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为什么打妈妈?
“警察,救救我,我就快被儿子打死了……”
破门而入的警察,发现妈妈满脸是血,衣服被撕成一缕缕儿,恐惧地蜷缩在墙角。11岁的小冰(化名)正在发飙砸东西。
妈妈告诉警察,这已不是小冰第一次打她,只是这一次往死里打,她才报了警。
妈妈不理解,10岁前的小冰,听话、爱读书、成绩好,是别人羡慕的好孩子;10岁后的小冰,不听话、特暴躁、动辄打人。小冰到底怎么了?
一
小冰在单亲家庭里长大。父母离婚后,他就再没见到爸爸。妈妈把他捧在掌心里,每天变着花样做小冰爱吃的饭菜,为小冰制订详细的教育计划。小冰从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演讲、主持、钢琴表演也出类拔萃,老师同学都喜欢他。
妈妈很自豪。她坚信,小冰只要按照她设计的道路走,将来一定能成为了不起的人。
妈妈常挂在嘴边的话是:
“小冰,你那么聪明,那道数学题应该能答上来……”
“小冰,努力一下,你的作文肯定会写得更好……”
“小冰,定下的事一定要按时完成,自律是成功的前提,不自律的人会变成社会的渣子……”
“小冰,你是完美的,你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
二
小冰感恩妈妈的爱,努力学习,认真读书,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他喜欢与妈妈分享讨论,有时小冰的见解单纯片面,妈妈就试图把她的观点强灌给小冰,但小冰是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所以讨论经常不欢而散,最后母子交流竟变成“话不投机半句多”。
一忍再忍,妈妈由最初心平气和苦口婆心讲道理,到后来发怒大叫:“你那么聪明,又读了那么多书,想法怎么这么幼稚?”
但不管妈妈怎么发火,小冰坚持自己认为对的观点。妈妈认为小冰故意找茬,就没好气地推搡小冰。
母子间的第一次肢体冲突让妈妈永生难忘。起因是小冰与同桌讲话,老师批评了同桌,小冰说老师不公平,不愿意上他的课。
妈妈:“你学习好老师向着你,你该感激老师呀!”
小冰:“你没有是非观,向着老师也不对。”
妈妈:“你怎么连谁对你好都分不清,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立足?”
小冰:“你和老师就是错了……”
最后,妈妈扇了小冰耳光,小冰对妈妈动了拳头。
自那以后,只要妈妈讲大道理想让小冰听话,小冰不是砸东西就是动手打她。
最后,在警察的帮助下,小冰入院检查,医生诊断小冰患了情绪控制障碍症,需用药及家庭治疗。
[心理咨询师说]
管控的方式造成了
孩子的强烈逆反
孩子的心理问题通常与家庭密不可分。妈妈离异后,小冰成为她唯一的关注中心。在妈妈心里,小冰是完美的,且有妈妈理想的标准。妈妈不允许小冰有任何瑕疵,每当小冰偏离妈妈的标准,妈妈就会想尽办法说服小冰回到她的轨道上。
进入青春期的小冰,智力快速发展,阅读丰富了他的视野,因为心智没能同步发展,他的认知有时片面和幼稚,此时他需要一个包容支持他的家庭环境,而妈妈采取了管控方式,强制小冰认同接纳她的人生观点,导致母子冲突不断升级。
妈妈对诊断结果非常震惊:她全心全意爱着小冰,竟爱出了毛病?接受两次心理咨询后,妈妈幡然醒悟:她夹杂着私念的爱密不透风,偏离她的轨道她就认为就是叛逆。她很少站在小冰角度考虑问题,也忽视了孩子思想成熟是一个渐进过程。她认为优秀的小冰就应该像成人一样看问题,很少包容理解小冰。
医生改变沟通模式,试着跟小冰探讨:“老师是人不是神,老师偏袒学习好的孩子不对,但老师也有感情,喜欢学习好的孩子也是人之常情,你主动告诉老师承担责任是不是就能解决你的困惑?”小冰认可医生的说法,也愿意与医生交流。他告诉医生,他知道妈妈爱他,但妈妈的霸道无理,总逼得他发疯。
妈妈主动向小冰道歉,“对不起儿子,妈妈太以自我为中心……”她开始倾听小冰,尝试走进小冰心里,改变交流模式……经过半年多的家庭心理治疗,小冰由最初不许妈妈待在咨询室,到最后与妈妈一起接受咨询,母子的关系越来越融洽。现在小冰已正常上学。
本文指导专家:大连市中心医院心理科主任 桂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