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技术来说,给动画片插帧是不是真的可以带来完美的效果?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了非常多的自带补帧的观影设备,例如补帧电视机,补帧的显卡技术,补帧的视频播放器等等,甚至有智能手机,也开始支持补帧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但是也有朋友问了,为什么动画片补帧后,总觉得看着怪怪的,给动画补帧真的效果好吗?这是一个好问题。
其实这里夹杂着3个更加深入的问题让我们分析,
1是,技术上,补帧的效果是不是适合动画?适合什么样的动画?
2是,主观上,到底是不是认为“满帧”的效果是好的
3是,主观上,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察觉出补帧的效果
我们一一分析。
首先我们先从补帧的原理上来简单分析,从技术角度来说,补帧实现的技术也有着区别。我把它们分为实时补帧和后期补帧两类,这两类补帧的效果有所区别,实时是为了泛用性,他们的运算量不大,通过固有的模式进行插帧,对平移画面的补帧效果比较显著。
对于动画片来说,对于镜头的移动,例如摇镜头(PAN)和移动镜头,都会有着显著的提升效果,但是人物运动的时候,容易出现果冻效应和多余的拖影,影响观感;
复杂的补帧,例如运用了AI补正技术,由于运算量大,只能在后期完成,无法实时运用在观看中,但是效果非常流畅,不容易出现拖影;
例如B站上常见的“藤原书记舞”的插帧,大都是通过后期补帧,例如光流法插帧完成的,效果非常平滑,但是,对于效果要求越高,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首先,目前来说,官方是绝对不会做补帧的,官方甚至会去用超分辨率的方式来修正动画片的画质,但也不会去补帧,原因后述,那么,所谓的“补帧”,都是建立于第三方,或者说民间的非专业流程,可以说是没有一个标准去判断它到底是不是好的,即便有标准,最后判断好坏的还是观众,所以就从一个客观问题变成了主观的问题;
我认为插帧还是更适合用在3D动画上,在平移、转场、旋转等画面都可以带来丝滑的观影感受,不过没有顿挫感的3D动画,看起来更像是游戏CG,而不再像是动画。而手绘动画,就不不适合。
第2点就是,主观上,到底是不是认为“满帧”的效果是好的
这一点其实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李安导演打破常规,打造了4K 120帧规格的电影《双子杀手》,高帧率其实是双刃剑一般,流畅的运动让动作场面显得更加快节奏,更加刺激人们的视觉,但同时,也丧失了“电影感”,因为人们印象中追求的电影,就该是24帧的……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因此有些导演,哪怕拥有再强大的设备和团队,都会坚持拍24帧的电影。
我的电视机就带插帧,观看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时候插帧到60帧后,完全没有了电影感,仿佛在看纪录片一般,十分的无趣,不得不手动关闭补帧,电影感瞬时回来了。
动画又不一样了,手绘动画,帧率是24帧,但是一般的电视动画,只能画出每秒8张画的效果,而动画演出或者说画师在设计画面的时候,是把每秒几张画,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一拍三还是一拍二”给考虑进去的,不如说,日本动画的一些演出手法,就是建立在一拍三或者一拍二,而不是一秒画满24帧的基础上设计的,你把本身一秒8张画的演出,补帧到60张画,那毫无疑问,没法还原导演想要的效果……所以,就动画来说,并不是越流畅,越好的,当然,这是一个主观的问题,有些人就是喜欢看一拍一的那种流畅,你也不能否定他。
第3是另外一个问题了,那就是,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察觉出补帧的效果?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人和人的感官是不一样的。好比说,有些人拿起一个热的锅子,会觉得,“哇!好烫”,有些对热不这么敏感的人就觉得,“啊,这锅子是热的”,也就是说,他们两个人,对于“烫的”的标准是不同的。
人眼的参数也会有个体差,个体差最终又会给不同的人带来如何的差距,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看不出24帧跟60帧,或者觉得这两种的差异微乎其微的人,大有人在。找一个测试测帧率的视频的弹幕,经常能看到弹幕之间的争执,其中就会有不少人觉得是没有区别的……包括60HZ屏幕和144HZ屏幕差距的视频也是如此,厂家给足参数,不代表用家体会的出,如果用家根本就体会不出,那么“更流畅”这种感受,就形同虚设了。
结论:
目前的技术前提下,实时插帧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后期插帧可以让动画片达到更加流畅的效果,却未必适合动画,插帧技术,我认为还是给体育类节目,纪录片等更合适,不适合电影和动画,尤其是你在追求原汁原味的画面的时候,插帧补帧就显得更加多此一举,因为官方,根本不可能推荐你去破坏它原来的画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