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民国人物李栋甫和李洁庵

记民国人物李栋甫和李洁庵

周流宗整理

在洛宁大凡了解民国历史的人,提起洛宁“三甫”之一的李栋甫和抗日时期迁到洛宁的济汴中学校长李洁庵,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洁庵为李栋甫之子,他们当年都曾是洛宁政坛上的风云人物。然而,由于我县所存民国史料有限,大家对李家父子的家世及生平了解甚少。最近,我从在礼马生彩处得到一本李洁庵之弟李铁声在台湾写的回忆录《老年忆往》,才算对他们有了进一步的认知。现将看到的情况结合有关史料大致整理如下,敬请各位斧正。
李栋甫,名玉材,城郊乡在礼村人。他出生于清末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在明清两季,由于在礼村人才辈出,教育日盛,李栋甫自幼攻读,竟考取前清的最后一榜秀才(附贡),民国成立后又上了师范,成为改朝换代以后屈指可数的新型知识分子。因此,在民国六年《洛宁县志》上,他就是15个采访者之一。
李栋甫所处的时代为清末民初。他的一生曾经历了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北伐战争、军阀混战等特定的历史阶段。在洛宁,由于受辛亥革命的影响,产生了一大批始终追随孙中山革命思想的仁人志士。按当局的话说,就是洛宁国民党势力较重,这就形成了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党势力的两大派。起初,在地方掌权的是南京国民党代表人物,不久又被北洋政府的派员所取代。因此,当时在洛宁就形成了两大派。一派为掌权派,其代表人物为“三甫”:即陈吴乡坡头的雷应甫(名同声),赵村乡樊村的张粹甫(名纯如)和城郊乡在礼的李栋甫(名玉材)。张粹甫曾任洛宁县公款局局长、财政局局长、模范工厂厂长等职;雷应甫曾任新蔡县教谕、劝学所员长、平籴局局长、县志局局长等职;李栋甫也曾任劝学所员长和公款局财务主管。另一派为在野派。其代表人物为“三初”。即西山底的张升初(名鹏举),赵村南丰的杜乙初(名逢甲)和底张柴窑的温旭初(名旭阳)。这三个人常常代表民意到县城告发当局的苛捐杂税和贪污腐败行为,故有“三初进了城,三甫不安宁”之说。民国十六年(1927)年,张鹏举、温旭阳曾向直系军阀冯玉祥状告时任洛宁县财政局长张纯如伙同知县毛迪康贪污公款一案,被冯玉祥下令撤职。之后,新知县梁炳麟到任后,三初也曾一度掌权,可不久又被压了下去。后来,张鹏举被杀害,温旭阳成了我党在洛宁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且说“三甫”之一的李栋甫,在洛宁政界虽说没任要职,但也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据说李栋甫为人精明,老谋深算,始终追随张纯如左右,是他的智囊。因此当时还有一种说法,说是“粹甫再球能,离了栋甫不能行。”其实,这中间还有一个原因,他们本身就是儿女亲家,张纯如的弟弟张纯明曾和雷应甫的女儿订过婚,张纯如的侄女就是李栋甫的弟媳。李栋甫和张纯明关系也很好,他们经常有书信来往。张纯如离开政坛后,李栋甫也回家赋闲,成天呆在家里看看报纸,哼哼小曲儿,偶尔出来为邻里排解纠纷,过上了悠哉悠哉的绅士生活。据说他后来也喜欢钻研中医,甚至学习法律,曾誓言把洛宁打造成一个民主法治的“模范县”,只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徒留空名在人间。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寇进犯。李栋甫听到消息后忧愤交加,突患脑溢血不治身亡,终年不到六十岁。
李家原本是一个贫苦之家,祖上只有六分土地。后来经过李栋甫的努力,李家已拥有百亩土地,俨然成了地主家庭。
李栋甫的长子李洁庵(名沪江)自幼聪慧,勤奋攻读,后来考取河南大学化学系,被分配到开封的一家教会学校任教。辛亥革命后,西方列强为了实现对中国的精神侵略,纷纷派出传教士来中国办教会、建教堂,有的还巧立名目创办各种各样的洋学堂、育婴院等。河南省会开封这所教会学校就是美国人施爱礼以基督教会的名义来创办的。该校名为“济汴中学”,“汴”是开封的别称,“济汴”即帮助开封(河南)摆脱苦难之意。后来,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该校师生趁施爱礼回国之际,经过秘密串联,于1933年11月的一个晚上,突然把美国的几个传教士包围在红洋楼内,并请开封驻军的一个辎重团出动50辆马车,连夜把学校的图书、仪器、桌凳、资料等搬运出来,放到事先选好的秘密地点——地方法院街的老房子里。美国基督教会知道后也曾提出严正交涉,但看木已成舟,加之国际形势变幻,也没再追究。这次驱赶成功以后,校名仍为济汴中学,原来曾任斋务主任的李洁庵出任该校校长。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守军节节败退,开封即将沦陷,省会的各个学校纷纷西迁。当得知河南大学欲迁往嵩县潭头时,作为洛宁人的济汴中学校长就决定把学校迁往老家,以为这样人熟地熟,比较安全。他这个选择,在当时也可能是无奈之举,但不可否认为洛宁以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济汴中学搬到洛宁后,师资力量还相当雄厚,仪器设备也比较齐全。其地址在老城中街(后来为党校)。当时有高中三个班,初中四个班,共200余人。后来发展到总共20个班,1000多人。
此时的李洁庵,和国民党当局保持高度一致,对共产党的地下活动心存芥蒂。他自诩专心教育,不问政治,并鼓励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曾一度对共产党派到学校的地下党员采取打压政策。
1944年春,日寇西进,洛宁沦陷,济汴中学被迫停办,千余名师生四散逃亡。国民党县政府亦如惊弓之鸟,连县长也逃之夭夭。没想到李洁庵在这时竟摇身一变当上了洛宁的流亡县长,把县政府搬到中山镇开署办公。他这个流亡县长干的时间不长,倒是办了一件他最不该办的事。当时,我党派遣李洪潮(原名宗藩)同志从延安回家乡底张乡中高村组织地下活动,由于叛徒告密,时任国民党县长的李洁庵和党部书记程守文秘密派人潜往中高村逮住了李洪潮,后经我方组织营救才得以脱险。
1944年5月,国民党三十八军十七师及三十五师部分官兵在我县故县宣布起义。李洁庵闻讯立即赶往三十八军军部报告,没想到在中途遇见起义官兵,他误以为是三十八军长官,请他们速速前去平叛,起义官兵乘机将其抓获。在押解途中,由于看押不严,李洁庵在过河时趁机脱逃。也有人说是经过审问,看他民愤不大,有意让他逃脱的。
1945年,日本投降后,济汴中学又搬回开封。李洁庵看国民党大势已去,就又返回开封任教去了。
开封解放前夕,李洁庵跑到了南方。后被押解回洛宁执行枪决。据说,当时有许多围观的群众大喊:“这人不能杀,他是个好人!”可政府有政府的政策,谁叫他糊里糊涂当了几天国民党的县长呢?
纵观李洁庵的一生,他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家,在驱逐教会和抗日战争时期,他也有一定的爱国情怀。可千不该万不该,他最后走偏了航向,选择了与人民为敌的道路。过去有一句话:“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李洁庵没能把握好自我,结果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实在可痛可悲!
李铁声是李洁庵的同胞兄弟。他们亲伯叔兄弟三个都是河大毕业生,李洁庵之子李学海也毕业于河大。李洁庵、李留声(伯叔兄弟)、李学海都是学化学的,只有李铁声是农学系毕业。他从小跟着大哥(李洁庵)上济汴中学,1943年河大毕业后,曾应聘于省立洛阳高级农校。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大哥的介绍下,他又回济汴中学洛宁分校教书。1947年洛宁解放前夕,他跑到开封避难。1948年春,开封解放在即,他又逃往台湾,一直在省政府农林厅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1955年,退职到一家台湾糖业公司工作。1991年曾回大陆探亲,并为家乡建校捐款。后移居美国,2004年病故于异国他乡,终年84岁。
周流宗作品集锦
书海会友
再探崤南道
永宁怀旧赋
杏林春暖良泉沟
千年古刹——普通寺
洛宁涧口有个好去处
古之"永宁"知多少?
探访赤滩寨和观音寺
洛宁自古第一渠——万箱渠
攀登古老而神秘的白马寨
洛宁最有价值的30块古碑石刻
《程霞夫妇合葬墓志铭》考释
耄耋老人赐翰林京城题字赠节妇
云梦山前龙骧城 南天门下景阳川
山寨.土寨.围寨——洛宁古寨之初探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洞沟无极洞庙院残碑记
“洛出书处”的又一明证——《重修罗汉洞碑记》
洛宁县赵村镇孙村周氏清明祭祖纪实
《洛宁史话》之:东西交融——洛宁方言的由来
到底谁是“永宁王”——请看《重修太玄观记》
同为永宁人 办好永宁事——永宁明朝知县于渊家世及宦绩考
舍小家为大家 舍小财积大德——从洛宁县东宋镇大宋金家家庙说起
作者简介:周流宗,男,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1月出生,河南省洛宁县赵村镇人。1980年毕业于洛阳师院中文系。历任洛宁县计生委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杨坡乡党委书记、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现为河南省书协会员,洛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洛宁史话》撰稿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