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吴志跃:时光氤氲前墟村
...............................................................................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
................................................................................
................................................................................
时光氤氲前墟村
●吴志跃
改革开放后,东海镇加快了城市化建设步伐,现在一些年轻人对新建的楼盘、小区了如指掌,即使不知道百度也能找到。但对东海的历史沿革、老地名知之甚少。历史不仅仅传承、记载风物,还有文化和精神。
历史上,金龙社区前墟村前的小路是东海镇主要的交通要道,它向东连接城东镇的鲤鱼潭、军寮、上陈,向南连接桃围、望尧直至金厢、碣石。路边大榕树下的北极庙周围是一个热闹的小墟集,树下有茶水、红印粿、乌糖粒等摊点。
当未修金碣路、南堤路之前,现在的红光市场、洪厝围、后壁洋都是一片田洋、水洼,是没路的。东海通往城东、金厢、碣石等地的唯一通道就是前墟村前这条小路。东海有史以来都是生产城市(说城市有点大了),就是聚拢周边农村的原料,加工成商品,再到周边销售。主要有篾货,从山区农村进口竹,加工成竹笠、箩、粪箕;从农村购买咸草,加工成草席,从东海留传下来的地名就可看出当年东海的加工、商贸行业是成行成市的,如草席街、打铁街、棕蓑街,鱼脯町,打索巷,糖房、盐街等等。这些商品销往城东、金厢、碣石等方向的农村就走前墟村前这条路。而当年农村进城的物资就更多,有番薯、柴草、鱼虾、盐,而进城队伍最准时、最庞大的是挑壳仔的队伍,都是清早就到来,少时三、五人,多时十多人,每人挑一箩担,重量估计一百多斤。就是从海边把捞上来的各种贝壳,送到东海的灰窑烧灰。而挑壳大部分是农村妇女、村姑,也有东海勤劳的妇女去沙门参加挑壳,每担壳从海边挑到东海的灰窑路途近十公里,工薪四五毛钱。在那个时代,水泥稀缺、甚至没有,于是壳灰成了主要的建筑材料。也许有人认为海边产壳,直接在海边烧灰不是更好?海边也有烧灰,但在东海镇内烧灰是适应市场需求,有些居民维修房屋只要十近壳灰就夠了,专程到海边买这一点壳灰不合算,还有山区农村到东海买壳灰可用船载走螺河水道,很方便。因此,东海成了加工壳灰的主要生产基地,印象中,东海当年的灰窑主要在河边,荣尾、后溪仔(现龙山花园)一带有很多座灰窑。
东海人的体力比不上经常做体力劳动的农村人,于是就需要家人“接路尾”,有的是丈夫,有的是儿女,在预定的时间来到村前榕树下等,当妻子或者母亲挑壳来到村前的时候已经很累了,于是接担的亲人接过担,走街窜巷过土笼街,走完剩下的路程,挑到河边灰窑交货。当年东海人习以为常的劳作方式,其实是一种孝悌亲情的传递。赞美家乡的山水,更赞美家乡淳朴的民风民俗,吃苦耐劳的美德。大榕树见证了太多太多。
传统的东海支柱产业以商贸为主,以小手工作坊为辅。经商的理念在老东海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十多年前东海大街有一间铺面转租,租价很高,但租到手的人却在窃喜。他说,他的父亲曾告诉他,大街的铺就是“懒埠”(“懒埠”就是节日装粿的竹盘),打开铺门就有粿可收。说来也是,东海不仅大街、马街主要街道临街全是铺面,就连很小的棉仔街、茶街、当铺巷也都开铺窗,在那年代,开间铺子,不管经营什么,一家的生活就有着落。只是现在社会发展了,电商冲击实体店,临街的生意难做了。
前几天路过前墟大榕树,这里已是一条行人稀少的背街小巷。睹景思往,不无感慨。这里昔日的车水马龙虽是生机勃勃,但挥不去的是贫穷、落后、艰辛。发展的步伐将它冷落是社会的进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迈上发展的快车道是大势所趋。但东海的历史文化不能忘却,更不能丢!勤劳、俭朴、耐苦,孝悌,还有百折不挠、团结向上的美德,不仅以前需要,现在更需要。
你可能会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