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银行仍然是中资银行的老师?(深度原创)
中资银行大举走出去,在欧洲经历欧债危机的时期内,欧洲银行深陷欧债危机,逐步从南欧、东欧撤离,中资银行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工、农、中、建四大行,在欧洲大肆开设分行,经营势头很猛。
例如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今年在欧洲多个国家开立分行,当年工商银行在西班牙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开设分行,当年就实现了盈利,创造了银行业的奇迹。
欧洲各个主要金融中心,都把招徕中资银行,作为本国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欧洲一些小国的政要,也都把拜访中国四大行,做为国事访问的重要一站。
但是,在成绩背后,中资银行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文化,也存在着较大的不足。
笔者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转变观念,融入当地社会,但是这谈何容易。
同时,中资银行业应该保留敬畏之心,虚心学习欧洲银行的先进经验。
欧洲银行业,有什么先进经验么?
1
运用资本概念,而不是地域概念来开分行
国内分行不存在开不开的问题,如果开也是很简单,按照地域来,每个省来一个,省会城市或者重要城市来一个,按照地域来即可。
但是在国外开分行,表面上也是在一个个国家设立,其实这里面门道很多。
思路不能按照地域来简单划分,而是要按照资本的力量,资本的习惯,资本的历史,去筹划:
就欧洲而言:
伦敦和卢森堡是银行界的兵家必争之地。
发展东欧业务,波兰和匈牙利都不是最好选择(zh和gh的选择),反而奥地利,或者意大利,是最好的东欧地区总部。(类似于外资银行发展东北地区业务,需要在大连设立总部)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欧洲经济不起眼,但是在银行的全球版图上,意义重大。如果发展南美洲业务,先在两牙开行。
东欧的巴尔干半岛是历史上的火药桶,政治历史复杂。举了一个鲜明的例子,南斯拉夫政治经济复杂,比如克罗地亚市场,最好由德国的机构,派人来发展业务。
2
商业习惯差异
国内做业务一定请客吃饭,这里做业务一个电话、一个邮件竟然也可以搞定。
国内利差是2%-5%,这里利差是0.5%-0.01%,对于大客户的放款,几乎是不赚钱的。在这样低利差的环境如何生存,是中资银行需要认真学习的。
国内银行的营销关键语为:存款贷款结算。
欧洲银行的关键语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欧洲本土银行,长期在低利率差的环境下经营,仍能保持盈利,个人感觉的原因:(干货在这里)
1)、传统业务发展集约化(传统业务按照国内的标准)
广泛采用经纪人制度,贷款业务和存款业务都跟经纪人合作,银行直接付给经纪人酬金。(国内应该是不允许的)
贷款业务尽量用银团,银团为标准化的产品,大多数银团在创建阶段,只会给各个参加行1周时间,最多两周,可想而知,银团审批的高效。哪怕是几百万欧元的贷款,也有采用银团的。风险共享,而不是收益独占,才是银团业务的基石。
存款业务通过CD,商业票据发行,来集约化解决一部分。
结算和国际结算,通过后台集约化和网络银行解决一部分。(网银业务我们不落后,有时候还领先)
在避税中心,设立全球业务簿记中心。
2)、新兴业务成为盈利主力(新兴业务按照国内标准)。
欧洲银行基本为全牌照银行,投资银行和资金业务也是盈利主力。
发债券,发股票,资产重组,兼并收购;
资金业务;
全球现金管理,全球汇率管理,一句广告语给我印象深刻:太阳在哪里刚刚升起,我们的资金就可以自动汇集到哪里,资金跟着太阳走。
银行系有集团旗下专门办理各种业务的平台:基金、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其他专业性较强值得专门分离出来办的业务。
3)、精简后台,简化商业谈判繁文冗节。
信息交流的高效简洁。大型企业的capital day,或者大型银团的说明会,都是把所有机构一股脑的请过来,一次讲完。
只有特别的大项目才商务宴请。
高度信任的商业环境。几个邮件往来就可以搞定生意,人都没有见到。邮件给出的商业条件,具有法律效力。
例子:德国银行给予奔驰宝马巴斯夫的贷款价格为libor+5-20bp(libor可以简单理解成资金成本,加的bp可以理解成银行的盈利空间,1个bp为万分之一),通过其他业务,银行还是盈利的。(2015年数据)
3
文化差异
我经常说,一个问题,就可以体现出中外文化的鲜明差异:
吃热狗,还是热狗肉?
两个问题:
周末上午睡懒觉,还是去教堂?
这两个问题,体现了中外民族文化的差异。
再问两个问题:
刚刚过是火热的八月,老外现在已经休假一个月了,你还在苦逼的工作么?
工作邮件,你们是群发的?还是单线向领导汇报?
这两个问题体现了管理的差异。
发现工作邮件的发放方式,往往集中体现了中外管理的差异。
聪明的你,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4
理念差异
这个有点虚,但是理念差异在于方方面面,例如业务流程,业务出发点,服务标准等,放上几个图,可能会有比较直观的感受。
这是荷兰的信用合作银行的分支机构,位于荷兰南部一个小城市。
外观:
内部构造:
顾客等候区:
银行前台:
业务洽谈区:
银行办公区:
目前欧债危机,当地银行整体经营能力削弱,地域经营上退缩,给了中资银行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
但是欧债危机总会结束,中资银行如果不苦练内功,后续的竞争压力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