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肺”对于身体的重要性(附语音)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合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篇》
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我们先看原文,原文是:“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合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我们之前学了“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今天讲的是“西方白色,入通于肺”。按照方位五行的理念,东西南北分别是木金火水。(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东边的是木,西边就是金,南边就是火,北边就是水,中间就是土,是这样一个方位五行概念。为什么叫方位五行?方位五行与相生相克的这种五行是有区别的。
《黄帝内经》其实大部分的篇章是围绕方位五行展开的,而不是围绕生克五行展开的。方位五行就是一个土在中间,土居中央这样一个概念。其他四行是围绕土来进行运化的这样一个概念。(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所以与阴阳的概念也特别像。阴阳就是两仪,再分成两半,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就是四象,四象分别对应金木水火这四行。中间有一个斡旋的就是土。之前我们讲了三行就是东方木,南方火,中央土。今天我们讲西方是金。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西方是属金的,入通于肺,通于肺气。这个脏是肺脏,《黄帝内经》里边的脏腑的脏写成“藏”,就是捉迷藏的“藏”,也通于西藏的“藏”,其实就是那个字,就是藏的意思。因为五脏是藏,藏精气,六腑是传化物而不藏。六腑是让这个气是通的。六腑以通为用,五脏以藏为用。所以,一个是收藏,一个是疏导,这两个不一样。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这句话就好理解了临床上的很多现象。中医很有意思,治鼻子的病之类的,比如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等的,用的一个方法叫开窍宣肺法。认为鼻子这是一个窍,这个窍通于肺。所以,在开窍的时候还要宣肺。(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我们看到临床有好多医生在治疗鼻炎的时候,都是用宣肺的方法来治。宣肺的药是什么呢?像我们就知道的那些风药:荆芥、防风、麻黄、杏仁,这都是宣肺的。用这些药把这个肺气宣开。按照现代医学来讲,其实就是呼吸系统。中医大多数讲的肺的这个概念是讲的呼吸系统。肺还有其他的功能,比如说肃降的功能、宣发的功能、还有治节的功能,还有肺朝百脉的功能等等。
肺气很重要,我们知道的为什么中医把脉,只把手腕的寸关尺。全身那么多动脉,像脖子下面的颈动脉,脚背部的下肢动脉,大腿上的动脉,就有很多这些动脉的血管,我们在体表是能触摸到,为什么只把手腕部的这个脉呢?因为这个脉象的位置叫太渊穴。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因为肺经是朝百脉的。(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朝是什么呢?就是朝奉的意思。就是全身的气血,全身的脉络都朝奉于肺,所以说肺气就集中了全身的脉络的所有的信息。体现在太渊穴上。太渊穴在哪里呢?就是我们两个手的手腕,现在西医解剖医学叫桡动脉,里边是尺骨,外面是桡骨。桡骨外侧边缘有一个动脉叫桡动脉。我们用手自己一把就能把到。
脉就分为寸关尺,就是距离中间那个桡骨凸起的部位叫做关。距离手较近的那边叫做寸。离着肘部近的叫尺。所以这三部就是寸关尺,分别用了食指、中指还有无名指来扣上这三个脉。通过这三个脉的表现,来判断身体的变化,两只手的脉都要把。每只手代表的脏器和内脏的信息不一样。很多人说了,这能体现出来身体的变化吗?我们以后会讲到诊断学,就会详细展开。因为肺是朝百脉,所以说百脉暗含着五脏六腑、奇经八脉的所有的信息,都会体现在肺经的太渊穴上。
这样一来的话,通过这一个部位的变化,就能知道全身的变化。这种思维方式有点像现在的一个医学体系叫全息医学。全息医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全身的每一个部位都含有全身整体的所有的信息。比如一个小小的脉象就能涵盖身体所有的信息。通过耳朵的诊断,来判断全身所有的信息。通过脚部足底的这些诊断来判断全身所有的信息。(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去养生馆、中医馆,做足底按摩的技师可能就会告诉你说:“先生,你是不是肠胃不太好。”因为他摸到肠胃的反射区有一些结节,一摁你会很疼,可能这就是你身体的一个反射区,在脚上就有反射。还有通过人的耳朵来判断身体的病情。还有一种诊断叫眼诊断。还有一种诊断叫腹诊,只是通过腹部来诊断全身的疾病。
总之,全身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部位都含有全身整体的信息。这种思维模式实际上就叫做全息医疗。大家有时间要是感兴趣,可以搜索一下全息医学,里边内容非常的丰富。中医学有很多种内容和全息医学特别类似,它们之间的方法论都是互通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