穇子:被誉为“禾中人参”,种植上千年,被玉米取代后销声匿迹了

穇子的简介

穇子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粮食作物了,虽然它的故乡在遥远的非洲,但是在我国栽种和食用历史悠久,迄今已经有超2000年的历史了。在民间多叫它龙爪粟、龙爪稷、鸡爪粟、雁爪稗、鸭爪稗、鸭距粟等。

穇子长得确实不怎么像粮食,不认识它的人会误认成这是一种杂草。穇子是禾本科穇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茎干直立,但是植株不高,一般也就是35-100CM,并且分枝也较多。

叶子是线性的长条,到了5-8月份会开出穗状花序,并且是生长在茎干的顶端。而果实是近球形的,但是却很细小,表明还是皱缩的。

这种粮食作物生命力非常的顽强,具有很强的耐干旱、耐贫瘠的能力,在干旱和半干旱的热带地区也有广泛分布。

其中印度就是穇子的种植国,它的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高粱。而在我国目前仅有西南部分省份少量栽种了。

穇子的价值参考

穇子在我国曾经发挥了只要的作用,当时因为粮食的产量低,经常遇到粮食不够吃的情况,所以南北方都有种植穇子,把它当成“备用粮”来充饥。

作为一种古老的粮食作物,穇子在我国的饮食文化中,也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在民间还被称之为“顶饱神器”,只要吃上小小的一把,就能大半天不饿,也就是说这种粮食非常的扛饿。

在以前有一种叫做“穇子粑粑”的小吃,就是家家户户经常吃的一种食物,现在很多的50后、60后在小时候也应该吃过。

这也是穇子最常见的吃法,而且它不光是可以当粮食吃,而且还常被用来酿酒,也就是“穇子酒”,在当时粮食很金贵,多数人所喝的酒就是穇子酒。

原因是穇子对生长的环境不挑剔,但是在一些贫瘠的土地种植。同时它有很好的耐干旱、抗病性强,种植以后无需施肥、浇水,更不需要喷洒农药,可以说种下不用管,所以老百姓也爱种植。

别看穇子是一种粗粮,但是它却有着“黑珍珠”、“五谷之神”的美称,民间还把它称为“禾中人参”,这一切美誉的获得,主要是因为穇子的营养很丰富,全面。

穇子长得不起眼,可是营养方面确实非常突出,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锶、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常吃不仅对身体有好处,关键一点是它还很扛饿。

在当时的粮食本来就不多,能吃饱就是最大的幸福,而穇子非常的“粗糙”,很不好消化,只要吃上一小把就能饱半天,非常的扛饿。在当时许多“劳力”在干重体力活前,都很喜欢先吃上一把穇子。

除此以外穇子还可以用来制作麦芽糖、磨成粉制作成为面条,熬煮吃等,吃法非常的多样。

被玉米取代后销声匿迹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西南、西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穇子这种作物,笔者记得小时候村里也有人种植它,直到最近几十年才销声匿迹了。

穇子如今很少人种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清朝以后,玉米开始受重视了。很多地方都在推广种植玉米,它的产量比穇子高,口感也要比穇子优秀,所以逐渐就取代了穇子。

再加上还有红薯、木薯等作物,穇子就不怎么像之前那样受重视了。

当然了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那就是穇子的口感实在是“太粗”了。穇子虽然种植简单,基本不挑生长的环境,可是这种粮食作物的口感真不好,吃过一次不愿再吃第二次。

在我老家这边还有着“不到高山不知道平地,不吃穇子粑粑不知道粗细。”的老谚语,说的就是穇子是众多粮食中最难下咽的一种。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穇子的产量不高,种一亩地也就能收一百来斤,农民也就不愿意种植了。

现在别说是吃过穇子了,有些人连“穇子”这个字怎么念都未必知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