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胡陈】风骨在故乡
席殊书店在五折售书,趁机抱回一堆,内有一本《宁波地名诗》,书中搜集了四首吟咏我故乡山水的旧体诗。故乡的概念,犹如一个个同心圆,可大可小。出了省,浙江是我故乡;在省内或宁波,宁海是我故乡;回到宁海,胡陈是我故乡;而这一个个同心圆的圆心则是被群山包围着的大赖村。我这里讲的故乡是指胡陈乡和大赖村。
胡陈乡东山桃园 万里红 摄
四面环山中,正对我家前门的那座,叫大丹山。
山顶光秃秃,全是裸岩,我从没上去过。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起大丹山、慈溪坦如何如何,只不知“慈溪坦”到底是哪三个字。看了编者在清代无名氏《丹山》诗前加的那段介绍,才知道大丹山又名北鹚鸡坦。“慈溪坦”大概就是鹚鸡坦的讹称吧。《丹山》诗云:“丹山高不及,突兀凌太清。疑入天台路,霞光护赤城。”大丹山不过海拔865米,说它“高不及”、“凌太清”,未免有点夸张矫饰。山非奇山,诗亦非上品,但因写的是家门口的山,便觉得格外亲切。书前配有好几页插图,其中有清代查士标的《丹山图》,不知彼丹山是否就是我家门前的丹山。李玉溪诗云: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丹山,丹山,多美的一个名字。
另一首《与同人游归云洞》,是清代鲍淦的诗作。“行到山穷处,烟峦曲不同。茅檐云影里,人语水声中。壁峭双流合,林深一径通。登临吟兴发,各自检诗筒。”
归云洞,传说是南宋丞相叶梦鼎少年时代读书处,位于小丹山南麓。以前,总觉得那山只是普普通通的山,不过有松有竹有风而已;那洞只是普普通通的洞,不过巨石依叠、危岩悬空而已;那瀑布只是普普通通的瀑布,不过双瀑对峙、汇流成潭而已。直到读了鲍淦这首诗,回想起来,才觉得归云洞一带,还真是风光绝佳处。以前之所以觉得不过尔尔,大概因心存“风景在别处”吧。
在我故乡,与叶梦鼎有关的古迹,除了归云洞,还有归锦桥。
归锦桥是座单孔石拱桥,坐落在叶梦鼎出生地下宅村的中堡溪上,小时候经常登踏,现已不通行,被就地保护起来了。明大儒方孝孺曾探访过归云洞,想必也来过下宅村,因为他写了首《归锦桥柳》:衣锦归来气似虹,石桥杨柳锁春风。官袍初染非常绿,花帽争辉分外红。人物当思今日异,韶光还与昔年同。东君有意垂眸看,管教贤孙踵旧踪。据史载,叶梦鼎在仕官朝政期间,刚正不阿,清正廉明,深受人民爱戴。宁被灭十族而不愿替燕王起诏书的“读书种子”方正学先生,不但以道德文章传世,而且同样以方正刚强名垂青史。听说宁海柔石故居的北侧原有“方祠”,可惜现在没了。不管有无“旧踪”可“踵”,对于叶梦鼎、方孝孺两位先贤,宁海人民向来是引以为傲,与有荣焉。
还有一首诗,是明朝叶儒林的七律《咏登台桥》。登台桥位于胡陈港北端黄公渡上,相传系叶梦鼎的老师郑霖大学士与僧元海同建,“跨海二十四洞,可通舟楫”,可惜如今已没于胡阵港水库中。黄公渡上另一座古桥——戊已桥,又名四十八洞桥,从1849年建成至今已满一百六十年,如今还在通行。该桥是宁波市现存的最古老的跨度最大的柱脚式平桥,曾被日本桥梁专家誉为“中国国宝”。
万里红 摄
谈到故乡山水,想起中学毕业时语文老师叶元有先生送我的一幅对联:读诗归云洞,濯水黄公渡。该联由宁海书法名家胡疾夫老先生用隶书写成。推算起来,胡老现已年近九十,不知身体仍康健否。叶老师也是多年不见,听说胖了。当年,叶老师刚从师范学院毕业,正值青春年华,长得高高瘦瘦,穿一件五四式立领学生装,黑板前一站,有如玉树临风,谈诗论文,一举一动,何等风流倜傥。
后注:某一天,叶元友老师在网络上搜查资料,无意中看到我这篇小文后,打我电话。近二十年未与叶老师联系的我,正开车在嘈杂的马路上,匆匆接听手机,立即报出“叶老师”三个字,令叶老师大为惊叹。呵呵。另据春阳夏华告知,胡疾夫老师一生坎坷,晚景凄凉,几年前已作古。叹叹!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编辑:紫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