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李白:“我秋天了”

感谢两旁的白杨,

送我们到高台,

虽然没有风,

已经够苍凉。

感谢温和的太阳,

送我们往西走,

面对沙里的远山,

喝一杯暖酒。

——废名《过高台县往安西》

撰文 | 三书

01

“我秋天了”

/ /

《太原早秋》

(唐)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 /

公元735年初夏,诗人李白应朋友元演之邀,来到太原,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命途辗转,蹉跎数月终未能得。时已至秋,李白感岁华之摇落,遂有归欤之叹音。

运转无已,天地密移。夏历七月,花草接到时令,开始凋零。此时一个明显的天象,就是大火心宿向西方滑落。心宿乃二十八星宿东方青龙的第五宿,于每年夏历五月黄昏出现在正南方最高处,六七月开始下行,故曰:“七月流火”。

“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列子·周穆王》)我们的生命就像潮水,或盈或虚,或消或息,皆与宇宙相通,与万物感应。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即使你并未有意识地觉知,万有也都在时刻与你发生联系。

《诗经·七月》歌咏周民一年四季农事衣食,为什么不从正月写起,而是从“七月流火”开始?正月作为岁首,不过是一种人为约定,实际上夏商周三代正月各别。抛却日历之类概念,试想一年之中,你在什么时候对时间流逝最易察觉?对于我来说,是早秋,当天气转凉,木叶飘零,就会感觉到时间的转向,虽然还有好几个月,但这一年似乎已然过去。“七月流火”正是从岁寒的紧迫感开始,衣食之本由此铺开。

李白在太原的漫游,也是在这个时候感到结束,“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开头两句并非简单点明物候。众芳摇落,大火西流,在太白心里激起涟漪,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亦是感兴所至。

接着两句,更为本色:“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太原在唐代称并州,隶河东道,属于边地。农历七月,南方仍在炎夏余暑,北方边塞已有霜降。太白在长江流域生活多年,对边地的寒凉更易惊觉。“霜威出塞早”,一句写出了太原的地理气候,威早二字有切肤之感。再来看云,“云色渡河秋”,这句更妙,云朵渡过黄河,就染上了秋色。

云是秋天的云,那么人也是秋天的人了。前四句,一言以蔽之,太白说:“我秋天了。”

秋寒促人思归。“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边城即指太原,夜梦萦绕着边城的月亮,这又是怎样的心情?对于这句,很多注解望文生义,越解越叫人不通。若问太白:边城的月亮与家乡,哪一个更远?他会回答:家乡更远,因为月亮看得见,家乡却隔着万水千山。我想这就是“梦绕边城月”的心情吧,夜梦中也到不了家乡,而将边城的月亮当作家乡。

当时李白的家在湖北安陆,距离太原也不算道路阻且长,想回去还是可以回去的。“心飞故国楼”,这是他梦醒之后,思家心切,魂往神飞,亦系早秋引发的感兴。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汾水流经太原,此即景抒情。以流水比喻不间断的归思,以明月寄托相思,都是古典诗歌的传统写法,李白经常使用,比如“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

清 姚钟葆《秋江晚渡页》

02

怎么写出早秋的“早”?

/ /

《早秋》

(唐)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 /

李白的《太原早秋》意在抒情,许浑这首诗意在咏物,即咏“早秋”。

如果是命题作文,你会写些什么呢?很自然地,你可能会写一些你对早秋的印象和细节,写一篇散文,或一首诗。当然,你也可以写个故事,就像兰斯顿·休斯的经典短篇《早秋》(Early Autumn),一个关于失去的故事。

不论出以散文、故事、诗或散文诗,你都应该明白,你写的不仅是秋天,关键还在于能否写出“早”的感觉。许浑这首《早秋》诗,可作范例,供我们参考学习。

读过的人都知道,这首诗上半写夜间秋景,下半写白天秋景,但知道这个概括,远远不够。拿首联来说,“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就可以问好多问题:为什么先写夜景?为什么写到弹琴?什么是遥夜?为什么说西风生翠萝?等等。如果不细读去感觉诗人的诗心,那可就辜负了诗人也浪费了好诗。

现代社会信息轰炸,常见各种贩卖焦虑,人被蛊惑去获取海量信息,动辄称“瞬息万变”云云,似乎稍一发呆就跟不上时代。别说各种信息,就是读书,动辄一百本、一千本“人生必读书单”,请问谁有那么多时间?焦虑之下,便有了各种“秒懂”,五分钟了解一本名著,十秒钟读懂一首诗……

一首诗真的能被秒懂吗?如果有这样的诗,不读也罢。诗之所以为诗,就在于它有滋味,值得你细细感觉反复品味。诗不是为了让你懂,它是邀请你踏上想象力的旅行,让你不用时光机器就能穿越到另一个时空,诗试图唤醒并扩展你的心灵。

要回答首联提出的诸多问题,我们得有生命的敏感。一般所说的“某人挺敏感”,是指此人易于感觉受到伤害,这种敏感其实是自我保护过度。生命的敏感则是一种清醒的觉知能力,觉知身边的万事万物,包括觉知自己的心。下面我们来细读感知以上问题。

为什么先写夜景?试想:通常是在白天还是夜间,你最先感觉到秋天的来临?应该是夜间。雨夜不用说了,就是不下雨,夜里也会明显感觉秋天来了。夜晚变凉,变长了。风声听着有些萧瑟了,树根墙角不时发出唧唧虫鸣。先写夜景,但许浑起句都不写这些人之常情,他从众多经验中提炼出两句:“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遥夜就是漫漫长夜,可能他睡不着。夜长孤寂,诗人独坐抚琴。“泛清瑟”,瑟有二十五弦,“泛”即在繁弦上滑奏,琴声如涓涓细水,清澈地流淌在静夜。“西风生翠萝”,西风就是秋风,风不是真的生于翠萝,但风声是从那里起来的。初秋的藤萝颜色深绿,西风从萝丛中生起,沁人以夜晚的清凉之意。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残萤、玉露、早雁、金河,都是早秋的物候。诗人仰观俯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感官,捕捉到早秋的脚步。

接下来的“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高树的叶子尚未凋零,因秋高气爽,天宇澄明,清晓更见枝叶繁密,而远山在晴日下,也更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所以就更多了。此联的视野,一近一远。

末联画龙点睛:“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两句各有用典,《淮南子·说山训》中曰:“见一叶落而知岁暮”,《楚辞·九歌》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叶落和洞庭波,都能叫人感知到早秋,两句连用,它们之间便又多了层诗意,见淮南一叶落,即自觉洞庭波。也就是说,虽是早秋,秋气已萧萧涌来。

明 陈焕《洞庭秋月图》

03

在海畔尖山上

/ /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 /

这首诗写于柳宗元被贬柳州期间。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先是被贬永州,十年后,被召回至京,旋复出为柳州刺史。残酷的政治迫害,边地环境的蛮荒,令他感到绝望。

再贬柳州时,宗元的从弟宗直和弟弟宗一陪同前往,途中共历三个月。宗直到柳州后不久病逝,年仅二十三岁,宗元伤悼不已。亲人中除了宗直,宗元的母亲、妻子和女儿此前也都相继去世。宗一在柳州住了半年后离开,去了江陵。

21岁即中进士名声大振的柳宗元,仅有过短短数年的好时光,随后仕途厄运连连,历尽磨难。两度被贬,亲人亡散,令他憔悴凄黯。在给弟弟宗一的诗中,他写道:“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

柳州今属广西,其独特的地理风貌与桂林相似。今人去广西旅游,享受着“山水甲天下”,对于当时的宗元,那可是万死投荒。因为想念京城故国,想念那里的亲友,这些奇山异水,都成了阻隔他的一场魔法。在给同时遭贬的四位朋友的诗中,他如此描述:“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浩初上人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时从临贺(今属广西贺州)到柳州会见宗元。是日,二人一同登览看山,宗元悲感愁惨,肝肠寸断。

柳州距海不远,故说“海畔尖山”,这些尖锐的山峰,像一道道剑铓。宗元愁苦,故有此感,然也属写实。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柳子厚诗》中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铓,诵子厚诗,知海山多奇峰也。”

“秋来处处割愁肠”,宗元本已是宦情羁思共凄凄,秋来满目尖山,更割人愁肠。秋来山更密,更清晰,更觉难以逾越,“处处”,更见其无可逃避。秋天易起人暮年之悲,宗元又且投身蛮荒,他感觉自己仿佛被死神遗留在这里。

越过剑林般的尖山,他遥想远在京华的亲戚朋友。“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宗元精通佛典,又同浩初上人看山,所以此时自然想到“化身”。思乡情切,他恨不得化身千亿,散上一个个峰头,眺望故乡。这里的故乡,不是他的故乡河东,而是指长安。

宗元的诗寄给京华亲故,他的凄惨酸楚,迫切思归,希冀在朝亲故或能一为援手,使他不至葬身瘴疬地。819年,唐宪宗实行大赦,在裴度的努力下,宪宗敕召柳宗元回京。不幸的是,未及踏上归程,是年十一月初八,宗元在柳州病逝,享年四十六岁。

读宗元此诗,联想到唐武宗时功绩显赫的宰相李德裕,因新即位的唐宣宗厌恶以及政敌的排挤,遭遇一贬再贬,最后窜逐海南崖州。他在崖州登楼写下的《登崖城作》,可共参读:“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碧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同为天涯失意人,同怀恋阙心,而李德裕的诗更为平和,怨而不迫。他甚至还有心情开自己的玩笑,不恨群山的重重包围,反倒说成“山欲留人”。柳宗元的愁惨不平,是因为他还年轻,仍对命运抱有希望。李德裕自知生还无望,事到艰难意转平,不抱希望,也就不那么绝望了。

(0)

相关推荐

  • 看图识唐诗(555)李白·太原早秋

    李白·太原早秋 岁落众芳歇,光阴不停消逝又见百花凋谢, 时当大火流.此际正值大火星西移的时候. 霜威出塞早,北地严霜让秋霜穿过边塞季节来得早, 云色渡河秋.北地云彩让秋色渡过汾河这里便成秋. 梦绕边城 ...

  • 立秋丨陈永锵 · 一叶落知天下秋

    今日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秋季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诗人们对于秋来的感慨自古皆然,屈原以"唯草木之零落兮, ...

  •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读李白的《太原早秋》,感受思乡之情

    2021-09-01 09:23 华人号:中国文化 秋天的脉络里,每一个韵脚都写满思念. 一袭凉风,一片落叶,一声断鸿,一缕炊烟,总能轻易牵动着内心深处的情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 ...

  •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早秋的美丽与哀愁,尽在这首唐诗中

    秋的画廊里挂满美丽与哀愁,瑟瑟秋风,声声秋雨,片片落叶,都在诉着时光的匆匆. 这是个美丽的季节,三秋桂子,十里荷塘,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这又是个怀旧的季节,风吹落叶,雨滴梧桐,都在牵扯着心底若有若无 ...

  • 读懂李白,这一首诗足矣!

    诗词大会群 公众号 欢迎您进入诗词群 来源:唐诗宋词品读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 ...

  • 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夜下征虏亭》《山中与幽人对酌 》

    夜下征虏亭 船下广陵去, 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 江火似流萤. 这是去广陵(今扬州)的路上,路过征虏亭时所见.景色的顺序先后不能确定,山花和江火可能此前已经出现,但直到看见亭子之后,它们才值得入诗 ...

  • 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有人楼上愁"这一句是关键.它的前面几句,是楼上所见景色.后 ...

  • 读懂李白诗,半生原是梦,不胜一场醉

    愁绪盈胸,他会说:"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举杯消愁,他会说:"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词的天空,广阔无垠,但若是天不生他李太白,这片天 ...

  • 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秋下荆门》

    秋下荆门 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像这一首,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哪一句是关键句.最后发现,关键词在诗题中.秋下荆门,这个题目里藏着这首诗的关键词.第一 ...

  • 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别匡山》

    别匡山 李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重点在第七句:莫怪无心恋清境.再细化,重点在&q ...

  • 李白的诗与月:回不去的故乡,就像月亮|周末读诗

    撰文 | 三书 01 一只冰凉作响的橘子味月亮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正统的诗歌分类学之外,还可把诗歌分成这样两类:一是在书页上如此短小简单,却 ...

  • 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首诗分两段来看.这是写边塞的诗,第一,写气候:第二,写战事. 前四句 ...

  • 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关山月》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首诗我在以前有完整的顺过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