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学生,上了中学后不再崇拜老师!是老师水平下降了吗?

前些天看到一篇教育类文章,里面有一个出自《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的数据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四年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父母”(25.8%)、“老师”(22.5%)、“科学家”(14.2%);八年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父母”(29.1%)、“影视歌星或体育明星”(14.6%)、“历史名人或文化名人”(12.1%)。
很明显,在小学四年级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地位仅次于父母。而在初中二年级(八年级)学生心目中,老师地位大大降低。这种变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很多孩子,上小学的时候特别崇拜老师,然而上了中学后就不再崇拜老师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难道是老师的水平下降了?
从学历层次看,《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小学教师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为59.1%;而初中教师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达到89.2%;普通高中教师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高达98.4%。从教师职称结构来看,《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年,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小学教师占比为48.7%;初中教师拥有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60.4%。
也就是说,无论是学历层次,还是职称结构,初中阶段教师相比小学阶段教师,都占有绝对优势。另外,整体而言,中学教师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均较小学教师更好,中学教师的事业发展平台也较小学教师更为广阔。所以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更愿意到中学任教,中学更容易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加盟。
鉴于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很多小学生进入中学后不再崇拜老师,并非是老师水平下降了,这主要跟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个人成长有关。
站在教师教学方式的角度分析,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倾向于“权威”,因为小学生的自制力不够强,行为习惯也需要培养,教师面临的不仅是教学任务,还有“改造任务”:把小学生改造成有一定学习能力和较好行为习惯的孩子。为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教师会采取一些较为严厉的治学措施和管理措施,甚至出现部分教师“教训”孩子家长的现象。且不论这种方式的对错,在孩子看来,能把自己父母说得服服帖帖的人,肯定是“牛人”,孩子慢慢就对老师“刮目相看”了。
再有一点,小学教师在“改造”学生的过程中,会与学生进行非常充分的接触,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很深的影响。在不少小学生心目中,老师就是除父母外第二亲近的人。
因为亲近,许多小学生视老师为偶像,他们学老师说话、学老师走路,还会模仿老师的眼神和表情,而这些行为,又再次加深了他们对老师的崇拜程度。
到了中学,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在知识学习上,虽然还会尝试着“改造”学生,但强度远没有小学那么大。部分学科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和机会大幅减少,小学阶段那种“保姆式”的教学模式,在中学几乎很难再看到。
不能忽视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中学课程内容比小学课程内容复杂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兼顾到每个学生,加上部分学生自身的问题,于是在中学阶段,学生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这种分化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旦有了分化,老师的存在感就会下降,权威也会下降,很多学生也就不再崇拜老师了。
站在学生个人成长的角度分析,小学生处在童年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大多表现很积极,喜欢合作、帮助和救助,并希望得到权威的赞赏。他们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崇拜感,也有很强的依附感,老师说的话、发出的命令,他们会坚决予以执行。因此我们经常听到有小学生家长对老师说:“老师您一定要对我孩子多费心,我家孩子就听您的,我说什么都不听”。
而初中生正好刚刚进入人体生长发育第二高峰期——青春期。众所周知,青春期是一个变化期,也是一个反抗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叛逆”。他们不像小学生那样,认为老师讲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正确的,他们既怀疑又反叛。或许他们表面上不去质疑老师,但他们内心里对老师的很多做法和言行有抵触,甚至抗拒,于是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急速下降。
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崇拜某些人物或某个群体,是很正常的事情。等上了大学、走上社会,他们会有新的崇拜对象,这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不必太在意,也不必太较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