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留住,东北才能把人才的根留住
近日,麦可思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近三年来东北区域经济体的本科东北生源在本地就业的比例逐年下降,2014年到2016年,本科生就业比例分别为90.2%、89.8%和89.2%,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92.6%、92.2%和91.8%低2.4、2.4和2.6个百分点。其中,在制造业就业的状况更令人担忧,比例已由2012届的43.0%(全国本科工科类42%)下降到2016届的26.4%(全国本科工科类32.3%),显示出东北的制造业状况是很不乐观的。
曾几何时,东北是人才集聚的高地,全国各地的人才都纷纷流向东北。不仅如此,到东北工作并锻炼过的人才,又通过各种途径反流到全国,为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时间,东北还成为了全国人才的培训基地、培训高地。原因就在于,东北的经济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东北对人才的使用也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
事实也是如此,现代经济下,人才与经济是互联互通的,人才集聚的地方,经济都很发达,而经济越发达,人才集聚也越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成为人才集聚的地区,原因就在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能够让人才在这里找到施展的空间,让人才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相反,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就成了人才的荒地,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继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那么,东北出现的人才流失问题,原因又在哪呢?是不是也与东北经济发展出现问题有关呢?
绝大多数分析认为,东北出现人才流失问题,也主要是东北经济出现严重下滑,就业难度加大,人才难以在东北立足。从表面看,确实如此。如果不是经济出现了严重下滑,东北是不大可能出现人才严重流失问题的。毕竟,东北工业的底子比较厚,东北又是一个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的地区,只要愿意在东北创业,机会还是很多的。然而,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东北出现的人才流失问题,远不是经济下滑那么简单。东北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对待人才的态度,可能才是留不住人才的关键。
我们说,要留住人才,首先要留住人才的心,只有留住了人才的心,才能留住人才的根,才能让人才在这里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就算经济发展水平低一些、物质条件差一点,也能把人留住,也能让他们比较愉快地开展工作。为什么当年东北的条件那么艰苦,仍然有那么多的人才涌向东北呢?不就是东北的发展环境好,人才到了东北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施展才能吗?不然,纵然人留住了,作用也不可能发挥,更别说潜能了。
而从东北这些年来的实际情况看,显然环境已成为人才流失的最主要原因。因为,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并没有形成用人用才的良好氛围,没有把才能作为选拔人、使用人、安排人的主要参考指标,没有做到因人因才使用,而是靠关系、靠不正之风、靠腐败,慢慢地,那些真正有才的人,也就只能远离东北这块热土了。
不仅如此,在东北,很多单位并不对创新创业等感兴趣,而是继续守住老一套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思路,靠经验经营企业,而不想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技术。相反,那些有思路、有想法、有技术的人会受到排挤。在人才引进方面,也是能把大门堵得多紧就把大门堵得多紧,对大学毕业生能不用就不用。如报道中提到的小于,大学毕业后在沈阳大半年时间,来来回回投了上百份简历,却有三分之二都“石沉大海”。但是,到了北京很快就找到了工作。如此境况,还有多少大学生愿意在东北找工作,愿意留在东北呢?如果东北的企业能够对大学生的求职意愿给予回应,哪怕不录用,至少能够让大学生们感觉到政府与企业对人才的态度,也可能对大学生留在东北会产生重要作用。
遗憾的是,在东北,将人才拒之门外,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惯例,它已经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多大关系,而是想不想改变,想不想创新,想不想创业,想不配留住更多的人才。人才需要尊重,尊重才能赢得人才的心,把心暖热了,根也就能留住了。对东北来说,如果只看到问题的存在,而看不到问题的根本,即便再着急,也无计可施。人才不是机器,机器安装到哪里,就属于哪里。人才是跟着感觉走的,是跟着环境变的。没有良好的人才使用环境,人才就不可能留住。这一点,对东北十分重要。东北必须依靠环境吸引人才,依靠环境把人才的心留住,最终让人才在东北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