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一下商品归类的教学现状
这段时间一直忙着构思本年度的归类培训,而开发课件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便是匹配受众的需求。不过,当自己发现传统的课程设计——不论自己注入多少新鲜的案例——对多数非零基础受众的效果总是非常一般时,方才意识到当务之急并非直接传授正统的技能,而是要先纠正各种不良的习性。
归类界当下盛行的“恶习”颇多,而其中不少都能看到归类教学“快餐化”的影子:
简单依据列名,无视同级比较——比方说,看到90029090.30列有“掩模版”,便将未装框架的基板也往里归。
百分百根据归类总规则一及六——此类往往一面主张规则一六可应对一切而拒绝使用之外的规则,一面依据规则一六做完认定却说不清具体适用的类、章注释或品目条文。
依赖模糊查询,放弃规则适用——这种连装模作样根据规则一六都已舍弃,直接把品名关键字近似的先例作为认定依据,讲好听点是归类“AI”化,难听点就是已经放弃当个人了。
以上种种,无非是“快餐式”教学为追求上手的效率,跳过必要的基础性培训,灌输各种“标准化”操作所产生的副作用,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低成本”“标准化”且“可控”,却是非常贴合现代商业化运营的宗旨的。
相较而言,传统追求业务能力的教学过程不仅需要经年累月的长时间沉淀,且常因先天资质差异导致产出参差不齐,最重要的是真正优秀的人才往往还是不可控的,而这些其实都是大机构的决策层或管理层通常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尽管“进出口货物的商品归类应当遵循客观、准确、统一的原则。”但保持客观、准确及对两者的评价是需要一定业务能力支撑且高成本的,而标准化且可控的归类人才队伍虽然无法确保客观、准确,在统一和服从方面却有着天然的优势,对归类一致性的评价更是仅需简单的数据分析就可以完成。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长期以来在归类界各种以统一替代准确的论调不绝于耳,即所谓“错在一起”,乃至个别正规的归类培训课程都能听到类似的主张。这意味着少数较合理的意见往往需要让步于多数不自洽的观点——颇有些“劣币驱逐良币”的意思。
这样说来,好像自己除了偶尔以“良币”自居,似乎也已经没有什么继续开发培训课件的必要了,毕竟从始至终自己就特别“凡尔赛”地在坚持一条高成本、个性化且不可控的教学路径。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若涉嫌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