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面支撑”的师徒对话

雨过天晴,山间云雾,苍松滴翠,飞瀑泻银,千丰先生闲坐茅亭,神闭气定。一清在石坪上行拳盘架。
  一清:先生,您常说我打拳不懂得“八面支撑”,今日能否给徒儿开示一番,何谓“八面支撑”?
  千丰:八面支撑,是通过意念引导身体四肢的对拉互争而实现的,太极拳各门派,大部分的身法要求都是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而规定的。八面支撑是太极拳一项十分重要的要求,它几乎是太极拳身法的所有要求的指归!关于八面支撑,拳论家中,除郝少如先生外,很少有人阐述过它的重要性。
   八面支撑由气势形成,气势又使八面支撑更加浑圆。气势、八面支撑是完满实现了各家太极拳的身法要求而产生的,因此,讲八面支撑,就不能不说到太极拳身法。
   纵观太极拳各家身法要求,其实都是要身体各个部位的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不同方位的对向用力,使肢体放长,身体支撑八面,产生出太极拳的劲。如:躯干上下的对向拔长:头顶项竖,松腰沉气;躯干前后的对向撑拔:含胸拔背;四肢相向的撑长拔伸:肩沉肘坠,胯开膝屈。在意识调控下,逐渐产生传统上称谓掤劲的太极劲,从而达到技击健身等目的。
  人体肌肉具有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肌肉在外力牵拉或负重的作用下可以被展长,这是伸展性,外力取消时又能恢复原状,称之为弹性。太极拳正是利用肌肉这一特性,在意识的调控下,通过肢体之间的适度对向用力,使肌肉、骨骼产生对拉互争的运动,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弹性,增强肌肉的收缩力,在突出用意的调控和绵缓松柔的状态下,练出的是一种有弹性的劲,太极拳称作绷劲。
  一清:徒儿有些明白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八面支撑”?
  千丰:做到“八面支撑”有形体要求、意念要求和精神要求。先说形体要求。八面支撑,必须建立在中定的基础上。《太极拳释名》说:“十三势者,分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也。”王宗岳《太极拳论》说要“不偏不倚”、“立如称准”,讲的是中定。何谓中定?重心即太极拳所说的中定,不偏谓之中,不倚谓之定。十三势当以中定为主,由定生势,以势入定,在中定的基础上然后谈得上八面支撑,八面支撑不能离开中定。
  顶头悬、尾闾收是上下争力,前推之力必有后撑是前后争力,定势的三尖对正,前落之脚必须与后足蹬力同时到点。内三合要内不动外不发,外三合要上下相系、同起同落、相对相照、同松同紧等。
  顶头悬、尾闾收,即头部百会穴上领和尾闾骨向里回收上下对拉,身躯中正,重心下降,平衡稳定,使人有安定舒适的感觉。顶头悬起,两臂绷开,自有支撑八面的风度。,上下一条线,即百会穴与会阴穴对正,上身则无倾斜之弊,进而肩井穴与涌泉穴对准,从头到足形成垂直之势,犹如旗竖起,立身挺拔,精神抖擞,要有顶天人地的意念。通过顶天入地,上下对拉,向前之力必有后撑,左右延伸,八方放射的意念锻炼,浑元之气必生,气贯全身而达八面支撑。
  一清:意念要求是什么?
  千丰:郝少如先生说“在精神支撑八面时,必须以腰为中心,用意产生八条线去向八个方向支撑;八条线必须线线相等,气势才能圆满。如果八条线条短不齐,气势便会出现凹凸。习者在求达精神支撑八面的同时,又必须使之八面相等。”(郝少如编著《武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19页)这个线线相等的八个方向的出发点,实际上就是中定点,沿着这个中定点,上下矢方向的延伸轨迹,就是人体的重力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球状的,从一个中心点发出线线相等的线,才是一个圆满的球。八面,也只是泛指,并不能坐实,可以是十六条线线相等的线,或者是三十二条线线相等的线,甚至是六十四条、一百零八条,以至无数条相等的线,太极拳的“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就是这样的境界。有人将这种状况称为“气囊式弹性体”说:“要用意将丹田作茧自缚为全身气的聚合中心,使丹田成为整个太极气势中质量最大的核心部分,并以丹田这中心层层向外扩展,质量也由大到小,压力由强到弱作有序的排列,从而形成外柔内刚、刚柔相济的状态,这是体现太极拳运动特点的关键。”(罗红元、古岱娟《太极拳技理与训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90页)
  一清:那么精神要求又有哪些呢?
  千丰:“空”“松”是追求气势的基础条件,事实上“空”“松”是追求八面支撑的必须条件,有八面支撑才有圆活,“圆活是离不开“空”“松”这个先决条件的。如果习者的肌肉骨节还未达到一定程度的“空”“松”要求,“圆活”也就无所企及。而达到了“圆活”的要求,空松才能极尽其妙。”(郝少如编著《武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18页)
  一清:先生常说的内三合外三合,跟“八面支撑”是有关系的NE?
  千丰:对,这是传统的说法,只不过没有一语道破,其实就是为了达到“八面支撑”的目的。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其实质是四肢的根节、中节、梢节三大关节左右交叉相合,肩与胯合,即上肢根节与下肢根节左右交叉相合;肘与膝合,是上肢中节与下肢中节左右交叉相合;手与脚合,是上肢梢节与下肢梢节左右相合。
  外三合不在外形,全凭心意用功夫,就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这就进入了内三合的境界,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需要明白:外三合是由内三合而达到的。外三合、内三合,统称六合,即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合力,周身一家,形成一个圆球体,合力为“O”。这个球体去击人,击到身上的虽然是一个点,但这是面中点,全力都集中到了这个点上,这个点就有穿透力。
  一清:“八面支撑”有何作用?
  千丰:做到“八面支撑”,就产生气势。气势是一个场,这个场是圆满的,是生动的,是有质量的。
  太极拳之拳架包含了各种功在内,尤其要按要领练习,深刻体会其中奥妙,功夫全在拳架之中练出。待功成之时,无所谓招数手法矣,而气势,即“场”的感应机制,即能产生敷、盖、对、吞的精妙技法。人有气场,当人与人接触时,接触指气场与气场的接触。人与人逐渐接近时,就有气场压迫已身之感,敏感者,感觉明显,不敏感者感觉不出。太极拳修炼就要增强这个气场感觉,强化它,使感觉气场的渐至灵敏而阶及神明。一语破天机,听劲、懂劲和神明之形成,全在“场”中求也,也就是气势的作用。“气势是由人体内在功夫决定的。劲和神明之形成,全在“场”中求也,也就是气势的作用。“气势是由人体内在功夫决定的。气势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太极拳功夫深浅的重要标志,气势越大功夫越深,即所谓“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习者平日里进行行功实践,对于气势的追求是不可忽视的。”(郝少如编著《武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18页)
   气势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太极浑圆劲。太极浑圆劲是周身八面支撑而形成的,浑圆劲是充满气的太极拳。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前掤、后撑、上领、下沉、丹田之气充盈周身,做到人身处处皆太极,平时处于松柔状态,遇到紧急情况也可一触即发,太极浑圆劲就是在日积月累的行拳盘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其中,八面支撑的要求就不可须臾背离,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求八面支撑,不可草草从事。
  一清:谢谢先生的开悟,我一定循此道而修炼。
  千丰:一清徒儿,再听老夫重复一句。八面支撑是太极身法的指归,是各家身法要领的总纲,差别仅仅在于说破不说破。行拳技击念于兹、行于兹,功夫方能长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