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拳击争霸赛第一场:王凌PK司马懿 (上) ——闲聊淮南三叛之一

高平陵事变时,曹氏政权已历经曹操、曹丕、曹睿三代,魏国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百姓生活相比汉末和同时期的吴国、蜀汉好了许多。曹氏政权得到社会各界认可和拥戴,君臣名分深入人心。

曹爽的倒行逆施给曹氏政权的声誉带来巨大影响,司马懿清除曹爽集团顺应了社会要求,但要想专权却不是那么容易,曹氏政权基础也不是那么脆弱。

司马懿比谁都清楚这一点,这是他坚持不接受丞相和九锡的真实原因。仓促地接受丞相和九锡,势必会引发社会的猜忌和反弹,他只能慢慢地树立权威,消除曹氏政权的影响和拥曹派的势力,逐渐取而代之。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司马懿很明白。

前面提到过的奇女子辛宪英对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的判断是比较能够代表当时朝野的看法,就是只是对曹爽的倒行逆施进行拨乱反正,而不是要篡夺曹氏江山,所以能够成功。但当司马懿越过这条底线,要图谋曹氏江山,朝野的反应又不一样了。

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当时社会并非全盘接受司马懿,就是以前虽然存在但在遭到曹操打压后并不显眼的校事(特务)突然崛起,横行朝中。

黄门侍郎程晓(程昱的孙子)在司马懿死后,给接任的司马师上了一道长疏,力陈校事的猖獗和危害,建议予以罢免。

此时司马家族的权力已经稳固,司马师不想再给人口实,采纳了程晓的建议,罢免了校事。也就是说,程晓上疏中反映出来的现象都是司马懿时期的。

司马懿根基不稳,害怕朝臣不服和反对,只能以特务统治来监视百官,打压异己。从程晓的上疏中可以看到,校事可以监察任何级别任何部门的官员,可以不依照律令任意加人罪名加以处理。

这和明代锦衣卫、东、西厂一模一样。这样的行为如果没有最高掌权者的认同和许可,是根本办不到的。

司马懿还有一个举动也值得怀疑,就是一直不到朝堂议事,理由是久病体虚。朝中每有大事,都是少帝曹芳亲自到司马懿府中去找商议。司马懿还是在装病,嘉平三年(公元251年)他还亲征王淩,哪里有什么病?只能是司马懿做贼心虚怕遭人暗算才不敢上朝。

校事以前所未有的张扬在魏国猖獗,但这也没能平息拥曹派的反抗,除零星抵抗外,先后爆发了三次大规模武装反抗。因为这三次都发生在淮南,史称淮南三叛。

这几天就来闲聊这三次针对司马懿的反叛,中间插播一个李丰政变。还是老套路,慢慢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聊到哪算哪。各位看官闲来无事时摆好板凳泡好茶慢慢看。

很有趣的是,淮南三叛就像三场拳王争霸赛一样,各有对手:第一场,王凌PK司马懿;第二场,毋丘俭PK司马师;第三场,诸葛诞PK司马昭。虽然每场都是前者输了,但司马家族付出的代价也不小。

淮南三叛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知大家发现没有,都是外形大臣在反抗,没有一个曹姓宗室诸侯王挺身而出揭竿而起。曹家江山姓曹的不去争,反而是外姓流血舍命去争,怎么会这么不合常理啊?

重复强调一次,后世的祸根都是前人种下的。曹姓诸侯王不是不争,而是没有力量去争。种下这个祸根的是曹丕,怪不到曹睿,更怪不到曹芳头上。

这个聊起来话长,等到最后总结三叛性质得失时再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先关注,到时再看。

热身赛结束,争霸赛第一场王凌PK司马懿正式开打。

还记得引诱吕布杀董卓,给东汉朝廷立下大功,为恢复至高无上的皇权带来一丝曙光后,又刚愎自用,不赦免凉州那些小军阀,铸下大错,惨遭杀害的汉司徒王允吗?

王凌就是王允的侄儿。当年王允被杀,满门抄斩。王凌是王允哥哥的儿子,时年二十岁,与兄长王晨一起翻越城墙,逃回家乡太原。

王凌,字彦云,出生于著名的太原祁县王氏一族。

太原王氏,是望族大姓。分两支,一支就是王凌所属的祁县王氏。因王允、王凌先后被夷族,故魏晋以后基本消失了。后世自称太原祁县王氏的,大多是假托。另一支是晋阳王氏,魏晋时期十分显赫,是“卢崔郑王”四姓高门之一。

(中国王姓世族最显赫的是与晋阳王氏在魏晋时同时崛起的琅琊王氏,王与马,共天下。)

王凌年轻时和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后来成为曹魏重臣的贾逵等人是好朋友。孝廉出身,在任发干县(今山东冠县)县令时,因公犯罪,受到髡(剃光头发)刑五年,打扫街道的处罚。

曹操当时是兖州刺史,发干县在兖州管辖范围内。曹操巡察路过这里,看到光着头扫地的王凌,就问是谁,所犯何事。得知他是王允的侄子,又是因公犯罪,立即撤销处罚,任其为骁骑将军(董卓曾表曹操为骁骑将军,曹操没去)主薄。

这是曹家第一代君王对王凌的救护之恩。

王凌也是员能征善战的猛将,所建立的功勋几乎都是在与东吴的战争中取得的。最突出的一战是228年随曹休征东吴。

此战实际上是孙权精心策划的一场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战斗。孙权让昭义校尉、鄱阳太守周鲂写信给都督扬州的大司马曹休诈降,请求曹休带兵入吴来接应。(赚曹休)

此时魏国司马懿刚好平定了孟达的叛乱,处于诸葛亮一次北伐过程中。曹睿征求司马懿的意见,先伐(蜀)汉还是先伐吴,司马懿认为应该先伐吴,得到曹睿采纳,分三路伐吴。

三军待发时,曹休接到周鲂的投降书,立即上报曹睿,请求带兵去接应。曹睿下诏令西路司马懿停止前进,东路贾逵与曹休会合,一同进兵。

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率左部督朱桓、右部督全琮迎敌。

孙权策划此战是为自己称帝营造氛围,出兵不下十万人,几乎占东吴全部军队的三分之二,集重兵于一役,力求全歼曹休,以辉煌的战果来提升自己的声威。

曹休进军不久就警觉过来,知道上当了。他以被人欺骗和引诱为耻辱,仗恃自己人马众多,不但不退兵,反而愤怒地要与陆逊交战。

结果交战不利,退至石亭(今安徽省潜山县东北),选择从夹石(今安徽桐城市北峡关)、挂车(今安徽省桐城市北)方向撤退。

战前东吴朱桓就判断曹休失败后会从这个方向逃走。这两条道路都十分险要,如果以一万兵在此阻截,可以全歼敌军,生擒曹休。朱桓自告奋勇地提出由自己带领所部前往。

遗憾的是陆逊没有听从朱桓的建议,不然曹休插翅难逃。

曹休被困夹石,进退不得时,时任建武将军、兖州刺史的王淩力战突围。恰好贾逵援军的先锋大将朱灵及时赶到。吴军见有援军来救,摸不清虚实,立即撤退。曹休这才死里逃生。

曹休生平没有遭到如此巨大的失败,耿耿于怀,气愤难平,当月背上生毒疮而死。

王凌的散骑常侍,兖州刺史,是曹丕称帝后任命的。因夹石突围之功,曹睿先后任命王凌为扬州、豫州刺史,所在皆有政绩。这是曹家二代、三代对王凌的知遇之恩。

曹芳继位后,曹爽提拔其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在任期间,曾打败来犯吴国大将全琮(前几期提到的孙礼也参加了此次战斗)。因功被封为南乡侯。不久,又升任车骑将军,进入武将最高职务行列中。

曹爽虽然不是皇帝,但却是辅政大臣,也是曹氏宗亲,并且其任命也只能以曹芳的名义下达,因此,这也可以算作是曹家第四代对王凌的厚待之恩。

从王凌此前的履历中可以看到,他长期在兖州、豫州、扬州为官,在淮南地区根基深厚。而他任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时,担任兖州刺史的是他的外甥令狐愚。史称“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

地方大员军权过重,历来为中央朝廷所顾忌。曹爽也有这个担忧,就让文钦任庐江太守、诸葛诞接任扬州刺史来牵制王凌。并在司马懿称病不朝,自己独掌朝政时,要王凌接替高柔出任朝廷司空。实际上是想剥夺王凌的兵权。

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基本也是这样做的。蒋济死后,让王凌接替空出的太尉之职,也是想夺去王凌的兵权。

司马懿对王凌的猜忌提防,除了王凌位高权重独守一方的不利局面外,和蒋济也有一定的关系。

司马懿为太傅时,曾经和蒋济聊起过王凌。司马懿问其人如何,蒋济说:“王凌文武双全,当世无双。儿子王广等人(王凌有四个儿子)的志向和能力,可以和他们的父亲媲美。”蒋济回家后为这番话感到后悔,告诉亲友说:“我那些话会毁灭王家门宗啊。”

当然,毁灭王家门宗的是王凌自身行为造成的,和蒋济的这番话没有必然联系。这番话最多只是加深了司马懿对王凌的猜忌和提防而已。

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架空少帝曹芳,独霸朝权,王凌就开始不满,与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反叛。

令狐愚,字公治,太原人。他这个名字看着有些奇怪吧?谁会取这么个名字啊?这里面有段故事。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这个人傲气任性,甚至有些狂妄的性格。

他本来叫令狐浚,少有大志,乡里人认为他一定会让令狐家族发扬光大,但时任魏国弘农太守的族叔父令狐邵却认为他性情狂放,不修德又自高自大,反而会让家族灭亡。

曹丕时期,令狐浚为和戎护军。护乌桓校尉田豫讨伐胡人有功,但征战过程中有违反节度的地方,被令狐浚以律法制裁。曹丕因田豫之功而护其短,反而将令狐浚免官治罪。诏书中有“令狐浚何其愚蠢”一语。令狐浚一气之下就改名为令狐愚。

曹芳继位后,令狐愚先是做曹爽的大将军长史,后出任兖州刺史,带兵驻扎在平阿(今安徽怀远县)。也就是说,王凌与令狐愚都是曹爽阵营的人。

那么,二人的谋反计划是什么?具体怎样施行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