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商邦有传奇——竹桥村

曾文锋  摄

浒湾只是热闹,真正的传奇在竹桥。浒湾的书畅销全国,你可以说浒湾纸白墨香,儒风阵阵,但说到底,印书是浒湾的一个产业,是在人间烟火里讨生活的一个行当。所以,那些书影,是飘荡在诸多人间烟火中的一个攒金藏银的行业。书铺街上立的那块禁碑,说明为了赚钱,也曾经有书商是什么书都敢印的。
但竹桥有讲究,因为,真正大书商的家,在竹桥。
竹桥村在县城北10公里,村前一溪如带,良田万顷。竹桥姓余,始建于元末明初。余家历史上文风昌盛,经商致富的人也不少,特别是嘉庆、道光年间,贡生余钟祥在浒湾镇创办“大文堂”商号,雕板印刷各种书籍,自办发行,全国销售,是当时赣版书业中一个著名的堂号。他经商致富后散财济贫助学,捐巨资助国家军饷,荣获诰封四品朝议大夫衔,这对于书商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荣耀。
竹桥余家是有独特家风的。《竹桥余氏宗谱》记载:其远祖上可推为夏少康之苗裔。大禹生三子,长子启,承本姓夏氏;二子宰为顾氏;三子罕即为余氏。余氏世家泗州下邳(今江苏),后归入雁门郡招入乡立德里(今山西代县),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年间(公元907-911年)从晋东迁过长江,居福建。竹桥余氏始祖为唐代吏部尚书余褐(授银青光禄大夫),居福建邵武监田,褐生子三,长子克忠公任昭武校尉,五代后奉命镇守抚州之临川上幕镇,即今金溪。克忠公乐火源山水之胜,遂卜居,这是余氏在金溪的大宗祖。余褐次子仁斋字克诚,幼子仁椿字克信,皆居闽。克忠公在火源传五代至稹公,迁到上源,至十三代余文隆迁至月塘,即今之竹桥。
把竹桥余氏的家谱说这么清楚,是因为余氏从迁到竹桥始,就带着祖上的荣光与为人处事的准则,有规有划地筹建竹桥村。竹桥村的开基建设,非常慎重,据说地址是请堪舆师廖禹所定。
村庄选址,先选环境,整个村庄远案崇麓岭,近案黄婆岗,远近前山,便如笔架,是一块人盛文昌的好地。于是,对着远近案山,择向修建了村庄的总门楼。总门楼前有“品”字形排列古井三口,分别寓意着“为人”、“为学”、“经商”三件事情,组成一个品字,寓意是竹桥子孙当从井水中品出此三件事情都需要讲“品德”。祖训如此,儿孙有福,余钟祥在浒湾镇的“大文堂”商号一路发展壮大,就显现了这三品在竹桥余氏身上的传奇。
到清末时期,竹桥村已经是个很大的村庄。村庄里宅栉邻比,户近两百,人口上千。竹桥虽大,但仍然有着严格的格局。这种格局是余氏当初选址时便筹划好了的。因此,去竹桥,最值得看的,就是村落格局。这种格局里,有着商儒一体的独特气息。
竹桥村的格局,是时时强调规矩与做人做事风格。这种格局,以门楼为引领,沿着门楼,你可以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去品味。起始的,就是总门楼,这是第一进。总门楼是一个三开间的硬山门楼。门前布置的就是那三口品字井。
第二进中门楼,朴素而宁静。门楼两侧的围墙与门楼组成一个围合,似乎要告诉你,你将要进入一个独特的地方。这门楼的独特在哪呢?你需要俯看一下地上。地面上是用条石与卵石杂铺的地面。条石直斜有尺度地铺成了走路的小径,卵石则拼铺出一个空场地,防止野草丛生。如果你仔细看,门前的条石拼出了两个字,粗一看是一个“本”字,再细一看,“本”中还有一个“人”字。当然,我们不知道这是村庄建造时的有意设计,还是随意间铺就后,出现了两个字的偶合。不过竹桥村民们都说“人本”两字,是先祖们有意安置的。你如果再联想起前门楼的品字型三口井,也就觉得似乎就是这样,人要有人品,人要守本份。这就是这个村庄的规训,用建筑的寓意向后人一代又一代的传述。
第三个门楼,是四柱三间牌楼式的门楼,门额上题字“谏草传芳”。这个门楼明显有纪念意义,而且是属于非常自豪的功德牌坊式的展现。

牌坊建于乾隆年间,纪念的是宋代高中进士,敢于向皇帝直言写谏书的先祖余昌言。如果细细品味,三进牌坊是三重道理。第一进,讲得是人要时时记住为人、为事、为商要有品德。第二进,则是告诉人们,“人本”是一切品格的基础,有了这个,大体上不会错了。第三进,则是告诉人们,要敢于坚守自己的品格,要不惜一切为自己的高尚品格与信念努力,这样才能留芳后世。一重又一重,余氏先祖们用建筑的语言,进行着永不停息的道德嘱咐。

除了用一进又一进的门楼规领着整个村庄的结构,竹桥村内还有水塘七口,全由石块砌成,村中间为一月塘,形成七星伴月之象。塘与塘之间,用水道相联,水道之上,则是巷道。巷道用青石板铺成,纵横交错,组成内环、外环,弯弯曲曲的巷道如迷宫,有的仅2尺宽。巷与巷之间,则是一组组建筑,建筑中有三组建筑群更为出色,一为文林第,一为十家弄,一为八家弄。三组建筑群均设有三门,即总门、巷门、大门,各有并排四五栋式样相同的房屋,房屋有耳门相通,雨天来往,不用湿脚。在整个建筑群中,则安排有公益性的公共建筑。有祠堂六座,还有怀仁书院、养正山房、苍岚山房等私塾以及公和堂、锡福庙等等。建筑的房屋为清一色的板石墙裙,一般高1.5米,最高的有2米,据说可有效地防止盗贼打洞。村后则有三个山门。这又是从人居环境上科学合理的安排了余氏后人的耕读起居。
果然,余氏后人发达,卖书经商起家。说得上是真正的儒商,正契合了竹桥村既有商业气息,又有儒家情怀的建筑风格。在镇川公祠前,有一块清代四库全书“副总裁”曹地山的题额石刻“对云”,似乎是竹桥独特的崇文尚雅民风的最好总结。
(0)

相关推荐

  • 厉害了!江西余姓古村竟然上了央视国宝档案节目!

    ▲央视频道<国宝档案>介绍江西金溪县竹桥村 江西金溪县有个古村,叫竹桥村.金溪竹桥村位于县城北10公里,是最新批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00余幢明清建筑保存完好,蔚为壮观.留有大量民居公祠 ...

  • 瘦石 || 白土齐园村:温情悠悠传话厦

    初秋时节,秋老虎依旧肆虐,炎炎烈日晒得皮肤灼痛.好在一路山色青翠,稻田碧波万顷,虽然久旱未雨,满眼的绿色足可养眼怡心,内心的浮躁稍稍有所平静. 华平兄从事基层文化工作多年,是地地道道的白土通,说起白土 ...

  • 金溪竹桥古村

    2019年2月8日下午,我们一行众亲友在资溪喝完喜酒后,结伴前往金溪游览竹桥古村.山雾迷漫,高速公路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经过一个多小时,我们次第到达目的地.古村开发成景区,但不收门票,附近的游客纷至沓 ...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赴邻县金溪古村落考察

    为了完善和进一步规划唐妃故里藕塘村的文旅远景,急需打造唐妃桥.唐妃井.岭仔上(明代石阶).镇村石(清代磨盘风水石)明显标志,使碑石.碑座古朴优雅,图饰吉祥适合周边古村环境,使重要景点更为凸现醒目.20 ...

  • 余克忠为竹桥余氏始祖

    竹桥古村 添加义项 竹桥古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双塘镇,北距龙虎山景区30千米.南接大觉山景区40千米,济南-广州高速公路.抚州-吉安高速公路和206.316国道穿境而过.竹桥古村面积约2.8平方 ...

  • 邢台县北尚汪村

    邢台县会宁镇北尚汪村位于邢台市区西北部,南面.西面与南尚汪.尚汪庄相邻靠,北距霍楼村500米.全村共有280户,860口人,村内姓氏以田.张.韩.王四姓为主,另有李姓1户.曹姓5户,全村均为汉族. 村 ...

  • 《江上逢友人》杜牧 | 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江上逢友人 杜牧 故国归人酒一杯,暂停兰棹共徘徊. 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 已作相如投赋计,还凭殷浩寄书回. 到时若见东篱 ...

  •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一批)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

    中国特色古村]江西抚州市金溪县双塘镇竹桥古村,绿水青山.古树浓荫.田园风情.百年老宅.古径古池等相映成辉,组成一张绚丽多彩.古香浓郁的秋日乡村山水画.走入竹桥,仿佛走入了一百多年前的历史.竹桥古村呈扇 ...

  • 缅北木邦南楂拉村村长送小娃去汉人学校 返程时遭不明身份人员枪击

    6月19日上午8时许,缅甸掸邦北部登尼(木邦)镇区南楂拉村村长送孩子前往镇子上的汉人学校读书,在返回的途中遭到不明身份人员枪击,其背部和前额中弹. ▲南楂拉村 消息称,该名村长名字叫吴赛瑞,现年38岁 ...

  • 竹桥村

    竹桥村,去过好多次了.入村前左侧古驿道边有个"锡福庙",就是赐福的意思,庙中立有一块康熙六十年立的石碑,上面记载着当时李县令处理该村与邻村争水的判词.庙前有条宽阔整齐的青石板路,是 ...

  • 【文氏溯源】四川省开江县靖安镇古井坝村文氏祖坟碑文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亲们,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天下文氏一家亲"关注,即能加入咱们这个大家庭.让我们一起恳亲问祖,分享最新资讯.传播文氏文化. ...

  •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竹桥村

    竹桥古村位于江西抚州市金溪县县城北十公里,该村现保存有明代所建赣派建筑民居8幢,明代祠堂1幢,其余为清代赣派建筑,青砖灰瓦,朴实素雅,为赣派建筑最典型的代表.  古代金溪至东乡大路挨村而过,村前一溪如 ...

  • 万寿宫与江右商帮

    在华夏大地上,江右商帮是名声显赫的一支商业劲旅,是古代与晋商.徽商比肩而立的超强商帮.江右商帮,发轫于唐代,发展于两宋,兴盛于明.清两代.其超强规模和实力,可以从全国各地至今仍然有迹可循的万寿宫或江西 ...

  • 江家坊:一个移民村的文化融合

    说一口吴侬软语乡音的浙江移民,不论走到哪里,只要听到家乡口音,总会借机搭话,问问对方姓甚名啥.若得知自己的上辈来自一个地方时,心里无比激动,像久别的亲人,有说不完的话. 国有史,家有谱.位于江西南丰县 ...

  • 江苏路46--78弄中一村

    江苏路位于市区西部,跨长宁.静安两区.北起长宁路,南至华山路.长1649米,宽32.0-35.0米,车行道宽6.4-16.0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工部局越界填浜筑路,以英国爱丁堡公爵名命名忆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