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第一年没考上211,第二年是不是就要改报“非211”?

距离2020年硕士研究生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考研生们也很快就能得到“解脱”了。在这最后的十天时间里,与全力复习相比,调整心态更为重要。毕竟到了这个时候,该复习的知识点也应该早就巩固透了。
虽然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但还是比报考人数的增长幅度要小很多。考研生们普遍觉得考研压力越来越大。所以现在考生变得更加现实,他们中有很多人不再死盯着某大学,也不再抵触调剂。有考研生直言:“能走就走,绝不留言,否则来年再考,还不一定走得掉”。
当然,依然有一些考研生抱着“非某某大学不考”的想法。比如今年第二年参加考研的韩同学,她去年和今年报考的都是同一所211高校。
在报名参加2020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时,韩同学纠结了很长时间,她知道今年的研究生考试竞争激烈程度肯定会比去年大;她也清楚今年考取211高校的难度要比去年高,可她始终对去年报考的那所211高校情有独钟。
而韩同学的父亲则坚定地希望她降低报考标准,她父亲认为“只要能考上研究生就行,没有必要非得限定哪个高校”。两人为此沟通了很长时间,有一次,她与父亲又聊起这个话题,她父亲说得很直接“考研第一年没考上211,第二年就该降低标准”,这句话刺激到了韩同学,她很强硬地回怼父亲“你是瞧不起我?”
大概就是因为父亲的这句话刺激到她,让她坚定了报考211高校的决心,她觉得自己一定要考上211大学,不让父亲“瞧不起”。
韩同学的遭遇并非个例,相当一部分考研生面临着类似的困惑:如果第一年没有考上211大学,第二年是仍然坚定地选择自己心目中的名校,还是屈从现实,降低报考标准,改为报考“非211”?
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分个体而言。有些考研生备考准备得很充分,之所以第一年没有考取211大学,是因为答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或当时考试不在状态,他们的考研成绩离复试分数线距离很小,或是过了复试线,在复试阶段被淘汰。若是这种情况,第二年可以尝试下继续报考心目中的名校。
但有些考研生第一年考研的初试成绩与211大学的复试线有较大差距,第二年备研复习时也没有找到最佳状态,就不应该强求自己,可以降低下报考标准。
公开数据显示,很多211高校或“双一流”建设高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创下了历史新高:西北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网报人数为18455人,较2019年增长38.2%;电子科技大学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考生有20674人,人数较2019年增长24.35%;四川农业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6131人,较2019年增加1599人,增长率达35.28%,首次突破30%,再创历史新高;宁波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网上报考人数达到13716人,较去年增加34.4%,网报人数又创新高;中国药科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近6200人,比2019年增加了900余人,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除了211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一些“非双”高校(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报名人数也创下了历史新高:安徽工业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网报人数是3229人,比上年增长44.09%,现场确认报考人数为2945人,比上年增长47.69%,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安徽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一志愿报考人数达10247人,比去年增加了43.6%,学校考点网络审核5907人,网上确认率达到99.4%,比往年现场确认高出4个百分点;湘潭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一志愿报考人数再创新高,共计7887人(不含推免生),相比2019年增长51.79%……
按照上面数据的发展趋势,未来考研生考取“非双”高校的难度,或许不比现在考取211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难度低。因此从风险上考虑,如果现在考不取211高校,确实应该接受调剂,否则来年可能连普通高校都考不取。
话说回来,211高校不是所有的专业都很强,“非211”大学也不是所有的专业都不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还是看专业、领域,所以考上一所“非211”大学的优势专业,不见得就比211大学的非优势专业差。希望每个考研生都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合理进行考研规划,顺利拿下研究生的“入场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