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400法——泄泻八法

泄泻八法

大便次数增多且稀,腹中不适,谓之泄泻。古代文献名目繁多,有以脏器定名的,如,胃泄,脾泄、小肠泄;有以泄势、形态定名的,如:濡泄、溏泄、飧泄、滑泄;也有以病因定名的,如:寒泄、火泄、暑泻、食泄、痰泄。我们从发病时间及临床症状上可分为“暴泄”与“久泄”两大类。

(一)疏解表邪兼以升和,温寒拈痛以止其泄

风寒束于表,内犯而克脾,故头痛寒热时作,腹中切痛肠鸣,喜按喜温,初期不渴,便多稀水,小溲清长,舌淡苔白腻,脉象浮紧或沉紧。当用疏解表邪,温寒拈痛方法。

葛根6克  藿香叶9克(后下)  厚朴6克  白芷6克  炮姜4克  炒官桂4克  木香6克  灶心黄土30克(包煎)

加减法:

若寒邪较重时,方中加桂枝10克、干姜6克,腹痛甚时可用艾叶4~6克。

若风邪较重,体痛恶寒,舌白淡滑,用麻黄3克、桂枝6克、羌、独活各3克。

若素有食滞不化者,先解其表寒,俟寒化表解,余缓治之。

(二)温寒以拈其痛,化湿而止其泄

寒邪伤胃,湿阻于脾,胸脘闷满,四肢乏力,肠鸣漉漉,腹痛绵绵,得暖则缓,逢寒则急,大便水样,清淡稀冷,后坠不畅,时而呕恶,口不渴饮,舌白滑润,脉象濡缓。治当温寒拈痛,化湿止泻。

苏叶6克  藿香6克(后下)  桂枝6克  炮姜4克  苍术6克  茯苓15克  灶心黄土30克(包煎)

加减法:

若脉沉伏,舌苔白润,泻势重,四肢冷,确为寒湿重证,可改为炮姜6克,加炒官桂6克,淡附片8克、党参6克。

若寒湿夹滞者,在温运的基础上,可加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枳壳10克。

在寒湿泄泻之后,可加黄芪20克、茯苓30克以调养其中焦。

(三)芳香化湿,苦坚其阴,泻自能止

湿热泻发于夏秋之间,湿热互阻,脾胃失和,腹痛即泻,便色黄褐,状如藕泥,肛门灼热,略有后重,小溲短赤,口渴欲饮,舌多黄腻,脉象滑数。可用芳香之品以化其湿,苦泄之药坚阴止泻。

苏叶6克  葛根10克  藿香梗10克  马尾连10克  木香6克  川朴6克  滑石10克

加减法:

若湿浊下注,气坠难忍,可加荆芥炭、防风各6克以疏和升化,升其清阳,开其湿郁,疏化又可解热。

若属郁热不解,阴分不和,腹中作痛,泻后则舒,可仿痛泻要方义,加白芍10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防风6克。

若舌绛、苔白腻浮黄,脉沉细且濡者,多因寒湿中阻,阳气不通,可先通阳,俟气通则泻势自减,加炮姜1克、炒官桂1.5克,吴萸0.5克。

(四)升降并用,苦泄坚阴,而止其泻

腹中绞痛,痛一阵即泻一阵,发热口干。引饮思凉,心烦恶心,肛门灼热,小溲赤少,便势急迫,气味恶臭,舌红且干,脉数。火泄之象用苦泄坚阴方法。

葛根10克  黄芩12克  马尾连12克  川黄柏10克  灶心黄土30克(包煎)  甘草3克

加减法:

若腹中痛势不解,苔白滑润,必有湿邪,可加入木香6克、吴萸1克、白芍12克。

若湿邪久郁不化时,仍当加入些温阳化湿之品,如炒官桂1.5克、炮姜1克,俟湿化坠除,再行泄热。

若泻势渐缓,气坠后重,加荆穗炭10克。

(五)泄木郁以缓其急,调中土求其泻止

情志抑郁,脾胃受克,肝木乘脾,升降失和,故腹泻腹痛阵阵,常与情志有关。舌红口干,脉象弦数,本病时轻时重,甚则晨起即泻,腹中绞痛,泻势似猛,其量不多,参考痛泻要方加减。

荆穗炭10克  防风6克  马尾连10克  黄芩10克  白芍12克  陈皮6克  灶心黄土60克(包煎)  冬瓜皮30克

加减法:

若纯属肝热上扰,必心烦梦多,脉象弦细而数,舌红口干,小溲赤热,当加川楝子10克。

若血虚阴伤,当以养血育阴为主,须加白芍15克、炙甘草6克,木瓜12克以缓其急,兼止其泻。

若有湿阻不化,就当用化湿邪兼以升和方法,湿化清升则泻自减轻。

若久泻正虚,也不可在遗热未清之时,先用补剂,不然反而加重病情,永无愈期。

(六)升阳以化湿邪,扶土而运中焦

由于湿阻,脾阳不升,中焦阳气不足,脾胃运化失职,脘闷不舒,气机不畅,大便次数较多,苔白滑润,脉象沉濡,两关尺力弱。病已日久,必当升阳以化湿,扶土而运中。

羌活6克  防风6克  升麻6克  桂枝6克  炮姜6克  茯苓12克  苍、白术各3克  灶心黄土30克(包煎)  炒官桂3克

加减法:

湿为阴邪,水为寒类,阻脾则升力受碍,治疗当升和之。若湿邪已解,而正气已衰,可于升和之中,佐用益气之品,以助其正。

(七)益其气而补中,升中阳以止泻

素嗜寒凉油腻,或久泻中阳不足。面色萎黄,胃纳不佳,食后脘腹胀满,四肢清冷不温,神倦疲乏,泻下稀淡,甚则完谷不化,臭味不浓,舌胖润腻,脉沉弱无力。用益气补中,升阳止泻方法。

党参12克  白术12克  茯苓12克  陈皮6克  半夏12克  扁豆12克  苡米12克  大枣5枚  升麻3克

加减法:

若寒邪偏重,小腹疼痛较重时,加炮姜3克、炒官桂3克、祁艾叶3克以温寒拈痛。

若中阳不足,气分又虚,下肢略有浮肿,可加黄芪20克、人参粉1克(冲)。

(八)益其气而扶中土,升脾阳运湿止泻

高年体弱,久泻不止,脱肛,少腹隐痛,中气下陷,行动则气短,泻后两目晕花,舌淡白润,脉沉微濡弱。屡服补益,效不巩固,可试用升阳益气,少佐固涩,以观其后。

升麻6克  黄芪15克  党参15克  白术12克  白扁豆30克  陈皮12克  山药30克  灶心黄土60克(布包)  茯苓30克  诃子肉10克  浓煎300毫升,分5-6次温服。

加减法:

若年高体弱,久病气虚,服上药效果不显时,可加人参粉8克,分3次吞服。

若升力差时,可于方中加柴胡6克、羌活3克,肉桂子1克,附片10克(先煎)。

(0)

相关推荐

  • 厥疝,腹中冷痛

    [处方]当归(切,焙)1两,干姜(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人参1两,甘草(炙,锉)1两,细辛(去苗叶)1两,芍药1两. [制法]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厥疝,腹中冷痛. [用法用量]每服3 ...

  • 【赵绍琴临证400法:湿热病·中焦湿热证治·热重于湿(四法)】57

    湿热病  中焦湿热证治  热重于湿(四法) (一)清胃热以泄阳明,燥脾湿兼解太阴 中焦阳明胃热炽盛,又兼太阴脾湿,症见高热汗出,烦渴饮冷,脘闷身重,舌苔黄腻而干,脉象洪大,按之略濡.此热重湿轻之象,治 ...

  • 临证400法——水肿八法

    水肿八法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引起周身浮肿的疾病.其病机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水道不利.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水湿不得运化:肾失温化,水气泛滥:三焦不利,水道不通,均能产生水肿.&l ...

  • 【《赵绍琴临证400法》赵友琴先生治疗温热病八法】59

    附一:清末太医院院使.先父赵友琴先生治疗温热病八法 (一)辛凉清宣,苦甘泄热 风温邪袭肺卫,卫外失常,发热汗出,微恶风寒:肺失宣降,上逆作咳:风热上攻,则咽痛头疼,邪热伤津而口微渴,舌尖红,脉浮数.治 ...

  • 临证400法——中风(脑卒中)八法

    中风(脑卒中)八法 中风是指卒然仆倒,昏不知人,醒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謇涩等症状的疾患.古人认识不一,有认为是外风中人者:而明·张景岳强调其发生非属风邪,创立"非风"论: ...

  • 临证400法——虚劳八法

    虚劳八法 虚劳,是阴阳气血极度亏损的证候.古代文献中有五劳.七伤.六极等说法.究其成因,不外禀赋不足与劳伤过度两类.前者为先天禀赋不充,后者实属积劳成疾,多见于各种长期慢性疾病中.兹分气.血.阴.阳, ...

  • 【《赵绍琴临证400法》湿热病·中焦湿热证治·湿重于热 (八法)】55

    湿热病  中焦湿热证治 湿重于热 (八法) (一)香以开郁,苦燥其湿,少佐消导,疏调气机 湿邪夹食滞郁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脘腹胀满,纳呆呕恶,大便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象濡滑.必当香开郁,苦燥湿,展 ...

  • 临证400法(二)咳嗽(八法)

    二.咳嗽(八法)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叫嗽,痰声俱有是咳嗽.咳嗽主要病位在肺.但是机体各部位之疾病都能影响到肺而成咳嗽.正如<素问·咳论>所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q ...

  • 【《赵绍琴临证400法》湿热病·下焦湿热证治(五法)】58

    下焦湿热证治(五法) 一.湿重于热(二法) (一)芳香化湿以开其窍,淡渗分消畅利三焦 湿重于热,阻滞膀胱,水道不通,气化不行,湿热上蒸,头胀不清,甚则如裹,神识昏蒙,时昏时醒,如呆如痴,口干呕恶,舌苔 ...

  • 临证400法——癃闭四法

    癃闭四法 小便点滴而下为癃:小便涓滴皆无为闭:小便淋沥涩痛为淋.三者表现不同,应当鉴别清楚.癃与闭,只是程度轻重的不同,其致病原因很多,但究其病机应当考虑三焦气化不利.<内经>指出:&qu ...

  • 临证400法(十三)呕吐九法

    呕吐九法 有声有物为呕,无声有物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皆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常因外邪时气.饮食不节.气机不调,或胃虚.胃寒等原因而发病. (一)芳香疏解,平胃定呕 外感暑湿之后,表气闭塞,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