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是可见的

精神是可见的

文学不是必需品,这句话常常被人随口说出。而实际上,但凡识字的人,一生中基本上都会读点文学作品,并且这文学作品多少对人都有些影响,至少让人在一日三餐之余有了点想象或幻想,而这想象或幻想说不定就是人一生中略有趣味的灵光一现。不止文学,历史、哲学、和各种文化方面仅仅滋养精神,而非滋养和娱乐身体的书,都有可能让生命力现出灵光。

精神之类形而上的好像看不见摸不着,其实也是可以看到,不那么直观而已。读书人和不读书人的脸上总还是有区别的。我曾无意看到一个年轻的同事翻看《史记》,且是很好的韩兆琦注本,我是这样告诉她的:努力看完它,看过和没看过的区别是,随着年龄的慢慢变老,你会因为看完了些有分量的好书,不会随年龄变老,而且会变得更美。而不看书的人真的只有变老了。这种区别是能从脸上看出来的。其实人所有的经历和心思都写在脸上:当人贪吃时,脸上就会有痘痘、油腻和多余的肉;当人身体长期有伤痛,就能看到脸上肌肉的扭曲线;当人长时间心中有恶意,上眼皮会中间耸起;当人满心善意,嘴角会有极美的上翘线,瞳孔也是明亮而温和。而读一辈子好书,也都写在脸上的很多纹理和眼睛的光里。

观察了人脸上的这些分类,再读佛教《无常经》所说:“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就豁然了。

我曾经一直筹划一篇关于管理的论文,主旨是企业领头人的精神领袖和产权领袖双重身份的重要性。最初起意于本·拉登的事迹,且不论他的事业的意义,他能让人舍弃生命选择做人肉炸弹,除了我们按社会、经济等理性分析,包含着物质刺激、强化训练的原因,但是宗教信仰和他精神领袖的身份感召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毕竟让人付出的是生命,且是有计划的必然付出。不比通常战争,总归有战斗结束活着的希望。从本·拉登的事业里,看到精神领袖和产权领袖的双重身份,所有他的组织即便是在世界的暗处,所作所为依然惊动世界。首先说明他的组织是非常有效的。

我也因此想到中国始自1980年代初的的第一代创业人,这一代民营企业家的成功除了时势造英雄而外,创业者也是身兼产权领袖和精神领袖的双重身份。初创的企业团队跟着精神领袖,对经济实利往往淡看。精神领袖的特点是慎独自律,人格楷模。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领头人有了享受的资本,慢慢地在退出精神领袖的角色,更多是产权领袖,一起打天下的团队骨干也开始出现精神目标飘忽,终于会失去远大目标。而此时富二代走向前台,是一个纯粹的产权领袖,一点也担不起精神领袖的身份,企业少不了会混乱。

我也算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类型的企业,见识过一、二代交接的企业困惑,第一代精神领袖渐渐模糊了精神,第二代完全以产权领袖身份进入,纯粹的产权领袖只好迷信西方的管理工具。我也曾经历了职业上最好的黄金时期,在一个兼有有精神领袖和规范管理体系的企业文化里勤奋并开心的工作,义无反顾,这其实也是最好的生命状态。

不过企业都会有他的盛衰周期,不仅仅是外部环境,更多源于自身。就像金观涛的“超稳定结构”学说,说的是中国社会,企业似乎也逃不出“超稳定结构”的规律。企业精神领袖的价值也表现在企业的活力和衰败中,精神也是可见。

从文学的精神转向宗教的精神,再转议企业管理,世界就这样,无论有形无形,总是肌理相通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