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新闻标题和新闻导语赏析(捎带着鸡蛋里边挑骨头)-01
现将近日阅读报纸时发现的有特点的新闻标题和新闻导语分享给亲们,并用我有限的那点知识,给亲们分析解读一下,解歪了解错了亲们别骂我哈。先说两则问题式新闻导语:
1
一根柳条可以创造多少价值?在鱼台县清河镇,一件件杞柳编织而成的工艺产品,编出了村民家里的新电器、编出了村边停放的汽车、更编出了价值6亿多元的产业。
——《小杞柳编出大产业》大众日报20180619
这则新闻导语的特点有:
1、作者开头就抛出一个问题,随后以一个新闻事实作出回答。这是一则自问自答式导语。
2、作者在这则导语中,制造了一个强烈的对比:“一根柳条”与“村民家里的新电器”“ 村边停放的汽车”“ 6亿多元的产业”的强烈对比。
3、作者使用了“拈连”修辞技巧:柳条能编出工艺品,作者还让它“编”出了电器、洗车。“拈连”就是两个事物连着说时,把适用于前一事物的词语顺势拈过来,用于本来不适用于该词语的后一事物。前一事物称为“本体”,后一事物称“拈体”,把两个事物拈连起来的词语称为“拈词”。“拈连”有一个好处,省事儿。在叙述后一个事物时,就不用再寻找另外的词语了。我一直觉得这种修辞技巧,原本就是写作者为了偷懒,后来反而成为一种时尚,被人推崇了。玩笑哈。
为便于更好地理解“拈连”,再“举个栗子”:“你耳朵聋,你心也聋了吗!”您听说过谁心聋?其实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你这个人耳朵聋,心眼儿也不好啊!
还有一个“栗子”:鲁迅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立起来的头发。
这好象不是“拈连”啊,这又是什么技巧呢?专家说这叫“移就”,又叫“移用”,是有意将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用于乙事物,从而简练而深刻地揭示事物本质的一种修辞方法。这两种修辞手法极其相似哈。区别在于,有没有出现“本体”。
说实在的,我觉得这两个技巧是有不同,但却真没必要分那么细。您仔细揣摩揣摩,“拈连”和“移就”其实就是一个意思。
再看第二个导语:
遇到路边有歹徒持刀行凶,如果是你,会怎么做?西安市人民检察院的“80后”检察官李瑞霖做出了他的选择——夺刀救人!危急时刻,他用自己的身体压住歹徒,夺下了歹徒手中的凶器。
——《西安这个检察官,真帅》人民日报20180622
1、和上则新闻导语一样,作者一开始也抛出了一个问题,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问题,简直是对人灵魂的拷问。好在作者并不真想听取您回答,作者只是想引出一个新闻事件、一段英雄事迹来,拷问您只是顺带产生的功效。
2、另外西安也沾了这条新闻的光,而且直接在新闻标题中风光露脸。西安要感谢这名记者哟。美中不足是,小编总感觉这则新闻标题“面”了点,没能够突显出这名检察官“直面歹徒”“临危不惧”“勇猛果敢”“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可贵精神和新闻事件“千钧一发”的紧张气氛。
2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聊城市的强村有个特点:都有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有踏踏实实给群众服务的带头人。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指挥所、突击队。只有基层党支部干部强起来,才能有力推动各项政策落实,才能有效提升村民积极性,才能因地制宜找到富民强村的路子。”聊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杜昌伟说。
——《农村咋致富?选好党支部!》大众日报20180620
1、这条新闻导语有点啰嗦,少有的三段式。小编觉得只保留第三段就能充分说明问题了。其他的可以移植到正文中去。您觉得呢?
2、“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这句话如果出自老百姓亲身感受,并由百姓之口说出来,相信会更有说服力。
3、这则新闻标题倒是极其朗朗上口,合辙押韵。写到这里小编忽然意识到,这个标题也是“一问一答”式的。念着顺口,多念了几遍,居然念出宋丹丹说小品的味道和腔调来了。
3
“蟑螂是害虫?!哈哈……我养了3亿多只,还嫌少呢。”谈起“臭名昭著”的蟑螂,济南市章丘区的李延荣有着非同常人的见解,甚至将蟑螂奉若神明。
——《他养了3亿只蟑螂》大众日报20180620
1、今天真的和问号较上劲儿了,又一个问号,而且是和叹号一起用的。没办法,谁让问号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呢。
2、看过这则新闻标题和导语后,小编我心理活动是这样的:“养蟑螂?怎么会有人干这事儿?而且养了3亿多只,用来作什么用呢?这么宠大的蟑螂军团!”有这样心理活动的人,您觉得他会继续往下看吗?您觉得他能不往下看吗?不管您信不信,反正我是往下看了,尽管看得“粗枝大叶”。
4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新旧动能转换,是一场涉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体制机制、工作模式等诸多方面的革命性变革,对干部群众的思想境界、能力水平、创新精神、工作状态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从“蓄势积能”迈向“发力超越”的新征程中,日照以“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化、工作再落实”,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日照答卷。
——《“干字当头”书写动能转换“日照答卷”》大众日报20180619
1、这则新闻导语的精彩之处,就在于首句极富哲理的俗语格言。作者借用这句格言,以比喻形式道出了新旧动能转换是需要具备诸多前提条件的,如果前提条件达不到,就犹如用“短井绳打水、浅滩上行巨轮”,使再大的劲也无济于事。
2、小编看中这则导语,其实就因为“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这句话。它在新闻稿件中出现的频率并不大,算是比较有新鲜感。与之相似的格言还有“短绠难汲深井水,浅水难负载重之舟”“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绳短不能怨井深”,如果精练成四字成语,就是“短绠汲深”。 希望亲们在以后写作相似新闻稿件时能用上这些谚语。
天啊,下面又一个问号!!
5
一栋建筑面积3292平方米的幼儿园,从开工到主体完工竟然只需要10天!近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走马岭同心花苑还建小区,一栋采用工业化装配方式建造的幼儿园吸引了全国装配式建筑行业50余位专家现场观摩。
——人民日报 20180622
上面是一则新闻新闻标题和它的导语。看过导语后,我们来分析稿件的标题。
初看这则标题,小编原以为是一则“一问一答”式标题。与引题结合看,与导语结合看,小编感觉不是这么回事儿,小编更偏向这样理解解读这则标题:这是记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在得知这一技术盖楼神速后,以疑问句形式强化语气,表示惊奇,再用“可以!”二字进一步表达赞叹。如果再加个语气词“啊”更好:《十天搭起一栋楼?可以啊!》
不知亲们意下如何?赞成我这样理解吗?
6
亲们,时下全球最热的热点是什么?当然是世界杯了。看看下面这则新闻导语,体悟一下作者是如何做到,搭上和利用时下这一热点,从热点事件切入,成功通过傍热点而极其自然地、不留痕迹地抬升被报道者的。其他的不多说了,亲们比我聪明,用不着我多说的。
在万千球迷眼里,这个炎热的夏季,因为有了世界杯,更加激情似火。
电视机这头,是“技术男”刘群波家的客厅。深夜时分,他正窝在沙发里,观看世界杯的一场小组赛。
电视机那头,直播镜头对着的,是距广东万里之遥的俄罗斯莫尔多瓦竞技场。当解说员不经意地说到这个名字时,刘群波腾地一下从沙发上坐起来。
“这个球场,不就是我们公司中标的那一个吗?”原来,为眼前这个赛场提供温度调节的空调系统,正来自刘群波所供职的公司——珠海格力电器。一个土生土长的国产电器品牌,能打入世界杯场馆,这要回到几十年前,难以想象。但是,始于40年前的深刻变革,已让一切彻底改变。
——人民日报20180624
7
上面是中国青年报6月22日发表的一篇通讯稿件,标题一下就吸引了我,因为这句话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但偏偏我又想搞清楚(这正是记者或编辑要的效果),所以我开始阅读这篇稿件。阅读到稿件一多半的时候,我还没搞清这个标题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我觉得谜底可能在结尾。于是我直接将目光跳到文末,结果有这样一段文字映入眼帘:
作家毛姆曾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将月亮比作对理想的追求,六便士比作现实多数人追求的金钱名利。袁辉的故事在网络传开后,一名网友留言:满地六便士,他抬头看见月亮。
“我举报,软广告。”开玩笑。除了这个玩笑念头之外,这个新闻标题制作手法,再次让我想到了姜文的《让子弹飞》,他们使用了同样的技巧:嵌入一个故事情节,然后引用其中一句话。只不过姜文是在电影开头植入了一组镜头,这篇稿件是在结尾植入了一本书、两个意象(便士、月亮)和一个情节(网友留言)。
亲,感谢您阅读到这里,能够阅读完小编的这篇破文章,是小编的荣幸。再次谢谢您的关注和阅读。祝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