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兴趣
小数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中动些脑筋,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兴趣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1.对爱好与兴趣要正确的区分
有很多家长将“兴趣”与“爱好”看成是一件事,发现孩子对某种事情有爱好时,就以为孩子对其是有很高的兴趣的,其实不是这样的。“爱好”的范围是很大的,其中包括的感性因素很多,而兴趣只是人们对一件事情的高层次的需求。因此,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要多样化,但是注意要有个度,使幼儿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一两门的主要课上,而其他的一些兴趣只是作为爱好即可。老师和家长要将两者弄清,这样才能有利于幼儿兴趣的培养。
2.教育要有适应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比如,幼儿在做游戏的时候,听到一首钢琴曲,表现出了很高的好奇心,但是一会就不感兴趣了。这就表明,音乐的选材要选择适合幼儿的,能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才行,这时他们才会保持较高的兴趣。教育要有适应性指的是教育应该充分体现《纲要》总则中的规定,一切的教学形式都要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学习的特点,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要相信孩子
在幼儿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要太在意对错,对孩子的回答做适当的评价,要体现出对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就能够很好地培养起来,兴趣也会大增;若一味地批评,孩子便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耐心地对孩子的情绪进行观察,以便能够做出正确的引导。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一、设计环境,组织观察,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观察是幼儿认识周围事物的最佳途径。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我经常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让幼儿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学习。通过让孩子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使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认识“四季”这个活动中,根据季节的不同组织幼儿去观察天气的变化,感受气温的冷暖,欣赏周围自然景物和人们穿着的变化,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四季的不同特征。
走出活动室,让幼儿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感受自然界的美。这不仅陶冶了幼儿的情感,同时也增强了对科学的兴趣。又如在“认识蜗牛”活动中,我组织幼儿到幼儿园的小花园里寻找蜗牛,看一看蜗牛生活在什么地方?说一说蜗牛的外形特征。当幼儿捉到一只只蜗牛时,个个都欢呼雀跃,就连平时最调皮的张东小朋友此时也一动不动地盯着蜗牛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蜗牛为什么能爬?蜗牛的头为什么一碰就缩进去?蜗牛为什么有房子?一个个问题的提出,无不体现出幼儿积极的学习兴趣。幼儿一边观察,一边在探索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有的说蜗牛头缩进去是因为怕人打它,有的说要是人也有像蜗牛一样的房子那该多好!虽然回答很幼稚,但却表现出了幼儿对科学的高度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环境,组织观察,引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提供材料,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让幼儿主动参与,并亲自动手做一做是探索科学奥秘的有效方法。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增强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在设计科学活动时,让幼儿亲自去尝试,去体验。在认识“沉浮”活动中,我们向幼儿提供了许多尝试沉浮的材料,先让幼儿试一试哪些材料是沉的?那些材料是浮的?然后让幼儿想办法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个个思维活跃,跃跃欲试。有的做了一只纸船把钉子放在纸船里,使钉子浮起来;有的在木头上放一块小石头,使木头沉下去……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在操作过程中幼儿的表现不仅体现了对物体沉浮的浓厚兴趣,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不亲自动手试一试,那么效果就明显不同了。又如,在“各种各样的树”这个活动中,我先让幼儿通过看录像来感知树的高矮、粗细,然后让幼儿想一想:除了用尺可以来测量树木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树木更方便?有的说用绳子量;有的说用布条量;有的说用手量;有的说用竹子量……最后让幼儿自选测量工具去测量树的粗细、高矮。这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幼儿动手以后变得具体化了,此时,幼儿对测量树木的兴趣也达到了高潮。所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其进行动手操作,对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益的。
激发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愉悦的情境激发孩子求知欲
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创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兴趣,还会刺激学生主动探索未知的能动性,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 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例如:我在教“认识钟表”―《小明的一天》时,为了让学生能区分时针和分针,我在课件中配合生动具体的画面、拟人的声音和两个动画人物,让它们从时钟中跳出比高低,学生从他们的对话中很快知道时针和分针的区分。从而把抽象的知识生动化、趣味化,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学习“认识人民币”时,在第二课时我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售货员,其余的学生作为顾客。活动中要求:顾客买东西,要说明买什么付多少元,付多少元需找回多少元。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而且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还会进行换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二、动手操作激发孩子学习积极性
“动”是孩子的天性,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活动,它能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它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便于理解。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的更多,掌握得更牢。
如:教学生分一分,你有几种分法时,如果光凭老师在黑板上讲怎么怎么分,怎么分更好,老师在上面就是说的天花乱坠,下面是听的听,玩的玩,到头来还是半懂,于是我决定放手让学生自己分,从中找出分的方法。让学生事先准备100根小棒,第一次分20根,把他平均分成4份,学生们一根一根地分,不一会儿就分完了,得到每份5根,接着第二次把40根平均分成6份,学生又很快分完,这时有的学生叫到太容易了,于是加大难度进行第三次分小棒把100根平均分成6分,有的学生开始认真一根一根地分,有几个学生注意到一根一根地分太麻烦,就2根2根地分,还是觉的分的次数太多,就5根5根地分,有的同学发现10根10根地分会更快,从而总结出分大数时尽量分大的数目如10根10根地分,5根5根地分,然后再分小的数目,这样会分的更快。在整堂课中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自己动手分和听别的同学汇报,很容易就掌握如何分,如何分地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