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400法——泄泻八法
泄泻八法
大便次数增多且稀,腹中不适,谓之泄泻。古代文献名目繁多,有以脏器定名的,如,胃泄,脾泄、小肠泄;有以泄势、形态定名的,如:濡泄、溏泄、飧泄、滑泄;也有以病因定名的,如:寒泄、火泄、暑泻、食泄、痰泄。我们从发病时间及临床症状上可分为“暴泄”与“久泄”两大类。
(一)疏解表邪兼以升和,温寒拈痛以止其泄
风寒束于表,内犯而克脾,故头痛寒热时作,腹中切痛肠鸣,喜按喜温,初期不渴,便多稀水,小溲清长,舌淡苔白腻,脉象浮紧或沉紧。当用疏解表邪,温寒拈痛方法。
葛根6克 藿香叶9克(后下) 厚朴6克 白芷6克 炮姜4克 炒官桂4克 木香6克 灶心黄土30克(包煎)
加减法:
若寒邪较重时,方中加桂枝10克、干姜6克,腹痛甚时可用艾叶4~6克。
若风邪较重,体痛恶寒,舌白淡滑,用麻黄3克、桂枝6克、羌、独活各3克。
若素有食滞不化者,先解其表寒,俟寒化表解,余缓治之。
(二)温寒以拈其痛,化湿而止其泄
寒邪伤胃,湿阻于脾,胸脘闷满,四肢乏力,肠鸣漉漉,腹痛绵绵,得暖则缓,逢寒则急,大便水样,清淡稀冷,后坠不畅,时而呕恶,口不渴饮,舌白滑润,脉象濡缓。治当温寒拈痛,化湿止泻。
苏叶6克 藿香6克(后下) 桂枝6克 炮姜4克 苍术6克 茯苓15克 灶心黄土30克(包煎)
加减法:
若脉沉伏,舌苔白润,泻势重,四肢冷,确为寒湿重证,可改为炮姜6克,加炒官桂6克,淡附片8克、党参6克。
若寒湿夹滞者,在温运的基础上,可加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枳壳10克。
在寒湿泄泻之后,可加黄芪20克、茯苓30克以调养其中焦。
(三)芳香化湿,苦坚其阴,泻自能止
湿热泻发于夏秋之间,湿热互阻,脾胃失和,腹痛即泻,便色黄褐,状如藕泥,肛门灼热,略有后重,小溲短赤,口渴欲饮,舌多黄腻,脉象滑数。可用芳香之品以化其湿,苦泄之药坚阴止泻。
苏叶6克 葛根10克 藿香梗10克 马尾连10克 木香6克 川朴6克 滑石10克
加减法:
若湿浊下注,气坠难忍,可加荆芥炭、防风各6克以疏和升化,升其清阳,开其湿郁,疏化又可解热。
若属郁热不解,阴分不和,腹中作痛,泻后则舒,可仿痛泻要方义,加白芍10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防风6克。
若舌绛、苔白腻浮黄,脉沉细且濡者,多因寒湿中阻,阳气不通,可先通阳,俟气通则泻势自减,加炮姜1克、炒官桂1.5克,吴萸0.5克。
(四)升降并用,苦泄坚阴,而止其泻
腹中绞痛,痛一阵即泻一阵,发热口干。引饮思凉,心烦恶心,肛门灼热,小溲赤少,便势急迫,气味恶臭,舌红且干,脉数。火泄之象用苦泄坚阴方法。
葛根10克 黄芩12克 马尾连12克 川黄柏10克 灶心黄土30克(包煎) 甘草3克
加减法:
若腹中痛势不解,苔白滑润,必有湿邪,可加入木香6克、吴萸1克、白芍12克。
若湿邪久郁不化时,仍当加入些温阳化湿之品,如炒官桂1.5克、炮姜1克,俟湿化坠除,再行泄热。
若泻势渐缓,气坠后重,加荆穗炭10克。
(五)泄木郁以缓其急,调中土求其泻止
情志抑郁,脾胃受克,肝木乘脾,升降失和,故腹泻腹痛阵阵,常与情志有关。舌红口干,脉象弦数,本病时轻时重,甚则晨起即泻,腹中绞痛,泻势似猛,其量不多,参考痛泻要方加减。
荆穗炭10克 防风6克 马尾连10克 黄芩10克 白芍12克 陈皮6克 灶心黄土60克(包煎) 冬瓜皮30克
加减法:
若纯属肝热上扰,必心烦梦多,脉象弦细而数,舌红口干,小溲赤热,当加川楝子10克。
若血虚阴伤,当以养血育阴为主,须加白芍15克、炙甘草6克,木瓜12克以缓其急,兼止其泻。
若有湿阻不化,就当用化湿邪兼以升和方法,湿化清升则泻自减轻。
若久泻正虚,也不可在遗热未清之时,先用补剂,不然反而加重病情,永无愈期。
(六)升阳以化湿邪,扶土而运中焦
由于湿阻,脾阳不升,中焦阳气不足,脾胃运化失职,脘闷不舒,气机不畅,大便次数较多,苔白滑润,脉象沉濡,两关尺力弱。病已日久,必当升阳以化湿,扶土而运中。
羌活6克 防风6克 升麻6克 桂枝6克 炮姜6克 茯苓12克 苍、白术各3克 灶心黄土30克(包煎) 炒官桂3克
加减法:
湿为阴邪,水为寒类,阻脾则升力受碍,治疗当升和之。若湿邪已解,而正气已衰,可于升和之中,佐用益气之品,以助其正。
(七)益其气而补中,升中阳以止泻
素嗜寒凉油腻,或久泻中阳不足。面色萎黄,胃纳不佳,食后脘腹胀满,四肢清冷不温,神倦疲乏,泻下稀淡,甚则完谷不化,臭味不浓,舌胖润腻,脉沉弱无力。用益气补中,升阳止泻方法。
党参12克 白术12克 茯苓12克 陈皮6克 半夏12克 扁豆12克 苡米12克 大枣5枚 升麻3克
加减法:
若寒邪偏重,小腹疼痛较重时,加炮姜3克、炒官桂3克、祁艾叶3克以温寒拈痛。
若中阳不足,气分又虚,下肢略有浮肿,可加黄芪20克、人参粉1克(冲)。
(八)益其气而扶中土,升脾阳运湿止泻
高年体弱,久泻不止,脱肛,少腹隐痛,中气下陷,行动则气短,泻后两目晕花,舌淡白润,脉沉微濡弱。屡服补益,效不巩固,可试用升阳益气,少佐固涩,以观其后。
升麻6克 黄芪15克 党参15克 白术12克 白扁豆30克 陈皮12克 山药30克 灶心黄土60克(布包) 茯苓30克 诃子肉10克 浓煎300毫升,分5-6次温服。
加减法:
若年高体弱,久病气虚,服上药效果不显时,可加人参粉8克,分3次吞服。
若升力差时,可于方中加柴胡6克、羌活3克,肉桂子1克,附片10克(先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