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中秋的独家记忆,都藏在这里!
“这个是莲花塔,名字我起做莲花仙桃,敬仙佛最好,中秋拜月娘也是最好的!”
汕头赖厝村的一对老人,每逢中秋总会在祠堂的小房间里默默地做着“花篮”和“贡”。单纯的心思,质朴的工具,做出美轮美奂的纸质品。
八十多岁的赖俊茂神采奕奕,背微驼,头戴一顶牛仔草帽,穿着简单的白衣服。“年轻时唱潮剧,现在也有30多年了。”赖婵端是他的妻子,淡红的花衣裳配着眼镜,精神矍铄。
中秋前,空闲时他们就做“花篮”和“贡”卖给街坊。
人们在巷子里拜月娘
中秋夜,潮汕人素来有拜月娘的习俗。“拜月娘”即“拜月”,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俗称月娘。
吃完饭后,人们拿着纸钱到家门前或阳台拜太阴娘。柿子、柚子、菠萝、芋头等果蔬,月饼、月糕放在桌子上,两旁摆花篮或贡,中间放装着米的筒,米上铺红纸,插上三根大香,点上两支蜡烛。就可以开始掷杯筊,求愿。
掷完后,就把花篮、贡等纸制品放入铁桶燃烧,花篮要放正,化了美美的,仙佛收走也高高兴兴。
各种样式的仙桃花篮
“花篮”和“贡”是中秋的特色纸制品。
“花篮”奶奶负责做最底的莲花基座,用纸宝折成一圈,在上面用粘糊插进三层莲花瓣,静置后做花篮的扶手。然后拿给爷爷粘上花、鸟和仙桃或者绕上紫、绿两色的彩带。
“花篮就得有花,花香鸟语,弄几只鸟在上面,东西做着有讲究,也有意义。”
奶奶认真地在做花篮的底座
“贡”像桶一样。
准备一个纸板,弄成圆圆的一圈,一条一条的纸卷竖立整齐地靠着,成一个圆筒状。注意底部太湿易裂开。外面装饰有象征富贵的牡丹花、清雅的梅兰竹菊、神仙凡人的图案和寓意双喜临门的红双喜,有的会贴“福”。
爷爷给我们介绍“贡”
多年做贡的爷爷有自己独特的心得,“贡上一条叫做栏杆的东西,就像我们房子的栏杆,人在栏杆外面就要摔倒。有的人做的不三不四,人在栏杆外,不如意。”做贡虽简单,但要紧致、漂亮、吹不散,不容易。
奶奶从30多岁开始做花篮,爷爷50年前去安阜老师傅学做贡,拜的是正规的师傅。他们的东西讲究,卖到汕头,大家都说好看,没有人敢嫌弃。
两位老人笑着谈话
爷爷奶奶老了,精力大不如前,做一会,歇一会,也没做多少个。孩子也担心老人身体。“到现在,孩子们不太让我们做,说老人做着腰弯弯的。我老公说没事呀,老人也没有事情做。一年就卖这个中秋节。”
手艺牵着习俗,习俗拉着手,一代一代,不自觉地传下来。随着时代变迁,一些手艺面临失传的困境,问奶奶可不可惜。她乐观地笑道: “自己一生都要过完了,要可惜这个干什么。”
来源:汕头草根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