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吧,你欠「自私的」90后一个道歉

    前段时间,网上爆出一个数据,惊了众人。

    90后1.7亿人,仅有1000万对结婚。

    后面辟了谣,说是假的,但不耽误消息传疯了,并且无人怀疑。

    大家说,90后不想结婚太正常了,我身边就没几个人年轻人想结婚生子。

    可慢慢地舆论又变成了我们曾经熟悉的论调——

    90后是更自私的一代。

    这句话多熟悉,好像90后从小就是听着这句话长大的。

    小时候90后是独生子女,被全家人溺爱着长大,学不会分享是自私。

    长大了花钱“大手大脚”,不像老一辈懂得节俭是自私。

    工作后躺平裸辞,受不了一点委屈更是自私。

    而现在不结婚不生孩子的90后,直接被打上了只顾自己享乐,一点不想付出的标签。

    当然,抗疫新闻、河南水灾、奥运盛事,90后有模有样,肯担当能吃苦,也被冠以肯定和荣誉。

    可一旦到了“生活”这,90后立刻又被打回了扛不住事的一代。

    她姐身边有太多共事的90后和朋友,提到这他们也很委屈。

    今天不妨来聊一聊,90后是如何跟自私脱不了关系的?

    90后的干瘪形象

    绕回这个乌龙新闻,首先说90后结婚生子这事。

    我无数次听到,90后的父母说自己的孩子:

    “怎么就养不起了?我生你的时候咱们家也没钱,不也给你养这么大?”

    然后就是一通举例说明,想当年......

    她姐知道,这个话90后有一肚子的逻辑道理可以怼回去,句句在理,条条分明。

    这是我的生活,我没有合适的人就不想结婚,我现在不适合生孩子。

    但最后都抵不过一句:“还是想着你自己,你省点孩子不就有了。”

    工作上也是。

    除了考编制,其他都不是好工作。

    但凡辞职,无论90后怎么想尽办法向父母证明变态的工作量、领导的压榨。

    最后也还是得到那句:

    “吹着空调玩电脑,你又不出力有什么累的?“

    “在哪上班轻松啊,外边不可能像家里这么惯着你。”

    《关于我妈的一切》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

    90后没长大、自私任性,是过来人解释90后一切自己不理解的行为的统一答案。

    除此之外人情世故上,还会说90后很冷漠,没有人情味儿。

    豆瓣上,有个女孩发了条很长的帖子。

    说每到过年拜年,要去很多不熟的亲戚家里时,总是推脱不想去,因为人对不上号还要热情。

    有亲戚家的弟弟妹妹来家里,也不喜欢让他们碰自己的东西,妹妹还摔坏了自己最喜欢的粉饼,拉着妹妹让姑姑赔。

    爸爸妈妈说我这样做,特别让人心寒。

    《二十不惑》

    和父母争执到最后,她的妈妈又把错误归咎到了自己身上。

    逻辑是:他们做父母的没教育好,没有教会孩子感恩。

    她问自己是不是做错了?这样是不是真的不懂感恩太自私?

    还总有人说,90后很脆弱,因为抑郁症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的高发问题,这不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我在他乡挺好的》里,胡晶晶的自杀,让观众心疼了一整部剧。

    在她跳桥前,她和妈妈的那通电话里:

    你怎么就不能让妈省省心啊,早知道你这样,我就......

    而此时的胡晶晶,已经是一个在靠药物控制病情的抑郁症患者了。

    省心,恐怕是90后听得最多的一个词了。

    而不省心的另一种翻译,就是自私不懂事、你让我费心。

    因为90后的自私、冷漠、吃不了苦、受不了委屈。

    所以方方面面总是生出那么多是非,让父母操了那么多的心。

    这些关于90后的评价无时无刻不在世俗讨论里渗透着。

    《以家人之名》

    苏芒曾说,内卷是年轻人欲望过高而惰性太差导致的。

    今年年初,白岩松甚至在演讲里,语重心长地劝告90后:

    “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然后工作到处随便找,一点压力都没有,只要喜欢的女孩一追求就同意,不会吧?”

    不会吧?

    这三个字,于90后而言,杀伤力太大。

    这次演讲,也直接把白岩松推上了热搜,感受到了年轻人猛烈地回击。

    90后真正生气的,不是被质疑没出息、异想天开。

    而是明明已经在努力挣扎向前了,最后被这三个字的反问,轻而易举地消解于无形了。

    《亲爱的自己》

    90后,难道就这么不成器吗?

    90后难道真的自私,真的吃不了苦,受不了罪,只想要天上掉下馅饼吗?

    90后的撕扯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指责里,很多90后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坦然。

    自我撕扯感,是90后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性体感。

    一边是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一边是父母家庭社会的要求。

    被说的多了,90后甚至也会自我怀疑:

    究竟是他们不懂得体谅我们,还是我们真的太自私了,而不自知?

    不如我们先来想一想90后都是怎样长大的,这种代际上的撕扯感究竟从何而来?

    老一辈人好像特别喜欢跟90后说:

    你们可赶上好时候了,吃的用的,放我们那会哪敢想啊。

    《二十不惑》

    倒也不是老一辈人卖惨。

    确实也是如此,40后的祖父辈,小时候可能连饭都吃不饱。

    60后的父辈,小时候过年也不一定有新衣服穿。

    而90后,一出生,就衣食富足,彩色电视机、家庭电话开始普及。

    各式各样的零食,五花八门的玩具,形形色色的动画片......享受不完的童年快乐。

    《隐秘的角落》

    这么对比下来,90后确实好幸福。

    好时候是赶上了,但时代造就的各种错位和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大。

    李健回忆:“98年毕业时,一个月工资4000块。可现在很多人还拿不到4000。”

    时代发展得太快了,快到我们还没有跟上,就被抛下了。

    最近一直流行一个段子,问,为什么年轻人觉得焦虑?

    答案是,因为我们要在23岁毕业,25岁工作稳定,27岁结婚,30岁生孩子。

    然后人生剩下的时间是,养孩子,给孩子攒钱结婚,给孩子带孩子。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

    用人生的三分之一,完成80%的kpi。

    再用人生的三分之二,完成20%的重复性工作。

    听着又滑稽又心酸。

    看似“人均大学生”的90后,再次沦为和父辈一样的“打工人”。

    可见,90后的富足,是时代的富足,而不是个体的满足。

    被时代挤压的90后,造就了内卷、996的新局面,拥有了小镇做题家和社畜的新身份。

    更创造出了佛系,躺平的人生新姿态。

    《未生》

    90后,艰难向前是真的,而被“阻止”向前也是真的。

    怎么说?

    你不能学这个专业,以后不好找工作。

    你不能去北京,回家找个工作踏踏实实多好。

    你不能不结婚,什么年纪就该干什么事。

    这是大多数90后父母的人生哲学,不能用错来形容,但简单粗暴是真的。

    《二十不惑》

    最重要的是,90后的逆反操作,也不能证明,选自己喜欢的专业、去大城市打拼、晚婚甚至不婚就是对的。

    所以,最近似乎又出现了一种反常的现象,越来越多的90后“参悟”了一个真理:

    妈妈不让你嫁的人,一定不要嫁。

    爸爸让你进体制,就不要折腾。

    在“合适”的年龄,找个“合适”的人结婚,端一个铁饭碗,才是人生赢家。

    《欢乐颂》

    当90后发现,人生并不是拒绝了A,B就一定正确时,他们重塑人生的最简便方法是,老老实实接受A,并将其合理化。

    《这世界很酷》

    90后的撕扯,看似是做”孝子“还是做”逆子”的纠结。

    但实际上是进退两难,已经没有一条路是完全正确的。

    所以,你说90后幸福吗?

    物质的富裕是幸福。

    但物质的富裕好似又堵住了年轻人叫苦的权利。

    面对今日巨大的社会变化,巨大的阶级差异,这是前辈们一句,你赶上好时候,就能安抚的吗?

    显然,不是这样的。

    90后的清醒:爱自己

    所以即使下面说的话很容易挨骂,她姐还是想为90后说句话,也来怼一怼这种陈词滥调。

    90后的自私背后,折射的可能是一种时代发展下必然经历的“清醒”。

    不信纵观现在的热点事件舆论变化,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重男轻女,都随着90后这一代有了新的解释。

    90后不想被父母安排相亲和工作,是因为他们明白,一旦接受,再反抗意味着推倒了决定,也推倒了亲情。

    90后不想做扶弟魔,是因为他们明白,没有谁的人生应该成为别人的外挂。

    《我的姐姐》

    90后的“自私”,可能是一种经历过巨大撕扯后的自救。

    与其说是自私,不如说是希望所有人都摆脱依赖和牺牲,勇敢爱自己。

    你一定听过一道测试题,就是把父母、伴侣、孩子和自己,做一个价值排序。

    年长一些的人,大概都会这么排:孩子、父母、伴侣,自己。

    《父母爱情》

    这是再“正确”不过的,有“责任感”的答案。

    因为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把自己排第一位,就叫自私。

    但之前papi酱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把它重新排序:自己、伴侣、孩子、父母。

    她解释说,因为父母和孩子都是自己只能陪伴他们一段人生的人,伴侣是要和自己相濡以沫一辈子的,而自己才是能陪伴自己从头到尾一生的。

    所以最应该爱的是自己。

    她这个排序在微博上引起激烈的辩论,却也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认同。

    “我不敢这么说但就是这么想的啊!她说出了我的心声!“

    并且90后不止是会自己爱自己,更希望父母也能学会爱自己。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叫:父母要离婚,该不该等孩子高考结束后。

    那期节目现场请了50个父母,50个孩子。

    这道题从辩论前的初始投票,到辩论结束后,几乎毫无变化。

    绝大部分家长依旧坚定地选择等孩子高考完再离。

    当然,50个年轻人反之。

    90后选择的内因很简单,你不要为了我而活。

    这句话听起来冷漠,可是它的潜台词不是对父母的心疼吗?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妈妈的那句话:

    妈这辈子就为了你活,你好妈就满足了。

    90后对这句话的反弹,并非无情,并非不想担负责任。

    而是,学不会爱自己的父母,并不能真正带给孩子快乐。

    希望父母“自私”,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心愿。

    听起来冠冕堂皇,不食人间烟火,可是爱自己,是高压社会下的特效药。

    爱自己不是罪恶,爱自己并不意味着消解对父母、孩子、伴侣的爱。

    爱自己,是我们天天宣之于口“做独立自我”的根本。

    所以啊,那些90后看似“自私”行为背后的种种,说不定正在建立一种更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

    即自己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如今,压力也正在向00后转移,00后也已经被打上早熟、爱玩游戏、不务正业的标签。

    听听,何其相似,当年的80后不也被说过自私吗?

    与其粗暴地给每一代都打上“不成器”的标签,不如破除经验主义想一想,我们可以从更年轻的人身上学到什么。

    点个「在看」

    拒绝给每一代人打上更自私的标签,就从我们这次小小的反思开始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