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更美好,从改变自己开始
世界在快速变化,我们的教育也需要改变,特别是课堂教学将是未来十年产生重要转型的主战场,学习的目的、学习的形式、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动力,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首先,学习将从工具目的回归到以人为本目的,摒弃以考试为目的的落后的教育惯性,让学生学得更有意义,让学习真正成为人格完善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其次,学习形式将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更多地实现“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和“以学定教”: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将快速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维发展程度,从而有效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率。再次,在浩瀚无垠、快速增长的知识面前,基本知识的核心化、集约化将是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个性化课程和灵活的选课制度,将实现学习的高度选择性。最后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将从外部因素(如考试、升学等)的牵引回归到体验愉悦的学习上来,特别是学生将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在高表达、高互动、高思维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到自身发展的志趣和创造力。
那么,改变的路线在哪里呢?
改革的路径显然还在于深入的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在于校长和教师境界提升,甚至有赖于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上海市即将推出的“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体系”、黄浦区的“办学生喜欢的学校”、静教院附校的“后茶馆式教学法”,以及虹口区的“电子书包”项目,都是在不同的层面,或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寻找突破的方法,这些改变都需要足够的时间和勇气。
但是我们发现:在整体大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教师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同样的课程教材、同样的硬件条件、同样的社会环境和同样的学生起点,有些学校的学生学得很轻松,学习质量也高;而另一些学校的学生,则学得非常幸苦、低效。而这个差别主要就在于现实中教师在课堂上的差异。
因此,教育转型,首当其冲的是课堂转型,而课堂转型的任务,首先落到了每一位教师身上。就目前而言,教师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改进,就将对基础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使不断升级的学生课业负担产生逆转。
一是提高教学、作业和考试的一致性。目前大部分教师布置的作业来源于统一的习题集,而这些习题集往往是脱离学生实际,甚至与教师教学的内容并不一致;再加上所谓的月考、联考、摸底考,其命题往往不是任课教师自己出的试卷,从而使作业无法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考试无法产生正向的诊断和激励效果,造成绝大部分学生的失败感。只有回归教学、作业和平时考试的一致性,教师对教学的整体把握才能提升,教学各环节的整体效益才会显现。
二是提高师生关系的质量。几乎所有的权威教育质量监测都表明:基础教育阶段的师生关系质量与学生的学业质量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性。师生之间的互信、尊重和温暖的人性,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果,也会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三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神秘武器。只要教师养成一个习惯:“让每一节课上得不一样,那么教师会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从而在不断的比较和变化中形成有特色的聪明教学。
老师们,让教育更美好,从改变自己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