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可以接受曹操拿汉献帝当傀儡,但不能接受曹操废黜汉献帝
荀彧出自名门世家,他叔叔荀爽就当过司空。对这样的大家族来说,名节非常重要。名节有失,可能会影响整个家族的政治利益。而在东汉中后期,崇尚经学,又很重视大义名分。
荀彧本人虽然是比较早的加入了曹操的军府,和曹操有了君臣之义。但在汉献帝被曹操迎奉到许昌之后,担任侍中、尚书令。按照东汉的制度,这都是皇帝身边的近臣,是有权利听读诏书,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这样一来,荀彧就和汉献帝有了君臣名分,和曹操成了同僚。
在汉朝建立之初,还存在不少异姓王侯。这是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争雄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残余,刘邦和项羽的战争中,大多数诸侯选择站在了刘邦一边,刘邦的胜利一定程度上也是诸侯的胜利。但在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就逐步消灭了这些异姓王侯,并明确规定,不再分封异姓王,有功只能封侯。只有刘邦的子孙后代,才能封王。
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非刘氏不得王”。所以,在汉朝,作为臣子能够获得的最高的爵位就是侯爵,也就是列侯,封地一般是一个县。功劳特别大的,可以增加食邑,但仍然只能是侯爵,而不能超出这个界限。一旦超出这个界限,受封为公爵,就意味着这个人有不臣之心。
比如王莽,在篡位之前,就授意他的亲信上书朝廷,说他有霍光之功,应该从侯爵进封为公爵,而且还是安汉公。而在汉平帝死后,王莽就以宰衡的名号摄政,居于诸侯王之上,并且公然将年号改为摄政,实际上就是代理皇帝。这就已经是在为篡位做准备了。之后,他又收买人心,全国各地纷纷上奏谶纬、符告,说天命已经转移,汉德已衰,王莽有圣人之德,应当代汉为帝。最后,王莽果然废黜汉平帝的儿子孺子婴,自己当了皇帝,改国号为新。
早在王莽篡位之前但反迹已露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反对他的起义,都是打着诛杀王莽,安汉兴刘的旗号。王莽篡位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造成很多人的不满,从而引发了绿林、铜马等各地的农民起义。刘秀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起兵,建立了东汉。东汉在制度上和西汉有些不同,但在非刘氏不得王这一点上则是始终一贯的。
所以,对熟悉王莽事迹的汉朝人来说,在封侯之后,再打破常规,进封公爵,又受九锡,意味着什么,这是不言而喻的,就是他已经在按照王莽篡汉的套路走了。进封公爵之后,接下来就是受封为王,从而完全打破刘邦立下的非刘氏不得王的政治规矩。
这对其他人来说,也就等于在逼着他们表态:我要篡位,你支持还是反对?而对这时候的曹操来说,如此明显的逼着其他人选边站队,表明立场,接下来的用意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支持我的都是我的人,反对的人就是我的敌人。
虽然荀彧早先和曹操有君臣之义,但他现在是汉献帝的臣子,和汉献帝有君臣之义。如果他选择支持曹操进封公爵、王爵,再公然代汉为帝,从荀彧的角度说,这就是为臣不忠,是名节有亏。
王莽篡位时,为了收买人心,特地收买了孔光和刘歆这两个当时最著名的学术权威。刘歆是汉室宗亲,公然支持王莽篡位,所以他被钉在了耻辱柱上。孔光是孔子后人,又是汉朝的大司徒,也公然支持王莽篡位,同样为后来的东汉士人所不耻。这是荀彧很清楚的,他作为当时的名士表率,当然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和政治选择将会对其他人产生莫大的影响。所以,他不能接受自己成为和刘歆、孔光一样的人。
而从荀彧家族的政治利益来说,作为一个出身世家大族的士人,他可以接受曹操做霸主,也可以接受刘备做霸主,甚至也可以接受袁绍做霸主,接受孙权做霸主,但即便汉献帝已经是一个傀儡象征,这个象征也是应该保留的,而不应该直接废黜。实际上,对荀彧这样没有自己的私人势力和军队的士族来说,理想的政治体制就是天子垂拱,士族轮流坐庄,主持朝政。
打个比方说,荀彧可以支持晋文公称霸,也可以支持齐桓公称霸,还可以支持秦穆公称霸,还可以支持楚庄王称霸,但唯一不能接受的是,这些霸主废黜周天子,公然自立为天子。
这就是说,荀彧可以辅佐曹操成为当时的霸主,但不能接受曹操篡汉自立。而在决定反对之前,荀彧当然很清楚的知道,曹操的这一举动意味着什么,他反对之后的后果是什么。他反对就意味着他将成为曹操的政敌,早晚难逃一死。与其将来曹操找个罪名将他杀死,并且株连自己的家族,不如在曹操给自己找到合适的罪名之前,就自己自杀,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又可以保全自己的家族。
所以,荀彧虽然反对曹操进封魏公,并在不久之后自杀,但他的家族仍然在魏晋时期延续了下去,也是声名显赫。而且,在魏晋嬗代之际,还出了一个配享太庙的晋朝开国功臣荀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