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雨时:汤吉夫和他的小说创作(上)

从《老涩外传》说起

汤吉夫的名字,为人们所注意,是从《老涩外传》开始的。这篇小说在一九八O年第八期《上海文学》上一发表,就以其鲜明的时代感、深切的内容和颇为别致的幽默的艺术格调,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此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全国各报刊连续发表了《隔代人》、《“女光棍”轶事》、《心》、《今夜,他是普通人》、《副教授买煤记》、《希望》、《遗嘱》、《雨巷》、《蒙面女》等二十多个短篇和一部中篇小说《归》。这个数量是相当惊人的,不仅说明他创作的勤奋、刻苦,也表明他创作爆发期的到来。现在,他正处在最佳竞技状态中,才情旺盛,创作上大有方兴未艾的势头。

这种状态在一个作家的艺术生命中是不可多得的。俗语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那么,汤吉夫的爆发期是如何孕育的呢?

一九八一年第八期《文艺报》上张庆田的文章介绍了汤吉夫的情况之后,安微一位读者曾给汤吉夫写信,要求他谈谈自己的创作经验,——也许想得到什么“诀窍”吧?这个要求表面看来似乎可笑,但他提问题的依据却是严肃的。他和汤吉夫有着类似的生活,相仿的经历,二十多年也同样致力于文学创作,所不同的只是至今仍然成效甚微。这其中,到底有没有什么奥秘?或者有没有什么机运?

这些问题,都是发人深思的。

作为汤吉夫的朋友和第一个读者,我也常思索和探求这类问题。为此。曾详细了解他的经历,学习他的作品,联系他的为人,并和他就文学爱好和创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过比较广泛的交谈。这篇文章,就是此种努力的结果。当然,对创作中这样的重要课题,它不可能是胜任愉快的。但对想较多地了解他的文学道路、美学思想和创作个性、艺术风格的人,也许可以提供一点“参考消息”吧。

啊,文学……

在石家庄的一次会议上,有的同志和汤吉夫开玩笑说:“哈,我们的文坛新秀来啦!”当时弄得他很不好意思,因为虽说“新秀”,却早已“人到中年”了。回顾自己的文学生涯,他颇多感喟:有喜悦,有苦闷,有追求,也有教训……

经历是名副其实的“简历”:1937年9月28日,生于山东黄县。七岁随母亲到青岛。小学,中学,然后去上海读大学。

1958年上海师院中文系毕业后,服从分配,到河北香河中学教语文。1975年调河北廊坊师专中文系任教,至今。

一个人如何在自己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文学的种子,有时是很偶然的,就象喜鹊衔着的一粒花生失落在大地上一样。他在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附近有个书场,放学没事常去那里听书,什么《说岳》啦,《三侠剑》啦,《七侠五义》啦,回来就给同院的小朋友们连编带讲。这就是他最初的文教养和实践。

然而,那是多么着迷,多么有趣啊。到上初中二年级时,就开始写“小说”了,也还是编故事。一篇《卓儿与妈妈》,居然被老师看中,选去参加了学校的作文展览。这在老师也许是不经意的,但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莫大鼓舞。于是,读啊,写呀,写呀,读啊。至于什么是“诗”?什么是“小说”?哪还有时间管那么多,只是觉得“美”,好玩儿,或者有时感到很出风头吧?

比较严格和正规的文学修养,是在高中和大学期间。高中一位爱好文学的老师给了他很大帮助。在老师指导下,他认真地读了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的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苏联和俄国的文学作品,同时对绘画和音乐也发生了兴趣。到了大学,文学概论、文学史、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课上课下,更是应接不暇。这时候,再回头去看初中时的那一本又一本习作,真禁不住惶竦和可笑,文学原来是这么神圣、庄严的事业呀。但过去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却永远令人神往。

关于文学修养,他有两条体会:

一是“兴趣”。“没有兴趣什么也搞不成。有兴趣才能着迷。没有文学兴趣硬要搞文学,就像彼此不相爱的男女硬要结婚一样”。

二是“欣赏”。“一个作家的修养和准备,首先是欣赏。只有学会欣赏,才能懂得创作。不懂欣赏而创作的,古今中外没有”。“眼高手低”是创作的必径过程,而“眼低手高”,则只能是一种虚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知识,对作家是十分必要的,但也只有和具体作品欣赏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创作的助力,否则甚至可能起相反的妨碍作用。

我们也曾这样交谈过:

问:“你在大学搞没搞创作?”

答:“写过几个短篇,其中较长的一篇约三万字,但都不成功。”

“你考虑这是什么原因?”

“现在回想起来,一是理论学得多,从理论出发,理论毕竟代替不了创作;一是缺乏生活积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灵感。”

啊,美妙的文学殿堂啊,你曾使多少青年人心动神移,然而要穿过多少重宫纬,才能真正地登堂入室呢?

(此文发表在《河北文学》1982年第7期,待续)

(0)

相关推荐

  • 中国诗歌报第四创作室第68期临屏诗《原点》《辞旧迎新》《光阴里,入雨一样游走》《若非,时光错落》精华作品

    点上方 蓝色字体 一键关注 中国诗歌报第四创作室编辑部成员 总编辑: 海底月 副总编: 英子 顾问:刘建光 主编:  静子 副主编: 延 延 碧 泓 编辑: 燕子  旭日东升 思念 王者  星火燎原 ...

  • 优秀小说应建立自己的调性

    "小说的调性与作家对语词的选择.使用.配比,语句的长短节奏,作品的整体氛围相关.不同小说调性里,藏着作家对世界.情感及人世的不同理解."日前,文学评论家张莉做客河北文学馆" ...

  • 「作家」陈永杰:静听雨声

    诗 歌 净 化 心 灵 择  此处静谧 书一方清 远 作家专栏 /陈永杰2021.7.6 作家专栏·陈永杰 静听雨声(外一首) 文/陈永杰 无论什么季节 天旱遇雨 便是你的节假日 门洞里   找块砖头 ...

  • 读书、学习与写作

    〓 第 1500 期  〓 文|竺元平  编辑|王成海 从记事起,我就特别爱看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想找一本书是很难的,不论小说还是儿童读物,在农村是很少见到的.记忆中最常见到的就是老家公社供销 ...

  • 如果音乐的目的不是悦耳,那我们该欣赏的是什么?

    长久以来,非专业听众在面对古典音乐时,总会习惯性地认为感人和悦耳就是作者们的创作目标,也常以为了解到作品的意象.背景."思想内涵",便有了欣赏的钥匙,或者会把古典音乐看作一种超凡脱 ...

  • 乔叶|关于文学越轨笔致下的道德冒犯

    牵 笔 君 子 温度◆品味◆性灵◆觉知 前言: 牵笔君子之前在推送<作家们的星座>这篇文章时,就对乔叶非常喜欢.2019年8月31日,听说乔叶在河北文学馆有一场文学讲座,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 ...

  • 苗雨时 | 河北当代诗坛点将录 郭小川 李瑛 陈超

    郭小川 郭小川(1919-1976),当代著名诗人.河北丰宁人.他的诗歌创作起步于延安时期,建国后,世纪50年代,创作进入第一次离潮.他站在时代的前沿,以饱满的热情和火辣辣的诗向,召唤青年们高扬&qu ...

  • 苗雨时:论诗歌语言的精炼与跳跃

                             诗歌是意义最丰富的文学文本.因为其体裁特点是高度集中与凝聚地表现人生.它要求以少许的语言符号表达广阔深厚的内容.这样,在符号的"横组合&qu ...

  • 苗雨时: 论小诗写作

    论小诗写作                      苗雨时 所谓"小诗"主要是从篇幅和表现上来说,它短小精悍.古代小诗绝句,用来写景.状物和抒怀.现代小诗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 ...

  • 苗雨时: 诗—生命与语言的互动

    诗-生命与语言的互动 苗雨时 何为诗?关于诗的界定多种多样:情感的抒发,生活的反映,时代的神经,语言的游戏--这些诗歌观念,或多或少有些道理,但都缺乏整体统一性.因而不可能切近诗的本体.本源和本质.我 ...

  • 苗雨时:论诗歌的生命形式

    论诗歌的生命形式 苗雨时 一切艺术的共同特性,就是"表现性".一件诗歌作品,就是一个表现性的形式.这种表现性形式,供人们的感官去感知,或供人们的想象去想象.而它所表现的东西是人的生 ...

  • 解读伊蕾与席慕容/苗雨时

    大陆诗人伊蕾与台湾诗人席慕容是风格不同的两位女性诗人, 从两首诗的比照,看她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及艺术差异性.                 作者: 苗雨时 陌生人之间 伊蕾 伊蕾(1951--)女,原 ...

  • 简论诗歌的语感/苗雨时

    近来阅读网上诗歌,且不说内容如何,单从话语层面来看:有的畅达,有的艰涩:有的独特:有寻常:有的有诗味,有的无诗味:有的引读者入诗,有拒读者于诗外-- 这使我想到了诗歌的语感问题. 语感,又有人称为语言 ...

  • 苗雨时:诗—生命与语言的互动

     诗-生命与语言的互动 苗雨时 何为诗?关于诗的界定多种多样:情感的抒发,生活的反映,时代的神经,语言的游戏--这些诗歌观念,或多或少有些道理,但都缺乏整体统一性.因而不可能切近诗的本体.本源和本质. ...

  • 苗雨时:感觉

    感觉-生命与诗的中介                                      苗雨时     作者简介: 苗雨时:河北丰润人,1939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