面上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产物,是历史与现实融合的结果。这一统一,既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不会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也不会使课文的基础知识变成水中月,镜中花。

总之,人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都非常优秀,可以说它们大都是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打鼎之作。文学欣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见一些晶莹的宝石。

这些晶莹的宝石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广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

在民主、和平、发展的国际文化大氛围里,让我们借新课程改革之风,大胆尝试,共同努力,使中学语文课尽快解决疑问、走出困境,逐步成为令师生都身心愉悦、收益匪浅的文化欣赏课!

(0)

相关推荐

  • ​“语文与文学”资料摘录

        说明:语文和文学的关系,大家谈的很多,多数人认为语文就是文学,这方面例子很多,就无须我列举了.这里专门摘录一些认为"语文课不能上成文学课"的例子,这是多数人往往忽视了的. ...

  • 20210831教学手记——让语文在“不确定”中前行

    有人说:"文学始于读者的退场,但靠'读不准'活着."也就是说文学阅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文学欣赏的本质规律来讲,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妇孺皆知.也可 ...

  • 2021年第23篇:读文随笔∣文本解读的理论范式

    文本解读的理论范式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高中语文教与学>2020年第12期全文转载了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荣维东教授发表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第7期上的论文< ...

  • 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阅读教学探究

    韩学高 [摘 要]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书籍是提高人素养的重要载体.而当前学生仅限于语文阅读与英语阅读,对数学阅读认识不足,且教师在数学阅读教学方面也存在问题,如:教师自身对阅读认识不足,指导 ...

  •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发布时间:2017/11/29   来源:<教育学>2017年9月总第127期   作者:商雨青 [导读] 本文从学法指导.阅读训练.课堂讨论.巩固迁移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 ...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于问题的实际的阅读教学反思

           用最多的时间,最重视的态度,最用心的探讨和最虔诚的祝愿,到头来却得到最不想得到的结果,这是为何,又该何为?这是阅读教学的问题,也是像我一样的所有一线语文老师的困惑.语文教学,重在阅读教学 ...

  • 胡盼:基于问题的阅读教学反思

    用了最多的时间,最重视的态度,最用心的探讨和最虔诚的祝愿,到头来却得到最不想得到的结果,这是为何,又该何为?这是阅读教学的问题,也是像我一样的所有一线语文老师的困惑.我不能把我所遇到的问题小而化大,但 ...

  • 提问技能五: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提问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智慧,养成善于 ...

  • 略谈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论文题目: 略谈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桂林山水>审美教育例析 略谈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桂林山水>审美教育例析 ...

  •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尝试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 ...

  • 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张爱霞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是语文学科教学的要求,也是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必然需求.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阅读教学效果不好的问题,需要结合新时期学生特点创新阅读教 ...

  • 关注技能训练 凸显语言学用——2021年“中原名师周雁翎名师工作室”春季阅读教学主题研讨活动

    此次活动,我们荣幸地请来了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信阳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张思齐老师,还有2位中原名师,她们是平桥二小杨磊校长.第九小学校长周雁翎及各兄弟学校的教师代表. 此次活动的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