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秦汉印里学刀法

如果你学篆刻,如果你刚入门,还没有找到门径时,一定会有圈内人士跟你说:“印宗秦汉”!这当然是正途,因为古往今来的大篆刻家们,不管是不是一开始就从秦汉印章里汲取营养,但最终得出来的学印结论,都是这一句话,说白了,就是:想学篆刻,应当从临刻秦汉印章入手!

(汉印 校尉之印)

我相继写过《汉印为啥这么牛》、《能从汉印里学点什么》的文章,讲得相对宏观,具体的相关技法并没有往细处说,今天,就结合秦汉印章的特点,说说如何从秦汉印里学刀法。

秦代历史较短,前面有文章说过,只存在了15年,这是奠定中国印章规矩的15年,之后的长久的历史中,中国的实用印章——特别是官印——制度基本沿着同一路线发展,因此,我们说学篆刻,都提“印宗秦汉”,汉印制度较秦代更为完备,因此,我们今天大致说临刻秦汉印章,这应当是从源头入手了,更早的商玺,暂不算成熟的印章刀法,先放放。

1、从战国印及秦印里学刀意

所谓刀意,大概就是运刀的意思,我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词,就先这样。

秦印之前的战国印以及部分早期秦印(后期铸印出现),特别是私印,有这样一类印章,以单刀平刃入印材,冲凿而成,一刀成一笔,这种刀法估计是一手执硬刀,一手执木锤或重物,硬刀平刀入印材,单刀冲凿,出来的效果是这样的:

一刀下去,就是一笔一画,这种刀法如今已基本不用,但仍可以学到冲刀的刀意,就是“不疾不徐,稳步冲进”,每一笔刻下去,并不着急,慢慢刻出笔画来,我以此点为初期学习篆刻最必要掌握的用刀心得,急不得,缓缓用刀,但刀意连绵不断,缓是为了稳定,连绵是为了体现爽利,这种不徐不疾的刀意,初学者应当体会这种感觉。

2、从铸印里学习冲刀

汉时,铸印工艺已经成熟,因此,汉印里有大量的铸印,铸印之法大体有两种,分别是翻砂和拔蜡,这与本文关系不大,但又不必要单独成文,算个小知识,放在这里吧:

(1)翻砂:用铅、石、木等各种材料刻出印章母范(含印钮),分上、下印模,铸造时先将下半印模放在平板上,放砂箱填型砂紧实刮平,下型造完,将造好的砂型翻转180度,放上半模,撒分型剂,放上砂箱,填型砂并紧实、刮平,将上砂箱翻转180度,然后分别取出上、下半印模,再将上型翻转180度和下型合好,砂型造完,浇注入熔好的铜液,最后,冷却成形,这套工艺因为砂箱有翻转的动作,俗称:翻砂。

(2)拔蜡:用蜡做好印章母范(含印钮),然后用焦泥涂在蜡范之外,泥上留下一个小孔,然后对其加热,蜡自小孔充分流出,然后从小孔处将铜熔化倒入,待冷却完毕后,剥去焦泥。这套工艺因为类似把蜡从焦泥里拔出,俗称:拔蜡。

以上两条,没大价值,只为了解汉印铸造过程,但完全可以明白,不管是翻砂还是拔蜡,最终成型的铜印都是一次成型的,因此,铸出来的印在制作母范大部分时间是雕刻精细,因此,表现出来的特征是边界平滑的,如这方“王义之印”:

既是铸印,大部分情况下是不慌不忙的,因此,表现出来平滑的笔画边界是正常的,再加上母范制作当然是精心细心的作品,因此,铜印的成品自然边界爽利,这给我们学习刀法有借鉴意的,大部分在冲刀,比如明代印人汪关,他的“程孝直印”、“汪关之印”:

这显然是冲中带削的刀法,出来的线条,像汉铸印一样的线条光洁,出来的结果就是风格工整而秀丽,这跟汪关从汉铸印里找到冲刀之法是有关系的,汪关爱好汉印是“自少时酷好古文奇字,收藏金、玉、玛瑙、铜印不下二百余方”,显然是爱到极致的。

仔细体会汉铸印,想一想光洁的线条,对我们的冲刀练习,当受益不少。

3、从凿印里学切刀

凿,前文说战国印秦印时提过这个字,但汉印里的凿印与那个凿印的方法不一样,具体表现为,汉印的凿,不是一刀一画地凿,而是针对笔画中边界进行一凿一凿地凿切,如这个图:

再看:

就是说,每一个笔画,是用很多凿的动作凿成的,这像什么,对,像我们现在刻印用的切刀法,特别碎的切刀。汉印里的这样的作品很多,比如这方“楪榆长印”:

线条不光滑,有凿切痕迹,但别有一股子朴拙的味道,明代也有大家跟它学习,比如朱简,他的“程嘉燧印”、“汪道昆印":

朱大神的刀锋是细碎的,出来的线条也是又毛又涩,不光滑,风格苍古险峭,浑厚古拙,别有韵味,当然,朱简也是在汉印上下了大功夫的,他“总发嗜印,独取季汉以上金石真迹三百帙、铜章百十余,摩挲岁月”,想想,简直是陪着印章过日子,而且,取学习材料也只取“季汉以上”,后世的印章干脆不学。

体细体会一下汉凿印,想一想细碎的切刀,是不是也有点体会?

4、从急就章里学粗犷

这一点比较难,可能不太适合初学者,因为毕竟不是谁都能学成齐白石来,但因为要取法秦汉,像齐白石这样独成一家的大家总不能放过,于是,必须提“急就章”。

急就章,当然是比较着急而成的印章,这类印章或者是因为打仗,临时拜封的情况出现时,就需要紧急凿一方印章给受封的将领;或者是因为殉葬,并无实用价值,因此草草刻完了事。比如下面这方著名的“鹰扬将军章”:

整方印都透着一股子着急的劲头,但又整方印都透着粗犷不拘小节的猛利之风。学他风格的大家当然是齐白石可以举来当例子,比如这方名印“中国长沙湘潭人也”:

这种风格不用多举例,一方足以体会出来,是不是很粗犷,有力!

体会一下,或者能得到点猛利的劲头,说不定那天也能刻出来爽利的劲头来。

5、从玉印里学细腻

对,这一点其实就是细心,或者有人会说,就算其他印风也需要细心啊,但,绝没有像玉印这样需要特别的细心的。因为,汉代的玉印实在是太细腻了。比如这方典型的“魏霸”印:

因为材料是玉,当然比较高大上,用这种印的人当然也比较牛,因此,制印当然也细心的不得了,材料这么贵,一般的匠人估计也不接这样的活计,这样的玉印出来的特征就是制作精良,表现出来的风格就是笔画匀齐,方圆相济,典雅沉静。

后世学这种印风的人也不少,我们估且算陈巨来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吧,只不过,陈大师细朱文更典雅,更细致,更平滑,更让人看来细腻得不得了,当然,陈大师可能也从汪关那里继承下来了点东西。比如“大风堂珍藏印”:

好了,以上五点,学秦汉印里的刀法,足以够我们终身受用。

秦汉印,实在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印章宝库,我们从中能够汲取的营养远不止这些,越刻印,越觉秦汉印需要终身沉浸其中,呼吸领会其精华。

(【老李刻常】之3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