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刊传播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文/杜辉
书刊是承载着知识、价值观、思想的具有精神与物质二元属性的特殊产品。书刊通过对这些属性的融合、传播,让人类文化和历史的精髓得以传承。
在古代生产力科技低下,物质生产并不丰富也就制约了书刊的传播。从青铜器、甲骨、石经时代开始,文字的载体单一、笨重,所以制作成本高昂,但是交通工具并不发达,所以传播成本也十分高昂、不管,使得书籍的传播范围十分有限,是贵族及国家机器掌握的一种特权资源。
进入简帛时代,书籍变得较为轻便,制作工艺简化,制作成本降低,所以得以更进一步的传播,从而在士大夫阶层得以普及。在之后的纸张及印刷术的发明下,才真正让图书的传播得以大众化并且促进了科举等制度的形成及延续。图书的阅读成为底层阶级通向社会上层的通道,而相对的低成本也成为部分底层民众可以接受、消费的物质形式。在近代印刷技术依靠工业化得以大生产之后,纸质图书成为普通大众学习、娱乐、工具等承载多种功能属性的一种廉价载体。阅读成为我们大众生活的一部分。而到现在随着互联网及数字技术的发展,图书又到了一场载体变革的边缘。
书刊制作技术的发展及制作成本的降低,大大的延伸了书刊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阶层,为知识文化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同时知识文化的普及也促进了民众的智力发展、科技发展,从能带动了图书的社会消费需求。最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政治文化制度的变革。技术与载体彼此相互促进,以螺旋式循环上升。
时至今日互联网的发展及数字技术的普及,又为图书进行新的一轮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书籍的载体转变,影响了文本形式、写作形式、词汇形式的多方面改变。目前正是新老媒体的相互并存,相互依托的时代。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数字阅读的发展将会不可逆转的前进。同时纸介图书也并不会一时消亡。会依据内容类别、阅读人群、消费功能等得以保存。数字和纸媒对传统的图书市场进行细分。浅阅读、休闲阅读等形式更多依托于数字出版,而工具书、小众图书、学术、艺术、收藏等形式的图书会更多的依存于传统的纸介载体。
不管载体、形式、表述方法怎么变化,但是图书所具有的精神、物质二元属性不会改变。并且将继续承担着人类知识、思想和文明的传承功能。
作者注:
本文是继续教育中《中国书刊传播史》一课的作业题,写作时间在2014年4月左右。本文是根据日常工作及专业学习的积累,以自己的理解进行了简单、浅显的阐述。供给学习相关专业的学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