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汉军带来了“先进的秦国军制”?

汉帝国的建立之楚汉争霸(四)

司马迁为史记做的《太史公自序》里曾经高度概括性的做过以下论述:
於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
这里指出了汉初的四大制度体系:刑民法律体系、军事制度体系、行政规章体系和礼仪制度体系。
同时也指出了这四大体系的主要创始人,分别是萧何、韩信、张苍以及叔孙通。
这其中韩信申军法引起了后世很多学者的注意。
人们的一般印象中,韩信是个羽扇纶巾的谋略型战将,讲究的是带兵打仗出奇制胜。
但史记的自序里却表明汉帝国的军事制度体系是由韩信建立的,这和人们从史记正文中得到的对韩信的印象有区别。
于是以李开元先生为代表的现代学者逐渐提出这样一个概念,韩信申军法是韩信用先进的秦国军制代替了落后的楚国军制。
按照这种说法,韩信久在军中拥有最先进的秦国军制技术,所以才会被萧何看重,才会让刘邦折服。
刘邦之所以任命韩信为大将,就是让他用先进的秦军制取代落后的楚军制。
而韩信也不负众望,把先进的秦军制移植到了汉军中,从而让汉军脱胎换骨,具备了和项羽楚军一争高下的实力。
这种说法想象力很丰富,可惜其逻辑链条似乎经不起推敲。
这种看法做了个假设,就是韩信具备先进的秦帝国军事制度的知识,而且这个知识类似《九阴真经》这样的秘法,除了韩信会别人谁也不会。
可韩信到哪去学的这《九阴真经》呢?
史书记载的很清楚,韩信年轻时有上顿没下顿,穷困潦倒,他第一次当兵是投靠的项梁。
之后韩信成了项羽军中的郎中,可以理解为项羽警卫团的干部。
也就是说,韩信最主要的“先进军事制度”都是跟随项羽耳濡目染学来的。
可所有学者都公认,项羽的楚国从头至尾都是实行的楚国军爵制啊!
韩信那先进的别人都不会的秦国军爵制度是从哪学来的?
难道韩信也碰到个白胡子老头,扔只鞋子让他捡然后再给他本兵法秘笈?史书也没记载啊。
韩信非常年轻,没有在秦军呆过的履历,为什么只有他熟悉秦军制呢?
汉军中绝不是没有在秦军中呆过,熟悉秦帝国军制军法的人。
比如作为亭长的刘邦对于秦帝国军制肯定很熟悉,至少比韩信熟的多。
刘邦的亭长本来就是个武官,属于后备军队的一员。
亭长的重要职责就是捕盗,捕盗和杀敌类似都是有爵位奖励的,刘邦对军爵奖励制度不可能不熟。
刘邦还多次带人前往关中服役,路上和服役期间都是军事化管理,刘邦对整体的军事管理于法律体系也不会毫无了解。
更何况,刘邦军中在秦帝国当过中高级军官的不少。
像吕马童、杨喜、李必、骆甲、杨武等,这些人都是秦人,好些都有秦军基层军官经历,他们怎么看也比韩信熟悉军法。
而且刘邦军中至少有南阳郡守吕齮、泗水郡监平等两位投降的秦帝国地方高级军官,他们对秦军法军制的了解绝对是第一流的。
所以如果是为了用“先进的秦国军制”代替楚国军制,有的是大把人选,真的不用找年轻位卑的韩信。
当然最直接的证据还是来自出土文献,明确证实楚汉战争时期汉军仍然以楚国军爵制度为主。
本世纪初对《张家山汉简》的整理纷纷发表,其中有部《奏谳书》,介绍的是秦朝和汉初的一系列经典案例用来指导地方司法部门断案。
《奏谳书》中有一个涉及到县一级官员之间的抢劫谋杀案,涉案的四个犯人都是高爵者。
案例记载这几个人在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左右封爵,而且明确指出都是封的楚爵,汉帝国成立后才转换为秦爵。
事实上,刘邦击败项羽后的汉五年(公元前202年)曾经颁布过一份影响深远的行政诏书,在《汉书》中有原文记载。
“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
…异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礼。今吾于爵非轻也,吏独安取此!
诏书中专门提到七大夫并且还做了解释,七大夫级别等同于昔日秦爵中的公大夫。
汉军中夏侯婴被项梁赐爵过七大夫,灌婴在刘邦以楚西路军名义西征砀郡的时候也被赐爵为七大夫,也就是说七大夫显然是楚爵。
刘邦在面向全国的行政诏书中专门针对“七大夫”爵位的拥有者颁布政策,很充分的说明直到汉帝国建立,汉军仍然普遍实行的楚国军功爵制。
所谓的韩信带来了“先进的秦国军功爵制”,神奇的提高了汉军的战斗力的说法子虚乌有,源于想象。
其实所谓的韩信带来了先进的秦帝国军制从而如何如何和某人得到个仙人赐下一本奇书就突然飞黄腾达一样,都是演义小说的套路。
现代的武侠小说更是把这类套路发挥到了极致。
比如某个人本来武功也就那样,但是突然得到一本《九阴真经》,一下子就成了武林高手,非绝顶高手不能匹敌。
一个本来不会打仗的人,突然得到一部《武穆遗书》,然后瞎琢磨那么一晚上,一下就学会了计策,扭转了眼下的绝境。
问题是,这也就是小说里的浪漫想象而已,和现实世界完全是两回事。
拳王泰森怎么打架的秘籍到处都有,而且都有详细的教学视频,远不是九阴真经几张图画,几页文字可比。
问题是这么多人学了拳王泰森的“秘籍”,别说成为拳王了,就是打架能打过身边块头大点的普通人也不容易。
至于什么兵书就更不用说了,《武穆遗书》再牛,能有《孙子兵法》牛吗?
《孙子兵法》网上一搜到处都是,花几毛钱电费就学会了。即便是在古代,这《孙子兵法》也是大路货啊,普通人要想买到它也实在不难。
问题是把孙子兵法倒背如流了,谁就敢说自己会打仗了呢?
所谓的“秦国先进军功爵制”和什么《九阴真经》、《武穆遗书》都是一回事。
秦国的军事制度绝不是什么神奇秘方,除了几个神秘人士就谁也不会了。
事实上,所谓的军功爵制是打破世卿世禄需求下必然会推行的,并不需要多么神奇的智商。
魏国、楚国都先于秦国完成了军功爵制的改革,其余各国也都有着大同小异的军功爵制体系。
秦国能最终成功得益于众多复杂因素,在秦帝国灭亡连载已经详细为大家介绍过。
(详见《传销大升级》、《吕不韦》、《地缘》等节)
事实也雄辩的证明,当秦国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不再,使用楚军功爵制的新楚国草头班子照样可以灭亡秦帝国,使用楚军爵制的汉帝国照样可以一统天下。
大家可能会好奇,既然“韩信申军法”不是什么秦军功爵制取代楚军功爵制,那他到底申的什么军法呢?
我们结合上节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链接:《萧何月下追韩信真相》)。
怎么处理慕从者和汉军编制内士兵的关系,是蛰居汉中的汉军面临的首要难题。
汉军士兵跟随刘邦作战这么久,都有了自己的爵位,慕从者们之所以慕从,就是来变现自己在其他诸侯那的爵位。
可是怎么兑现这些爵位那可是有大麻烦的。
你说你在项羽、张耳那里有了X级的爵位,问题是谁知道你有没有呢?
那个年代可没有全国联网,你去哪查呀,总不能发封函给项羽和张耳请他俩去查档案吧?
可刘邦也不能一概不认,不然慕从者们一窝蜂全散了,就凭你手里这被整得人心浮动的三万人,啥也干不了。
因此刘邦把作为“慕从者”的韩信树为典型封坛拜将,既是为了激励慕从者们的士气,也是迫切需要韩信来解决不同系统的爵位融合问题。
要知道韩信身为前项羽警卫团的干部,成天和项羽麾下众多高官在一块,经常和张耳章邯等大佬团队成员见面。
项羽团队和其他团队授予爵位非常慎重,所以别的不说,你要是跑来汉王这冒充高爵招摇撞骗,韩信马上就能识破你。
最后的解决方案多半是把爵位分成高中低大体三个档次,分别对待。
自称是高爵者的必须由韩信亲自鉴别,再由鉴别为真的高爵者去鉴别中级别的爵位者,能基本保证比较高的准确率。
至于低级爵位者要想鉴别准确率很难太高,多半会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大体上通过放低调级门槛的方式,对原汉军系统部队来次事实上的普调,拉平彼此爵级差别,让慕从者自报的爵级高点低点都无所谓了。
上面说的处理方式绝不是纯粹的想象,是有一定证据支撑的。
汉五年刘邦团队彻底击败项羽建立汉帝国后,曾经发过一封诏书,里面有这样的内容:
军吏卒会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
根据上面引用的诏书内容,0-4级的所有军中士兵,全部升到第5级。
0-4级可差了很远,按照过去的秦法,这中间差了4颗敌人的人头,刘邦居然直接把0-4级一刀切升到5级!
这充分说明汉军中的低爵者无爵者早就被调节和普涨过,基本人人都有3、4级爵位了。
现在大家应该就比较好理解前面提到的解决方案了。
事后来看,韩信领衔的这次军制改革做得不错,慕从者的利益得到了很大保障,慕从者的热情也得到了很大激励。
慕从者中走出了不少优秀干部,比如韩信、韩王信都得以封王。
又比如功侯中比较明确为慕从者身份的几个:故城侯尹恢、阳河侯其石、清侯室中同、强侯章简。
还有一些疑似慕从者的功侯,这里就不做复杂考证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