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沙丘》是今年最好的进口大片
有人觉得看《沙丘》的感觉像圣经
像美剧《权力的游戏》
不要怀疑这种直觉
它们都是准确的
《沙丘》上映到今天,票房近2亿,作为近年最受关注的好莱坞大片,票房并不算高。
但它依然是目前院线上映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
导演是丹尼斯·维伦纽瓦(代表作有曾在国内公映的《降临》)、主演是“甜茶”、新一代“蜘蛛女”赞达亚,以及来自《海王》、《碟中谍》系列的骨干演员。
如此强大的卡司加上科幻类型,这个票房多少有点让人失望。
虽然豆瓣评分在7.9不算差,但口碑上有不低的吐槽声量: 比如货不对板,说好了是科幻大片,没想到居然更像是神棍片。
再比如节奏沉闷,基本就靠歌剧的哼哼唧唧来推动情节,时不时来点幻觉,拍到最后也没对大反派绝杀,就是下一部的超长预告片。
期待值与观感的落差,不少评论都会归因是观影前的准备工作没做好,对于《沙丘》的背景知识摄入不够,因而看得云里雾里。
这固然是其中一部分,但我以为更重要的是单一的观影经验与《沙丘》是不配适的。我今天想说的便是——《沙丘》的好,好在哪里?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上映一周之后,相信已经不少人努力做了背景知识的推广,从原著作者到故事情节,甚至有人不厌其烦将系列小说的编年大事记都列出来。
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观众不要因为对电影的不喜,而轻易质疑原著的经典性。
的确,小说《沙丘》是科幻作家弗兰克·赫伯特的代表作,在科幻小说的地位犹如托尔金的《魔戒》、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在各自领域的地位,影响深远。
很多书迷超级迷恋贯穿小说始终的沙虫,他们认为它才是真正的“宇宙王者”。
很多刚刚接触到小说的读者也会有深深的错愕感,怎么感觉不是在读科幻作品,而是在阅读中世纪的奇幻小说,有怪兽、有冷兵器,甚至还有姐妹会这样的女巫存在,至于飞船、护身屏障技术不过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
有人觉得看《沙丘》的感觉像圣经,像美剧《冰与火之歌》,不要怀疑这种直觉,它们都是准确的!
因为《沙丘》的故事原型,就是参照了《圣经》以及与圣经故事背靠背相连的古罗马历史,要指出出处就太多了。简单说一个,保罗背负杀父大仇深入沙漠中心的地下城,不能说复制了出埃及记,内核就是一模一样,都是讲改变历史命运的天选之子成长的关键节点。
至于“冰火”有多像,也有一个有力证据,保罗的杀父仇人,是一个可以克服重力飘到半空的丑陋男爵,最后他是被母亲肚子里的妹妹在儿童时期给干掉的。“冰火”中一样的情节发生在幼女艾莉亚身上,没错,美剧“冰火”就是在致敬《沙丘》。
关于“冰火”的科幻性,导演没有办法打出字幕告诉大家。
最颠覆性的科幻背景不是飞船或者护身屏障,而是在于观众看不到的地方。
那就是故事发生的公元一万多年,为何看起来反而落后于2021年许多?是因为,一场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圣战将宇宙的生产力几乎快打回原型,也就恢复到群雄割据的局面,需要一个超英雄来完成统一,这就是保罗。
回到电影,在维伦纽瓦之前,不少大导演包括雷德利·斯科特、大卫·林奇都与这个IP有过深度的接触,后者还真的拍出来,结果被他自己觉得是职业污点,提都不想提。
说《沙丘》是科幻电影的黑洞,一点不为过。
一个要平衡热科幻和冷兵器,关联无数经典作品的赛博朋克古董,真的很不好影像化。
那么,最终维伦纽瓦拍得咋样了,不兜圈子直接说,是目前我能想象最合适的样子,很好地完成了“发端”的功能。
有落差的观众在接受了科幻类型,又没有了解到“圣战”的背景,当然会被片中浩瀚沙海之上的缓慢飞船、昆虫式的扑翼机、神秘香料给整迷惑了,觉得古不古,今不今。
可以说,经过漫威电影、变形金刚、星战等好莱坞大片的影响,关于科幻片的刻板印象是越来越重,要么是直接刺激感官的打怪兽模式、要么就是万物互联的智能模式……还真没见过,居然像春秋战国一样,宇宙深处的某个皇帝要派特使来颁发诏书,一个电邮不就搞定了吗?
所以,以传统科幻的视角来看会觉得简陋、不可想象。
但实际上导演是完全尊重了原著的“历史”背景,一个被人工智能摧毁过又孕育新秩序的宇宙废土。
所以我的建议是暂时先把传统的科幻视角扔掉,换一个来看。
不得不说,为何很多影迷都说最好不去看3D,选择IMAX 2D的格式,是有道理的。
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一个前所未见的沙漠奇观。
在视觉冲击力上,《沙丘》做到了新奇特,并且在精神气质上是完全符合主题的。
先从最表面的画面来看,如果看过导演上一部作品《降临》,就知道“七肢桶”的设定被延续下来,硕大无朋的飞行体缓慢降落,悬挂在地平面之上,营造出压抑的气氛。而保罗所在的宫殿,也很像是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神殿,大块石头垒砌的建筑,也传递出不可冒犯的神圣感,沙漠深处也有一个大家伙,就是吞噬一切的沙虫……
大大大,这些都是大的。
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当然就是人,拿着冷兵器拼杀的人类,视角上的强烈对比,要给观众的信息就是故事的内核,哪怕是天选之子保罗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父亲被杀,母亲是女巫,就像段誉一样不想学习战斗,却只能被前置的未来画面暗示、催化,一步步走向沙漠的深处……
这个核心的故事线,我以为是全人类共通的,几乎是各个国家、民族关于伟大君主的文艺性描述。
举一个小例子,如果借助一点我们自己民族的阅读经验,你当然也可以将保罗理解出秦始皇之前的嬴政,嬴政不就是跟随自己的母亲赵姬流离失所,最后遇到了吕不韦,得到帮助而重返秦国,最后实现统一大业。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这些被历史无数次解读、翻拍的君主,基本上都经历了内核一致的成长过程:
舍弃小我,承担使命,忍受孤独与背叛。
拿这个人类级别的故事母本去看《沙丘》,首先就解决了懂不懂的问题。
其次,也能够理解荒诞的美工设计、导演就是要通过不常规的混搭,去刺激观众隐约的不安感。
不得不单独提一下电影配乐的作者,大神汉斯·季默,要知道他为了《沙丘》是狠心拒绝了老朋友诺兰的《信条》,原因就是他说自己是等了40年的铁杆粉丝。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科学与艺术往往在某个高处是融合一体的,汉斯季默为电影设计了完整的听觉系统,沙地部队对应打击乐,急促紧张;保罗的幻觉,空镜头对应的是无歌词的女声吟唱,神秘魅惑……甚至,他还发明了沙漠应该有的“呼吸声”。
就像原著也有沙丘各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字。
所有这些看不到深功夫的元素,集体去影响观众的情绪,希望能让对方沉浸下来,从而也与保罗一样渐渐地接受一个叫命运的家伙的“拨弄”。
追过这么多年的好莱坞大片,我自己的感受是,面对全新的设定,复杂的故事,如果一部作品能够深深打动你,那一定是导演和演员都有一些心领神会的默契,用最普世的表现手法去感染观众。
我以为,最适合好莱坞大片的情感模式就是家庭戏。
哪怕是“星战”这样的大制作,曾经被《生活大爆炸》幽默戳真相,就是一个在宇宙里“找真爸爸”的故事。换句话说,肥皂剧本来也起源于欧美影视业,亲情、爱情与友情的公式其实已经算写入人类的情感基因里,如果能够很好的与类型元素结合,就会起效,甚至成就经典。
说《沙丘》是经典还为时过早,毕竟片尾截止在保留遇到未来人生中辅佐他的妻妾(赞达亚饰演)就结束了,基本上谈不上有爱情线,赞达亚的表演很工具化,是充当少年保罗“鸳梦主角”。
那么,这一部《沙丘》最主要的文戏就是讲一个少年如何抗拒、排斥甚至反感父亲强行安排在自己身上的人生规划,就像段誉不肯学武,宁可挨打。
而他也并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原来深藏不露,除了有女巫的“魔法”,更背负着一个秘密任务,她与她的丈夫也并非看起来那么心意相通。
夹在中间的少年保罗,不但有外界一波又一波,不由分说的控制、影响;而且在自己身上,就像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困惑,他时常被自己预见未来的幻觉片段折磨。
逃避责任、恐惧成长,是很多家庭戏里少年与父母的主要矛盾。
最终解决这一矛盾的转折点,就是父亲的牺牲换取母子的逃出升天,从那一刻开始,少年知道自己避无可避,要保护母亲,要为父亲报仇。
片尾,他拒绝了母亲重返“姐妹会”基地的建议,说自己要承担起使命——其实就是他父亲的心愿,朝着伟大君王的宝座迈进。
因而对于演员的选择来说,三口之家都是很合适的。
甜茶的颜值本来就处于天真与成熟的交界处,与保罗的状态吻合。
父亲用一场裸身仰天喘息的戏,完成了受难的任务,将悲情传递给保罗;而母亲也用温柔、不计较的爱抚完成对儿子坚韧的支撑。
如果大家还记得甜茶的成名作《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最打动人的一场戏恰恰是父亲如何跟儿子促膝长谈,表达了羡慕对方年轻生命状态,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心愿去生活的爱意。
将复杂背景的原著在第一部先大刀阔斧地聚焦在父亲母亲孩子的关系上,其实是很聪明的做法。
电影《沙丘》的好在我看来是现实主义对于理想的改造与表达。
那些隐秘、经典、繁复的信息与作者心思,是很难对初次见面的观众表达清楚,更何况这仅仅是开头。
而选择有冲击力哪怕冒犯的视听元素,传统、简要的家庭文戏,至少能够为后面的发展打好基础。
实际上,据我观察,关于《沙丘》的好评也逐渐多起来。特别是因为同档期某部同样是大导演,翻拍经典的“同行”陪衬,足见高下之分。
总之,看《沙丘》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