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言俊语:雷军没有溃败,董明珠肯定赢了
浩言俊语:雷军没有溃败,董明珠肯定赢了
谭浩俊
近两天,有两则新闻很吸引眼球。
一是5月15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广州以“2016企业困局与破局”为题开授董明珠自媒体公开课第一课。在公开课上,董明珠再次谈及与雷军的10亿元赌约。她表示,大家都说董明珠死定了,我活得好得很。放心,最后输的一定是他。真正的困局在心中,只要心里没有困局,所有的困难都不是难。而去年的格力,营业收收暴跌将近400亿元。
二是毫无征兆的,小米在第一季度跌出了全球手机出货量前五。相反,华为则在各种第三方数据里超越了小米。如果去年还有人在为到底谁才是中国第一手机品牌而争吵的话,那今年则没有人再做这种无谓的挣扎。小米为何被华为、OPPO、vivo这些线下渠道强势的品牌轻松赶超,此刻的雷军,心里一定十分着急。
说到雷军与董明珠的赌约,2013年12月央视“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上的那一幕,很多人可能还记忆犹新。不可一世的雷军,以咄咄逼人之势,把董明珠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迫使董明珠不得不强势应对。虽然此后双方都对外表示是在开玩笑,但是,玩笑的背后,却是两大发展思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对垒。
虽然从眼下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格力还是小米,情况都不算好。前者销售严重下滑,后者市场地位明显下降。但是,从企业面临的风险和所能承受的压力来看,格力无疑要比小米小得多,董明珠也无疑要比雷军心里舒坦得多。因为,格力的业绩下滑,主要源于价格调整。相反,市场占有率和利润都有不同程度增长。相反,小米却是市场占有率下降,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减退。这才是最可怕的。
事实上,从雷军和董明珠设立赌约的那天起,输赢就已经基本确定下来了。别看雷军咄咄逼人,大有一个晚上就超越格力的气势。实质上,没有核心技术的小米,是不可能有核心竞争力的。小米所以不可一世,主要源于两大方面的原因:一是智能手机腾空出世,迅速受到消费者追捧,从而给了小米极大的机遇;二是互联网营销刚刚兴起,新奇也好,好奇也罢,消费理念转变也行,提供给了小米快速膨胀的机会。
但是,营销方式的改变、市场的机遇、消费者的某种消费偏好,并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家企业要想立足于市场,并能够做大做强做优做长,关键还是要看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竞争力。当今世界,能够保持长久兴旺的企业,都是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且必须不断更新技术、提高技术水准。否则,就会被淘汰。很显然,格力是有这方面的基础和条件的,也是符合市场生存法则的。小米被华为全面超越,说到底,也是核心技术起到了核心作用。
想想也是,无论是格力还是华为,这些年来投入了多少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创新,特别是华为,更是一个企业的专利超过了北大和清华两大中国最优秀大学之和。如果没有这样的技术做支撑,华为也不可能在国际市场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再来看小米,其所依赖和作为卖点的高通芯片,却一直成为其走向新的平台的最大“瓶颈”。如果在这个领域小米能象华为一样有自己的创新成果,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别人没有的专利。那么,就不可能出现目前这样的现象。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就认为雷军输定了,甚至要溃败了,还为时尚早。毕竟,小米还是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的。但是,不要忘了,市场是无情的。当一家企业没有“新意”给消费者时,风险就已经快到眼前了。前几年的小米能够越做越好,就在于不断有“新意”出现,给消费者以新鲜感。实质上,就小米产品本身来说,是没有多少竞争力的。自然,失去“新意”,也就会彻底失去消费者。
格力则不一样,格力一直是以品质取胜,以信誉取胜,市场的变化会给格力的业绩带来影响,却不会影响消费者对格力的信任。更重要的,董明珠虽然是销售出身,却对核心技术十分在意,格力的创新能力,在业内也是首屈一指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格力面临的市场风险自然要比小米小得多。
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小米不要因此而沉沦下去。作为国产手机领域的佼佼者,即便赶不了华为,也要不出现断崖式下跌现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小米到底会以怎样的面目出现,继续在营销方式和互联网营销上做文章,还是转向技术研发与攻关,可能是小米能否继续辉煌下去的关键。因为,依靠营销手段而红极一时的企业,大多死了,如脑黄金、三株口服液、秦池酒、步步高等。相反,依靠技术创新与攻关细水长流的企业,则越做越好。如海尔、格力、华为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实体企业需要有良好的营销机制,但不是关键,关键还在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如何在政策、资金等环境营造方面更加有利于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中国经济转型必须做出的选择,更是中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影响、走向新的平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