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吃饭用的锅灶,决定了历史胜败大格局

《三国演义》第一百回说,诸葛亮反孙膑减灶之道而为之,妙用增灶之法全师而退,司马懿惊叹诸葛亮效虞诩之法,自愧不如。

那么,何谓减灶?何谓增灶?

减灶与增灶,表面是再寻常不过的行为,却蕴含着高超的军事思想。一旦巧加利用,往往能出奇制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减灶的发明者是战国时期天才的军事家孙膑。

公元前342年,魏国大将庞涓率领10万大军攻打韩国,韩国危在旦夕。韩王派使臣向东方的齐国求救。救韩还是不救?齐国上下莫衷一是。最后,孙膑主张出兵救韩。

和10年前围魏救赵类似,孙膑这次用的战术是围魏救韩。他率军猛攻魏国首都大梁,迫使庞涓回师来救。待庞涓大军回师后,是否与之兵戎相见呢?

孙膑分析道:魏国大军骁勇,庞涓又求胜心切,我应该避其锋芒。于是,孙膑一边后撤,一边使用减灶之法,第一天,命士兵挖10万人的灶火,第二天,只挖5万,第三天,则只挖了3万。

庞涓见状,以为齐军胆怯,部队溃散,便步步紧逼,穷追不舍,恨不得一口吞掉齐军。庞涓一直追到马陵,终于掉进了孙膑的口袋,被早已埋伏好的齐军乱箭射死,魏军大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

在这场著名的战役中,孙膑一则用了围魏救赵这一战术,同时,他还发明了减灶之法。通过这次战役,我们可以看出,减灶之法的目的是为了示弱,为了诱敌深入,从而使用十面埋伏这招,大破敌军。

固然,减灶有减灶的好处,那么增灶呢?亦有其妙处。

增灶的发明者是东汉的虞诩。

汉安帝元初二年,即公元115年,虞诩出任武都太守。武都地近羌人。羌人闻知虞诩率兵前来赴任,便在崤谷重兵布防,严阵以待。虞诩在探明这一情况后,便下令军队暂缓前进。当时他所率领的部队只有不足三千人,远少于羌人的兵力。要是硬闯,恐怕要吃亏。虞诩在一番思量后,对外宣称已经上书朝廷请派援兵,要等到援兵到来后再行进军。羌人听说后,就分兵攻略邻县。

虞诩趁着羌人分兵之际,日夜兼程向前赶路,还下令官兵每人做两个灶,每天增加一倍。羌人看到虞诩部队的灶火增加了一倍,不敢逼近。最后,虞诩不但顺利达到武都,而且还打败了羌人。

有部下问道:“孙膑减灶,您却增灶,这是为什么呢?”虞诩说:“敌人众多,我军人少。敌人见我军灶数每天增加,肯定认为是武都郡的守军前来接应,援兵人数众多而且行军速度快,一定会忌惮而不敢追赶。孙膑减灶是为了表现兵力不足,诱敌深入,而我现在是为了显示兵力强大,吓退敌人,故反其道而为之。用兵贵在随机应变,岂可偏执一端?”

《孙子兵法》中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岳武穆也说:“运用之妙,在于一心”。无论减灶还是增灶,都是为了消灭敌人。而何时减灶?何时增灶?这就要靠战争的指挥者审时度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