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优化思考 | 钱宽 蔡三发
日前,市委书记李强会见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时强调:人工智能是事关未来竞争力的“硬科技”,也是上海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希望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更好发挥自身优势,汇聚顶尖人才,强化协同攻关,开拓前沿领域,注重应用驱动,充分激活源头活水,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更好助力上海打造人工智能高地。上海将全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持续提供丰富应用场景,强化政策举措精准对接,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和产业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任务。
自2016年起,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就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出现了一批新的各类人工智能企业和新平台,在不同领域都形成了一定规模。从上海市版图来看,人工智能产业的空间分布已经从稀疏的“人形分布”转变成了更合理的“东西集聚”。
为了更加完善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保持系统的完整性,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从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优化与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六点建议:
一、完善政策,加强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加强统筹管理,制定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组织力量开展人工智能产业研究,从政策、技术、产品、应用、载体、人才、企业培育和发展环境等多个方面对上海市及全国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梳理。结合上海市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客观分析后找到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点,为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实现更大的发展做好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让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发挥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扶持一批上海本土人工智能企业,起到龙头作用,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推动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提升。
二、加快技术创新,完善相关机制。发挥上海市各高校和人工智能产业企业作用,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在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建设上加大力度,推动人工智能理论和应用的共同发展。通过市内高校、企业和研究院所等机构加快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构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基础建设和科研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建设数据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等,着重发展智能汽车,智能医疗,航天航空,智能教育等热门领域,全面提升全市智能制造水平,形成新老产业相互促进和融合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高端人才作用。人才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当前,对该领域的人才争夺也进入“白热化”阶段。一是要注重人才的引进,通过政策和环境等吸引人才,同时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建立并完善人才创新制度,鼓励支持上海市高校开展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注重高校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建设人工智能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上海市高校的优势。二是支持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对外交流与学习,通过技术交流,掌握前沿信息。三是政府应该专项安排若干资金,实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训计划,对实施突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等重点领域人才培训的机构,制定标准予以资金支持。
四、加快平台建设,促进作用发挥。推动构建大数据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合作建设大数据产业平台,整合各类数据,吸引和培育数据清洗、加工处理、分析挖掘和应用开发企业,提供数据交易服务。加快建设满足深度学习等智能计算需求的超级计算中心、数据开放平台、知识产权平台、软硬件开源平台和测试验证平台等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和人才服务体系,不断降低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成本,推进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
五、加强区域合作,提供应用场景,建设特色产业集群。聚集上海市内外具有优势的人工智能研究、开发和应用企业,建立互利互通机制,提升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能力。引进人工智能方面的投资者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细分领域的应用。推动大数据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推进长阳创谷、浦东张江、金桥园区,WE硅谷人工智能(上海)中心等园区建设,鼓励发展较好的大企业带动产业生态合作伙伴落地上海,并与本地企业合作,加强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挖掘和应用开发能力。结合上海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建立“互联网+人工智能”众创空间、孵化器等,打造一批具备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产生更高的创新效益,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六、加强国际交流,搭建国际化平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全球人工智能大会作用,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吸引国际科技创新资源落户上海,为推动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创业增加动力和提供支撑。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竞争中提升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 作者:钱宽,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蔡三发,上海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跨学科双聘责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