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呼老外“多吃点”,说 eat more不礼貌,请这样说~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特别在吃饭时,这种“礼仪”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我们请客人吃饭的时候,会不断地给他们夹菜、斟酒,还会说:多吃点、多喝点!

在饮食习惯上,中西方的差异真的很大。

中国人是“合餐制”,一帮人围在一起,从共同的碗里夹菜;而西方人是“分餐制”,各自吃各自的,互不干扰。

在中国文化里,人们享受一桌人其乐融融的感觉;而西方人则认为分餐制更卫生。

不同的文化背景既孕育出不同的饮食习惯,也孕育出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所以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同时也要注意学习跟英语配套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请一个老外吃饭,可千万别把中国人的“待客之道”拿出来,很有可能把外国小哥哥、小姐姐吓到。

比如一些人可能会用自己的筷子给老外夹菜,搞得老外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导致场面陷入尴尬。

另外,一些人会直接把中文思维里的“多吃点”翻译出来,直译成 Eat more! Eat more!你觉得老外听了作何感想?

“Eat more!”在英文中的感觉很像命令他人去吃东西,听上去很生硬、很不自然。在以下这个情况中可以用:

比如 A 和 B 两人参加“大胃王比赛”,你下注赌 A 赢。当 A 和 B 僵持不下时,你可以对 A 大声喊:Eat more! Eat more!

电影《绿皮书》里吃热狗比赛

中国人为什么会说“多吃点”来招呼客人呢?我想这跟我们国家的国情有关:过去中国物质不发达,人们经常吃不上饱饭,所以当主人宴请宾朋时,会不断提醒他们“多吃、多喝”,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同时也能彰显自己的好客和大度。

说了这么多,我现在要公布答案了。我们想招呼老外“多吃点”时,究竟应该说怎样的英语,才算是地道呢?你可以用以下这些句子:

1. Help yourself.

随便吃。

2. Make yourself at home.

别客气,就像在自己家一样。

3. Be my guest.

请随意。

另外,在用餐过程中,如果你特别想让国外客人尝尝某种食物,可以说:

1. Try this. It’s tasty.

尝尝这个,非常好吃哦!

2. This is very good.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try?

这个非常好吃。要不要尝一下?

某些中国独有的食物如鸡爪、肥肠、毛血旺、松花蛋,老外可能不敢吃,你可以这样来鼓励他们体验“博大精深”的中餐:

1. Come on. A bite won’t hurt you.

来嘛,吃一口又没事儿。

2. Trust me. You’re gonna love it.

相信我,你会爱上它的。

如果老外真的不想吃,他们可能说下面的句子,此时你也不必强求了:

1. No. I’m good.

不用了,我不需要。

*I'm good可以用来拒绝他人。

2. That thing? Oh, no way.

那玩意儿?哦,我不可能吃。

3. I wish I could, but I’m afraid I can’t.

我也希望我能吃啊,但我真吃不了。

分餐制

最后,既然上文中咱们聊到了“合餐制”和“分餐制”,我还想表达一点小想法:

其实两种饮食习惯各有利弊。合餐制有合餐制的好处,比如它节省了很多开支,中国人邀请一个人来家吃饭,常说“多一双筷子的事儿”。

另外,合餐制还能促进人际关系。中国人形容两人关系好,除了说“穿一条裤子”,还常说“一口锅里吃饭”。一个吹牛划拳、觥筹交错的中式餐桌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热情和友好。

而分餐制的好处除了上文中说的“卫生”之外,还有利于节约粮食,减少浪费。

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吾之蜜糖彼之砒霜。那么最后邀请大家投个票,看看你更喜欢哪种模式:

对了,觉得有收获的,右下角点个”好看“哦!

推荐:“随便”说成“whatever”超级粗鲁,慎用!

上篇:“同居”不是 living together,正确说法好诡异!

语法:meet 和 meet with 有何区别?(语法解密)

侃哥亲授

学发音、学表达

相当实用

第一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