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明,散文【风驰楼儿】腾讯内容开放平台
风驰楼儿
作者:王德明
风驰楼儿,大名风车。
许昌的南大街是一条曹魏古巷,打造者的落款是2011年深秋,意在通往两千年前的文明。街两旁,商铺云集,货摊儿密布。一个风驰楼儿的摊位,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一些少年儿童,手里拿着五颜六色的风驰楼儿,向着快乐奔跑着,仿佛岁月在奔跑。
小时候,农村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很少听说过谁家的孩子买过玩具,一切都要靠自力更生,风驰楼儿便是我们最喜爱也是最简单的自制玩具之一。孩子们玩儿的风驰楼儿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纸制的,孩子们拿在手上奔跑,风便指引着的童年。裁一张正方形的纸,最好能带有花花绿绿的颜色。沿着对角折出裁剪线,用剪刀裁开八个叶片,隔一个提起一个计四个角放在一起,用大头钉钉在一根笕杆儿或木棍上,就是一个典型的四叶风车。
另一种是木制的,固定在一个柱子上,立在院子里,这是一个家庭是否有生机的象征。木制风驰楼儿由四部份组成,即涡轮叶片、横杆、尾和立柱。涡轮叶片一般用五十公分长的木头板条儿制成,在木板条儿的中间钻一个洞儿,沿中间的洞向两边削成涡轮斜坡状,便于兜住风。用钉子把涡轮叶片钉在横杆的一端,用一些彩色布条做成尾,绑或钉在横杆的另一端。再把横杆固定在立柱上,就是一个简单的风驰楼儿了。为了炫耀生活的火红,一般还要在涡轮叶片和横杆之间放上一些瓶子盖儿作垫片,涡轮叶片旋转起来时就会发出清脆嘹亮的声音。
风驰楼儿,虽然是一个玩具,孩子们却煞费苦心。涡轮叶片要尽量采用质地较轻且坚韧的好木料,坚固耐用便于旋转。尾部的布条也要五颜六色,飘荡起来像一道彩虹,装点生活的希望。
风驰楼儿,一年四季都可以响,都在响。
特别是冬天,一架风驰楼儿就像一个战士,站在院子中迎风高歌。在那个贫乏的年代,如果说苦中作乐的话没有比风驰楼儿的歌声更让人陶醉了。
夜里起风了,大人们从风驰楼儿的响声中就能知道明天的天气咋样,会不会冷。
风驰楼儿本是一种孩子玩具,却被人们开发成生产工具,出其不意的想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荷兰风车就是其一,它们首先是用来磨米、提水,后来又衍生成发电,原理就是受风驰楼儿的启发,把风能转换成电能。风力发电,高效、清洁、环保,是一种在陆地或海上都可永续利用的新兴能源。在资源匮乏、环境问题突出的今天,发展前景异常广阔,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用发展风力发电来取代火力发电。特别是德国和丹麦,风电技术领军世界。近年,我国的风电技术有了较大发展,但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空间。可以看出,风力发电还是蓝海,一定会有着久远的蓬勃。风能能转化为电能,也就能转化为其他动能,也一定会有广阔的利用空间。有一首山西民歌说得好:“风吹稻花香两岸”,重要的是以小见大。历史是只看结果而不看过程的,就像风电技术虽然源自风驰楼儿,但没有人会记住风驰楼儿的小小叶片为今天的风电发展做出的贡献,这是风驰楼儿的宿命。
十几年,在去往佳木斯的路上,看到一个车队,正在运送风力发电机巨大的涡轮叶片,像一行南飞的大雁,蔚为壮观。我找到了大唐电力的张总,拿下了这单业务,为客户提供了服务。听说,现在的大唐业务做得还不错,没有人会记起这单业务的童年。有时,我们常常会为自己的追求没有得到认可而感觉徒劳,其实不然。风电业务做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每天一点点的努力,最终都会让你距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近,今天的努力积累了明天的力量,终会达到理想的目标。
风驰楼儿在人们的不断努力的岁月中变成了风力发电机,变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变成了我们生命之中不可或缺的光明,这既是风驰楼儿的宿命,也是我们的宿命。昨天,在许昌烟厂前街漫步,发现街两旁的电杆上都安装着一个小型的风力发电机,连接着一个蓄电池,为路灯提供电力供应。
路灯,靠蓄电池储存的电照亮了街道,也照亮了人们的内心。
风驰楼儿,迎风高歌。
手拿风驰楼儿的少年儿童转动着快乐,安装风力发电机的工人们奔忙于事业。一个小小的风驰楼儿具有多么大的灵性啊,竟然能魂系一个民族的工业发展,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如果童年的风驰楼儿能定格于这一刻,生活都会绽放出久远的微笑。
风驰楼儿旋转着童年。
风,不仅指引着天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王德明,1960年生,哈尔滨市人。热爱文学,喜于创作,多有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先后在刊物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