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条件篡权却没有篡,这才显示出诸葛亮比司马懿人品更好
诸葛亮对刘备阵营来说,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在取西川的时候,法正对刘备的贡献更大一些,一度势力很大,他自己也很招摇,但诸葛亮的地位仍然是法正没有办法取代的。比如说汉中之战,刘备出征,法正作为军师随行,诸葛亮却被留下来留守成都。
留守意味着什么呢?以为主公的绝对信任。因为,主公在前线作战,一旦陷入僵局,后方如果不稳定,出现叛乱,或者在敌方的引诱下投降,前方就会突然陷入进退无据的困境。所以,留下留守的人一般都被主公认为有能力稳定后方,并且不会轻易背叛自己。
一般而言,皇帝出征,就会留下太子监国。也就是说,皇帝在前线期间,朝廷的日常事务太子都可以自己临机决断。如果太子还年幼,没有能力,就会选重臣辅佐,或者是皇帝信任的兄弟亲王辅佐。如果皇帝没有儿子,那么被选中监国的,往往也就是皇帝认为最有资格在自己出现问题的时候继位的兄弟子侄。
比如澶渊之盟之前,宋真宗出征的时候,留下的东京留守是他的弟弟雍王元份,但元份忽然暴病,宋真宗就让随行的参知政事王旦马上赶回去,担任权东京留守。王旦就问真宗,如果十天之内没有捷报,怎么办?这意思就是说,如果十天之内还没有捷报,就意味着前线可能出了问题,真宗遇到危险了。宋真宗沉默了一会儿说,立皇太子。
又比如明英宗亲征瓦剌,出征的时候就让他唯一的弟弟郕王留守。虽然他这时候已经有儿子了,但年龄还比较小,郕王年长一些。所以,英宗就让郕王留守。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郕王先监国,然后就在大臣的拥护下登基为帝,是为景帝。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更像刘邦和萧何的关系,刘邦率军出征,一般留下来主持后方事务的都是萧何。萧何一方面主持后方的日常行政管理事务,一方面在后方组织战争资源,输送到前线,来支持刘邦的战争。
刘备也一样。刘备出征,诸葛亮留下来主持后方,组织资源,向前线输送,来支持前方的战争。刘备从荆州出发,夺取益州,诸葛亮留守荆州。刘备在益州陷入僵局,诸葛亮率军驰援,关羽又被留下来镇守荆州。
对刘备来说,在他在荆州站住脚之前,一直四处流浪,吃够了没有根据地的苦头。而且,在徐州时,他曾遇到过让张飞留守,结果被吕布偷袭。让关羽留守,结果他战败后,关羽被骗中计。所以,在他出征益州的时候,他留下诸葛亮留守。后来出征汉中,还是诸葛亮留守,兴兵伐吴,又是诸葛亮留守。
从这个角度说,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举足轻重,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所以,虽然刘备临终时也让李严和诸葛亮一起辅政,但李严的地位显然是在任何意义上都无法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
刘备去世的时候,刘禅十七岁,其实已经可以自己亲政了。但基于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却仍然是诸葛亮辅政。刘禅登基后,诸葛亮也是蜀汉的实际掌权者,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处置,也就是刘禅后来说的“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蜀汉政权的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诸葛亮去世。
这个时期,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力之大其实是超狗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在曹魏的地位的。而且,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虽然控制了曹魏中枢,但仍然出现了王凌这样的元老重臣起兵反对司马懿的情况,而诸葛亮在蜀汉掌权时,除了李严企图在北伐问题上掣肘外,并没有遇到严重的反对和挑战,刘禅也始终没有怀疑过诸葛亮。
东汉不设丞相,董卓专政后才拜相国,享受萧何的待遇,也就是剑履上殿,封侯,建三代之庙。董卓死后,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都后,曹操也只是司空,到消灭袁绍后,才改为丞相。司马懿则是在高平陵之变后,才拜相国,剑履上殿,封侯,建三代宗庙。诸葛亮在刘备当皇帝后就拜诸葛亮,实际上就是由诸葛亮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刘备去世后,刘禅没有亲政,更是大小事情都要由诸葛亮处理,地位尊崇。
但诸葛亮作为丞相与董卓、曹操和司马懿不同的地方在于,诸葛亮的丞相是刘备所拜,诸葛亮的地位也是在刘备集团发展壮大过程中以他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取得的,诸葛亮虽然独揽大权,但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诸葛亮有架空皇帝、篡夺皇权的意图。而董卓、曹操和司马懿在当丞相的时候,就是在为了将全部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彻底控制朝廷,也就是篡权。
从这个意义上说,诸葛亮是有篡位的条件但他却并没有做,董卓、曹操和司马懿则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董卓为了篡权,杀戮大臣,废立皇帝,曹操则是不断杀戮和清洗仍然终于汉室的人,加强对汉献帝的控制,司马懿更是不惜以战争来清除异己。
在对待同僚的态度上,诸葛亮和董卓、曹操、司马懿也完全相反。董卓、曹操和司马懿在用人的时候,首先看的是是否忠于自己,如果忠于王室,即便名望再高,能力再强,也要诛之而后快。诸葛亮则相反,并不任用私人,他一直在努力挖掘和培养的,也是能够终于王室,又有才干的人才。
更重要的是,衡量一个人控制朝廷大权究竟是为公还是为私,最主要的标准当然是,他们死后,由谁来继承他们的权力。
董卓、曹操和司马懿在得势之后,大肆提拔、任用自己的亲属,让他们担任重要职位,帮助他们掌控权力。曹操晚期,确立曹丕的继承人地位后,就开始让他担任五官中郎将,实际上是副丞相。曹操死后,曹丕就自然而然地继位了。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前,就开始重点培养自己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位。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又继位。
而诸葛亮在蜀汉当政时,并没有任用私人。诸葛瞻出生前,他过继了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乔,也是让他先从基础性的运送粮草的工作开始做起,并没有直接给予高官显爵。诸葛亮死的时候,诸葛瞻才只有八岁。他十七岁的时候,才由刘禅自己开始提拔。
所以,虽然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掌控程度超过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对曹魏政权的掌控程度,但从来没有人把诸葛亮称为权臣。而董卓、曹操和司马懿在生前就已经被人视为权臣,更不用说后来的历史评价了。
诸葛亮后来成为人臣楷模,也不仅仅是因为他聪慧过人,或者他的成就,首要的恰恰是因为他的忠诚。他本人没有私心,而是完全把刘备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把完成刘备的志愿当成自己毕生的志愿,恪尽职守,尽心竭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说,考验一个人的人品,最重要的考验不是在没有条件的时候假设他有条件了会不会做某件事,而是在他真正有条件之后,是否会去做。司马懿费尽心机想要得到的,诸葛亮早就已经有了。诸葛亮有条件做权臣,却选择了做忠臣,曹操和司马懿有条件做忠臣,却宁愿选择做权臣,人品高下,判若霄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