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布里希的图像阐释和新东方主义油画
之前我们有一篇《艺术情境逻辑与博弈》,对贡布里希的“情境逻辑”理解有误。那篇文字在博弈的角度叙述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阅读不够,所以对贡布里希的“情境逻辑”有误解。
由于我们只是阅读穆宝清的《贡布里希艺术美学思想研究》,我们不是基于贡布里希本人的论述直接讨论的,所以我们不敢保证这一次的理解是肯定正确的。我们阅读的是穆宝清著作的第六章《贡布里希的图像阐释理论与方法》。我们的议论是基于这个章节的内容。
贡布里希的图像阐释理论主要是讲艺术史学家对(历史上)画家作品的阐释。就是有没有正确阐释的可能?怎样才能正确阐释?
贡布里希认为画家创作有一个“母式”,观看者他叫“beholder”(他主要是指艺术史家),要发现画家的“母式”,作为阐释的依据。同时,beholder也不是完全客观地去解读,还是会带有自己主观的意图,这个贡布里希把它叫做“beholder's share”。这个share,是份额的意思。就是旁观者也会在阐述中带有自己的份额,而不是完全再现画家的东西。
由于贡布里希大量地讲对于古代作品的阐释,所以他的这个母式有时候也指“原典”。母式和原典的英语表达我们还没看到,有待今后找到英语原著核实。我们理解原典主要是指基督教、罗马神话和希腊神话的经典著作。
穆宝清的著作第155页,写道“在对绘画的理解和阐释上,贡布里希极为赞赏德国艺术家阿比.瓦尔堡的格言:“从文字到图像。”你要理解波提切利的画作就必须把诗人波利齐亚诺的文本放在身边...”
这个与我们对文源性油画的论述是一致的。参见李奕的《浅谈文源性逻辑分类体系》。
我们的论述认为文源性绘画是一个大类。文源性绘画又有本征态和叠加态的子类。本征态是把文源的内容就是文字放在画上,于是就对画作做了一次赋值,这就是本征态。本征态绘画使得观看者的理解比较一致,少一些不同的模糊解读。
换言之,贡布里希是从艺术史家的角度在谈论对古代作品的阐释,我们则是客观地针对文源性绘画进行刻画。两者在本质上对绘画的理解是一致的。
新东方主义油画提出本征态绘画的原因就是我们主张从中国诗词出发,在油画的创意上把诗词作为本源。按照贡布里希的用语,就是把诗词作为“原典”。我们提出把诗词写在油画上,就是赋值成本征态,按照贡布里希的用语就是“从文字到图像”而且我们把文字直接作为绘画的一部分呈现在beholder面前。
我们提出的这个做法,实际上就是中国绘画自古以来的习惯做法,叫做“题”,我们叫它“entitling”。只不过我们把这个思想方法和实践,用在了油画上。这个是新东方主义油画的一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