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专为中青年中医职业发展打造的宝典终于面世了

1.职业选择

选择了职业就选择了承诺。当你选择了中医作为终生志向时,不仅是选择了谋生方式,更主要的是选择了对患者、对社会、对自己的承诺。被患者信任,虽然感觉很好,但更是一份沉重的责任,因为信任的积累很困难,需要长期的努力。而信任的失去很容易,有时就在一瞬间。因此珍惜这份信任,就是珍惜自我的发展。发展这份信任,就是拓宽服务群体。而医生被信任的基础是真诚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技术。

2.真正的中医

真正的名老中医不仅仅是医学界的智者与仁者,更应是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倾听者和敏锐的交谈者,更应具备仪表魅力、品质魅力、行为魅力,更要掌握诊疗技能、沟通技能、写作技能,以上素质的整合,就具备了医生成功的潜能,而那些喜欢名誉、摆架子、讲排场,内在没有纯正的中医灵魂,太注重外表者很难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好中医。

3.从医规划

从医要有适合自己的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需根据所在医院的等级、规模、科室、自己的专业方向确定。

工作在有专科病床的三级医院,应在专、精方向发展。工作在只设中医门诊的医院或社区,应在全科中医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在全科都看得同时,再偏重某一方向。选好了利于发展,选不好制约自己发展。

多年资临床医生,必须精深研究或专攻某一方向。在专攻某一方向时,可“窄化专业”,但绝不能“窄化视野”,因为从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向其他领域望去,在视野重合处,在专业与专业交接处,往往会碰撞或嫁接出意想不到的创新思路。这就是我们讲的“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之意。

我的体会是,经过思考,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给自己定位,找准自己的职业目标,在临床中靠疗效,在学术界靠论文论著中的理论创新,在百姓中靠口碑和科普讲座的影响力以突显自己的亮点。

4.四诊

传统的四诊步骤是望、闻、问、切,我的四诊步骤是问、望、闻、切,之所以切脉放在最后,就是通过问望闻以获得该病的初步印象后再脉诊。而临床上有一些中医是先脉诊,一摸便知病情,更有甚者,一摸就诊出西医病名,如肝炎、冠心病、肿瘤等。对此,我不相信,疑其哗众取宠。而真中医,绝不可能以脉定证和定病。

国医大师李士懋虽然是重视脉诊的代表,但也是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当然,我也有先按脉诊病的案例,也有单从脉诊上诊出了疾病原貌的案例,也有不问病情只靠脉诊让患者为之惊喜的案例,但那些都是个案,多是患者要求下的无奈之举,临床上更多的是通过问、望、闻、切后的综合分析。

5.选方用药

选方的基础一是熟记方剂,越多越好,最好每一证型能熟记二至三个方剂,在一个病种中,掌握轻症一个处方、典型症一个处方、重症一个处方。

二是熟悉方药性能,包括现代药理作用等,如果做不到,选方就带有盲目性,疗效就带有不确定性。

在我看来,选方就要选对病症,选对病,选对症状,选对时机,二者的统一,是选方的准则。背诵方药组成是选择方剂的基础,掌握功用与药理作用是用好方剂的前提,熟悉中医证与西医病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宗旨,理解方证分析是提升理性思维的台阶,掌握临床运用是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临床上只有把方剂记得多,理解得深,分析得透彻,才能把知识变成疗效。一个方剂的功用大部分是局限在某一个方面或某一证型,不同的加减,其功用与主治又有不同的针对性。临床上治疗任何一个病证都不能局限于一个方剂,但必须懂得其中的某一个方剂,是治疗某一证型的最佳选择,这一方,也许是经方,也许是验方,也许是自创方。

我的特点是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疾病的病变规律和特点,不断创立新的中医治法,不断地学习经方、印证验方、创立自己的新方,而临床上最常用的坐底方就是自认为的有效方。

6.科研精神

科研精神应是渗透到一名医生骨子里的文化基因,离开了科研,不仅继承不好,而且也创新不了。一个医生如果从事临床工作10年、20年后,还没有在核心期刊发表几篇属于自己的知识总结与技术创新的论文,那么你在同行眼中就不是一位知识型的医生。而你在从医的路上也就没有新的进步,没有新的提高,没有新的作为……时间一长,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对于学术带头人来讲,更应该把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以著作的形式出版,随着时间的流逝,医家的创新技术和学术思想就不会渐渐失传,而留给后人的则是永久的财富。

王振义院士说,年轻人要认清自己从事科研的动力和最终的人生价值是什么,要得到人生有价值的结果,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功的。只要在一个方向上不断努力,总会得到应有的结果和期望的成就。而重大科技成就多数情况下都是科学家到一定年龄、具备一定经验后才会取得,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造假。

7.写作能力

医生的写作能力反映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一名医生如果只是看病、而不认真读书、思考、动笔写作,自己的专业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人生对社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事专业技术的能力,即专业影响力;二是语言文字的文化影响力。

实际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也是一名医生迈向成功的重要载体。掌握这一本领,医生的技术水平才能得到较大限度的传播,才能对社会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

一般来说,中医可以分三类:一是技术好、经验多,但不擅于讲课,或缺乏文字表达的功夫,多见临床医生;二是理论广博、长于讲授和写文章,但诊治功夫不怎么精彩,多见个别大学教师;第三种则是两方面俱佳的专家。在很多医学大家看来,一名医生如果只是看病,而不认真读书、思考、动笔写作,不会讲课,就等于在临床、教学、科研三项任务中只能完成其中的一项,就算不上一名真正的专家。

年轻的中医学生,在临床技术熟练、科研实力雄厚的基础上,若再修炼出良好的文字功底与写作能力,就等于获得了在学术圈交流的话语权。

写作能力的形成也是渐进的。凡是能够写出合格病历的医生都具备了一定的文字功底,先养成做临床笔记的习惯然后定期总结,写作水平就会自然提高。

临床上的观察、记录、分析、归类、总结、体会以及灵感、顿悟等皆为经验,整理成文,发表于报纸、杂志,得到同行的认可与引用,说明你在这一方面是先行者。当你的创新观点影响了同行,渗透众医的心田后,你就能成为同行或社会认可的本专业某方向的创造者与知识的传播者。

凡是能够写出有分量的评论类、专著类文章,也得到同行或社会的认可与关注,这些文章就是发展中医、重视中医、助推中医发展的舆论动力,而你很可能就是中医药界有素养、有较高境界的引领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