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鞋匠(小说)
在小镇丁字街西南转角处店铺的老式木制门板外面,有个五十多岁的鞋匠。大凡来过小镇的人,都对这个转角鞋匠有印象。
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鞋匠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个角落,就好像小镇遗忘了他,其实他已经一不小心成了小镇的标志。人们在谈到小镇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问一下,“鞋匠还在么?”
鞋匠在这里已经很有些年头了,听说自打他不到二十岁的时候起就做起了这个营生。听小镇当地的人说,鞋匠腿脚有点不灵便,做其他事情不方便,家里人就给他选择了这个不需要太多移动和出力气的活儿来谋生。当时的想法是,“他能自己养活自己,就算不错了。”
从此,除过下大雨天气,鞋匠都会从早到晚的守候在这里忙活。——他的活儿做得细致精巧,人又很会说些体己的话,所以生意总是出奇的好。中午饭呢,常常是家里人提一个瓦罐给送的:汤面的话,上面放一个馒头;干面的话,就带一点儿汤。
鞋匠吃饭的时候看起来很香,他吃得很满足很惬意。弄得旁边的人老以为是啥好吃的呢,凑跟前一看:农家手擀粘面嘛,居然给吃出了宫廷盛宴的架势。当初父母就是这样一个目标,他只要不饿着自己冻着自己就行了。
鞋匠的生活要求不高,能吃饱,能穿暖。有活的时候做活,没活的时候静坐,——就那么安安静静地看着人来人往,微眯着眼睛,脸上笑眯眯的。由于他一直坐着,所以看到的多是人家的腿脚。久而久之,他对鞋有了隔空识货的特殊本领。那些过来要补鞋的顾客,不待他们说话,他基本就知道哪里的问题了。
鞋匠刚开始在这里摆摊子的时候,很多人极瞧不上眼:一天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若不是被逼到特别的份儿上,一般人是不愿意干这个行当的。
修鞋补鞋这活儿,真是有点脏。甭管别人的鞋是啥样子的,高档的普通的,拿来了就得拿手捏摸着给弄好。无论是修鞋帮,还是补鞋底儿,至少在自己手里边要倒腾好几遍才行。
鞋匠那时候很有耐性,做好了,一定要顾客试试,溜达一圈儿,感觉彻底没问题了,才走人。所以,他的回头客很多,年跟前的时候常常排着队等候。
小镇依河而居,沙石街道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颇有点江南古镇的味道。小镇很古老,据说是秦汉时期的一个渡口,后来就演变成了一个集镇。集镇四通八达,连通了长安户县,小镇上的人都学会了做生意:贩米卖米。小镇上的米行有好几家,属于领航行业。然后呢,跟着大米生意又衍生了米皮行业,现在,米皮行业火得不得了,全国闻名。
小镇上的米皮店很多,各家有各家的拿手活儿。虽是米皮,但吃起来各有各的风味儿。
九十年代,传说小镇上做跟米有关生意的,都有上百万存款。
“那么,鞋匠呢?”有人问。
“三五十万没问题!”说话的是鞋匠所在地方的店铺老板。他的话,没有人不信,大家都惊得眼珠子快要掉地上了。
“这小伙子还是能吃苦。”店铺老板说,“秋冬天气,门口的西北风嗖嗖的,咱们坐在门里面都受不了,他还要守在外面。有时候家里人没把饭及时送来,他就在我的煤炉子上烤个馍吃。——活等不及嘛!”
那时候,补个鞋也就一块两块的,虽然说少,但是架不住不停地往里面扔啊。鞋匠又是个细密人,吃的穿的不讲究,家里人给弄啥就是啥,这些年攒下来那么多好像毫不意外。
九八年那年闹洪水,当时鞋匠已经给他弄了个袖珍电视,屏幕有一本书那么大。偶尔闲下来的时候,他就笑眯眯地看会儿电视。那天鞋匠看了灾区人民的可怜场面,拿衣服袖子把自己眼眶都擦红了。
第二天,店铺老板发现鞋匠罕见的没来摆摊。——几十年了,这还是头一遭呢。他还纳闷,鞋匠不会是出了啥事情了吧?
一个月后,银行一个工作人员专门跑过来找鞋匠。原来,鞋匠往灾区捐了三千元钱,那边给发了个纪念证书,委托当时代办捐款银行转交给捐助者本人。鞋匠的举动,在小镇引起了极大轰动,“这家伙,红萝卜调辣子——吃出看不出啊!”
那以后,来小镇上逛集的人,都要绕道丁字街口走一遍。打这里走过的时候,大家都要拿不一样的目光看看正低头忙着补鞋的鞋匠。大家发现,鞋匠好像比以前耐看了,身上总有一股能感召别人的力量。
我离开小镇已经二十年了。其实一直还记挂着鞋匠,不知道他现在成了什么样子,听说孩子们都已经成家立业了。不知道他还坚守着自己一辈子的营生么?
周末那天,跟朋友去西安的时候特别路过那里,我们专门过去走了一遍丁字街。鞋匠还在那里,老多了,头发花白,但低头补鞋的时候,手上还是那么有劲儿,眼光还是那么有光。
早上10:00钟的阳光洒在他身上,鞋匠仿佛浑身发光散热,叫我们不由不肃然静立。
(作者简介:陈启,陕西西安人。乒乓球初级爱好者,写作初级爱好者。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吃麦饭》入编《2019年中考冲刺卷陕西语文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