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探古】秘境兽踪

在浙江自然博物馆内的展柜内,存放着天台县出土的恐龙蛋化石,有好几窝,每窝的蛋都呈长条状,好像椭圆形的面包。专家告诉我们,白垩纪时,天台境内就有恐龙横行。宁海是天台的邻县,虽未发现恐龙蛋和化石,但恐龙的足迹肯定是到过的。

清代《雁苍山记》记载,有一匹野马隐现在雁苍山上。《明恩寺记、灵异》也记载了野马,与《雁苍山志》相较,马的数量与颜色都有不同“有黄、棕、白三骑,背具肉鞍,往往从深林中出没,经山门,僧或惊呼,则嘶风而去,其疾如飞”。当它仰天一嘶时,天下将有旱灾。

八十年代初,我们在山下刘村采访时,老农也说雁苍山上有野马。他们说,最后一次看见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野马全身黑色,大马身边还有一匹小马,二马仰天长嘶,随即不知去向。雁苍山有收马坡的景点,甚至有人认为项羽的乌骓马就是从这里收走的。

普查中,发现雪村有一只很大的长方形石马槽,据说当年有两匹野马常来践踏村外的稻田,村民就特意打制了一只马槽,填满谷子,放在村外,让它们吃饱。从此,野马就只吃槽中的谷,不践踏稻田了。

关于野马,又有一则现实的经历。那是文革期间,县文宣队到冠峰公社去演出,途经一条山路,只见一个小孩面如土色,身背稻斤篮,大呼救命迎面奔来,演员们一把拉过他,定睛一看,山径上冲出一匹黑色的大马,只见那马鬃毛拖地,双目血红,鼻喷白气,四蹄刨地,土灰飞扬,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见此,血气方刚、武艺不凡的演员们急忙保护好小孩,抄起棍棒,齐声大喝,逼向野马。野马见状,迟疑一下,然后倒退两步,转身向旁边的山冈奔去,又沿着山道奔下。路遇一位荷锄农夫,相持而立。农夫大叫着,拾起石块向马扔去。野马迟疑一阵,又转身向旁边山冈飞奔而去,消失在云雾之间。

此马即传说中的乌骓神马乎,很难下断语,但宁海山区有行踪不定的野马,非是虚妄之言。

山水尤  摄

宁海除野马之外,据光绪《宁海县志》记载还有许多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食草动物有猴子、野羊、鹿、角麂、野猪、野兔等;食肉动物有花猫、黄鼠狼、豺狼、江狗、云豹、老虎等。 

陈一兵的家父说“文革期间,有一日黄昏头,豹头摸到东门花楼殿,东门角一片寂静,原来不绝于耳的狗吠声全部消失,家狗都匽到桌底下瑟瑟发抖。”近年,在梁皇山也捉到过一只云豹,后交给宁波动物园。  

宁海民间常有花猫偷鸡、豺狗挡道、伤枪野猪猛如虎等说法。关于猴子,当年双峰未通公路时,我们就到那里,山民指说深山冷岙里就有猴子出没。还有野羊,当地也叫岩羊、黄羊,体形高大,能在峭壁上自如上下。下雪天容易捕捉到角麂,因它的四肢长短不一,前肢短,后肢长。下雪天猎人常把它往山下赶,它就会打趔趄,很容易捉到。如果让它上了坡,跑得比兔子还要快,就很难捉了。

有一年下雪天,一只角麂迷了路,走进了白石村,年轻的村民围上去抓,角麂奔蹿了几个道地,终于被抓获。以前一般人家总养几只鸡,鸡窝往往搭在廊檐下。半夜里听见鸡惨叫,不是黄鼠狼就是花猫来偷鸡,主人家就会马上起床驱赶,稍微慢一点,鸡就会被拖走。

刚从陈一兵先生传来的视频中看到,2019年4月18日半夜12点多,一头牛犊大小的野兽,约几百斤重,冲进了三门县药店,撞破了玻璃大门,继后又蹿入一家旅馆,冲撞得一片狼藉,然后逃走。林业专家从监控中推测,这是一只鬣羚,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以前在三门县的沙柳、北山发现过,但这些年就没听说了。这种动物,外形似羊,胆子小且怕人,属牛科,典型林栖兽类,是亚洲东南部热带地区的典型动物之一,以各种杂草、树叶为食,雌性喜群居。沙柳几十年前属宁海,可见宁海也有鬣羚存在。

光绪《宁海县志》载:“昆山沈襄,字之赞,城西它山庙,诗:积翠沉沉黯暮春,悠然小憩惬重荫。山僧迓客穿云远,野鹿窥人入树深……” 可见清代南门也有野鹿。

关于伤枪野猪,有一件亲历的事可以证实它的凶猛。上世纪七十年代,县文宣队代表省春节慰问团,去到龙宫村慰问,那里有四百个前童筑路民工,春节期间还在那里战天斗地。祠堂里躺着一只死野猪,身上有血迹。一了解,原来这只野猪是被龙宫猎人打伤后奔到工地上的,伤枪野猪真的凶猛如虎,看见民工扑上去就咬,一下子咬倒五六个。民工们见状,马上拿起钢钎自卫,野猪虽凶猛,但却因民工太多,野猪还是被敲死了。近年,野猪泛滥,在近郊山上都可看到茅草丛中一只只窝塘,内行人说,这就是野猪睡觉或打滚过的窝。

老虎是食物链的顶端,属大型食肉动物。古代及其近代,宁海都有老虎伤人的传说和记载:

传说和记载

🔸明洪武年间志书就有王县令设陷阱捕虎的记载;

🔸《徐霞客日记》里也有“三十里,至梁皇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的记载;

🔸竹林村《王氏宗谱》记载明代鞭抽虎须,虎口夺弟的传说;

🔸光绪《宁海县志》载杜鹃山半岩洞曾是虎窝;

🔸历史上茶山、乌石山有老虎踪迹的传闻;

🔸建国初,双峰有虎出没,小南门有老虎拖猪的传闻;

🔸近年宁海象山交界的山上有人见到虎踪。相见岭曾有薛宝兴者,借住云舍庵,得奉化竺师傅真传,察粪便观脚印,精算豹子的回程路线,获猎金钱豹、梅花豹无数,常有四乡村人前来围观。(见聪丛文)历古以来,宁海就有“狼外婆”、“大虫外婆”的民间故事,看来是用来吓唬小孩,实际上就反映了宁海有豺狼有老虎的事实。

🔸前童原有一座元坛庙,在塔山红岩冈,为何建此庙,主要原因也为了抵御虎患:“塔山四面皆山,易匿猛兽。近村渔耕牛豕犬不无虎豹之惊。康熙初年,有牧竖握泥塑天坛小像祀之,结石为庙,高二尺许。于塔山之南,朝夕率牧伴朝拜。久而声灵赫濯,于是诸父老为拓其庙,而硕其像云云。”实为赵公元帅伏虎之意。

宁海的虎属华南虎,仅在中国分布,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华南虎头圆,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较长,胸腹部杂有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黄色并布满黑色横纹。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条纹,体侧还常出现菱形纹,体型较小。

约在二十年前,石台山望山老汉有虎拖羊的亲历故事。说是那日黄昏,老汉在山厂里烧夜饭,忽听拴在屋外的羊在发疯般地嘶叫,他抬头往窗外一看,一只老虎正蹲在羊的身边,羊在拼命挣扎纵跳,歇斯底里地嘶叫着,羊桩都快给拔起了。老汉一看吓得魂飞魄散,连忙关上篾皮门,用柴杠叉住。急着又拿起洋面桶,站在窗口拼命地敲击着,嘴里大叫着:“呵去,茄去!”这只羊为了活命,更加拼命挣扎,羊桩终于被拔了出来,急忙从篾皮门下面钻了进来,抱着老汉的脚,刮刮发抖。这一下老汉更怕了,怕老虎会追进屋里,这篾皮门是挡不住老虎的冲击的。老汉慌乱极了,没其它办法,只有更急促地敲着洋面桶,大声地驱赶老虎。老虎蹲在门口,眼睛盯着柴门,耳朵听着洋面桶的敲打声,似乎在想什么。听了一阵,老虎才慢慢起了身,踱着方步,一步一步向后山冈走去。究竟是豹是虎,老汉也吓糊涂了,但这是一只大型食肉动物是肯定的。

建国前,西乡有被迫错杀过一只老虎的真事。那是一个晴朗早晨,深山里的村民听见村外传来一阵阵凄厉低沉的长啸,全村沉浸在恐怖声中。人们赶到那里,只见一只大老虎被野猪夹夹住了,它在一边挣扎,一边仰天长啸,威武壮烈。山里人都会打猎,都备有火药铳,但真正看见老虎是第一次。于是,全村的青壮年都提着火药铳赶到。老虎见被人包围,非常生气,咆哮纵跳,露着尖牙。野猪铁夹已深深地嵌入它的脚骨之中,鲜血直淌。猎人见状,越围越近,一个胆大的中年猎人,近距离地与它说:“山大王,我们这铁夹不是捉你的,而是捉野猪的。你莫发威,别误会,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大家互不侵犯,互不侵犯,让我把你解开……”猎人边说边走向老虎。老虎听不懂人言,见有人来到身边,以为要伤害它,裂开大嘴,露出尖牙,提起一个前爪挥舞着。中年猎人为防它抓咬,调转铳把护着头,以便防身,不想被老虎一爪打飞火铳,顺势一把抓在他脸上,中年人随即昏倒在地,被人抢出后急送往县卫生院,一年后,中年人死去。

人群乱了,有的大叫快开枪,有的还在向老虎喊叫:“山大王,我们不想伤害你,我们是来救你的!”老虎见人越来越多,乱糟糟的,进一步感到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胁,它拼命挣脱,也不顾脚下疼痛,一下子连根拔出了野猪夹,拖着它向前纵跳了几步。大概实在太痛,随即放慢了脚步,露着尖牙,向猎户们发出进攻姿态。猎人们见状,马上散开,猎户头领见状,大叫一声:“开枪!”“砰、砰砰……”猎户们一齐开枪。老虎被枪弹击中,颤抖了几下,忍受着剧痛,仰起头,继续往前走。猎户们见老虎中枪不倒,大为惊奇,继续放着排枪。老虎身上弹痕累累,脚步更慢了,但却继续向前走着。或许不能忘怀称霸山林的雄风,它得回去;或许不能忘记长啸落日中的余晖,它得回去;或许不能忘怀虎妻和虎仔,它得回去……总之,它不能倒下,身体虽然越来越沉,脚步越来越慢,但还是往前走着。

猎户们一直跟踪着它,大家统计了一下,火药只有四铳了,猎户头领叫道:“先别放枪,等我号令!”老虎先前可能有回家去的想法,但此时自知枪伤严重,一路的爪印灌满了鲜血,它知道大限已到,挣扎不到家了。它可能想起了虎死如生的家训,老虎,死也不能倒下!它看到了前方坡面上有个断崖,它要倚靠着它,眼望着东方死去。脚步是越来越沉重,每一步都是艰难的挣扎,往断崖的路有些陡,就在前面,但总是走不到。它回头舔了舔身上的血,似乎增添一些活力,又继续地往前走着。

它终于倚靠在断崖上,虚脱地就要倒下去。猛地,它挺直了身体,站了起来,一股冷峻的杀气从眼睛中放射出来,扫视着围在身边的猎人们,好似就要俯冲下来。猎户头领一惊,叫道:“开枪!”,“砰、砰砰砰”,四铳火枪全部击中老虎,老虎身体一沉,又慢慢挣扎立起,望着东方。东方光芒万道,一轮红日刚爬上山岗。迷糊中,朝霞好似幻化成它的一家,斑斓的虎妻和虎仔,正向它飞奔而来。老虎仰起头,流下了两行热泪,用最后一点力气,发出了低沉的回应,山谷里回响着悲壮的虎啸声,久久不能散去……老虎死了,倚岩不倒,虎死如生,如雕刻在断崖上的一尊威武的石像。

秘境中,

野兽们在偷窥着人类,

它们似乎有个愿望: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不求保护,但求别伤害我!

古 道 探 古

第 8 期

作者:古道

编辑:紫岚

图片:来源网络

审核:浩海紫烟

(0)

相关推荐

  • 小说连载《崎岖尘世路》第三,四回 作者:庞小满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第三回.刘必成助友寻弟 观音庙善信如云 上回说到南华村陈李张那三户富裕人家,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发财致富.马善仲在危急关头, ...

  • 曾经的豹影

    豹,没有老虎那样威震四海的名望,但有老虎一样的地位. 豹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一切生产都在为它们制造食源.豹的身上披着缀满黑褐色带空心斑点的花衣裳,看起来酷似古代铜钱,又称作金钱豹或铜钱花,也有人称它们为 ...

  • 读书时间 ‖ 令人心跳的《虎啸》

    2021年09月13日   总548期 令人心跳的<虎啸> 朱哥亮 对于爱书人而言,一本好书的作用无异于是一颗兴奋剂,能让人心跳加快.血脉贲张,得到强烈的阅读快感并从中获益非浅.任林举老师 ...

  • 滕延振|老虎雄风

    老虎雄风 文/滕延振 说起老虎,认为与宁海无关,其实宁海的虎在五十年代还有,可见徐霞客当年路遇於兔,止宿梁皇并非虚言. 五十年代,笔者五.六岁时,就听到老虎到小南门拖猪的传闻,曾也搞得人心惶惶. 还有 ...

  • 野猪的战斗力到底有多强?在农村山里遇到野猪怎么办?

    文/农夫也疯狂 在二十多年前的时候,因为农夫的家靠近深山.在山里面就有不少的猎人,而到了年底的时候就经常有人担着野猪肉到村里来卖.那个时候野猪也较多,在农村里吃野猪肉也并不是稀奇事,一般稍微经济条件好 ...

  • 志怪故事|捕虎世家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吃货新天地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明朝时,安徽徽州有户姓唐的人家,家境虽然说不上富裕,却也吃得饱,穿得暖,不愁衣食.唐老汉只有一个独生 ...

  • 奇正并用

    - 禅心:什么是天道? - 易行道:目之所及,就是天道. - 橙子?:村长可能有所不知,比特币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比特币是暗网的货币,暗网交易人口和各种各样的非法贸易的结算货币.易行道:今天讲点什么呢 ...

  • 【古道探古】宁海有银子矿吗?

    古代人的愿望是美好的,总希望家乡有阿里巴巴宝藏. 西溪银子矿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来到西溪乡沙地村普查.当地人说这里有个银子矿,我们觉得又好奇又高兴,就请了当地一个向导,去探索银子古矿洞. 银子矿不远 ...

  • 【古道探古】长亭老街

    老 文/古道 街 长街古称长亭.主居王.谢.张.胡诸姓.长亭老街沿香花山麓构筑,长二里许,后因商贸繁荣,店铺增多,商街延伸,故又称长街.西为香花山,北为巡检司城. 宁海县最长的老街 长街,自东折南而至 ...

  • 【古道探古】寞然独立的宁海石碾子

    恩格斯说"是大自然恩赐的石头完善了今天的人类".石碾就是大自然最后恩赐的石头. 作者:古道 远古的石碾 新石器时代,人类从采集经济进入了定居生活,发明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农业 ...

  • 【古道探古】宁海祈雨

    古 代 祈 雨 人们对天的认识,应该是从对水的需求而开始的.认识了水的作用后,才会认识了天. 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远古,从野蛮到朦昧时代,先民们对大自然充满奇幻的想法,抵抗力很弱,产生敬畏的心理.早在3 ...

  • 【古道探古】石吼宋桥 千古之谜

    作者:古道 摄影:清涟 西岙,位于东南滨海平原之中,即长街镇东北6.5公里王家岭西面山岙间,古称西洲. 宋代惠德桥为南宋单孔石拱桥,坐落在西岙村村口.惠德桥西北邻胡陈乡.三面山体如屏,一面港面如镜.宋 ...

  • 【古道探古】刘伯温路过宁海

     记忆中的碑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普查组来到桑州镇X村采访,一位75岁的陈姓老人拿出一本光绪年间的手抄本,书中有一篇刘伯温题写在宁海白峤岭的碑文.老人说,刘伯温是来过宁海的,白峤岭头确实立过他写的石碑. ...

  • 【古道探古】宁海古民居花样百出

    宁海古民居的寓意和象征 全文约5000字 细读需10分钟 古典干货涨知识 宁海古民居是寄寓意与象征的艺术宝库,如黄坛四堂的建筑者们寄五世其昌.读书求仕的希望于严氏后人,这种良好的愿心,处处反映在古民居 ...

  • 【古道探古】谁分得清宁海的寺庙庵堂?

    全文约9000字 细读约20分钟 宗教建筑涨知识 佛教建筑 公元一世纪,佛教从南天竺传入我国,洛阳的"白马寺"为我国第一座佛教的寺宇.佛教建筑往往是沿中轴线,先后毗连,形成一个庞大 ...

  • 【古道探古】宁海的祠堂建筑与文化

    全文约2万字 细读涨知识约30分钟 第 11 期 从半坡遗址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规模,就能找到最早的祠堂雏形,又在殷墟遗址考古中,就已发现宗庙遗迹."祠堂"一词始于汉代,但当时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