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文学-专栏】第四炉香:李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作者:李平中
第四炉香 浮生若梦 为欢几何
李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特邀执笔 李平中 审核 课题组全体成员
解读精要:李白的一生,其精神要义,始终都在于立志报国、对仕途的不懈追求。可谓是屡败屡战、毫不气馁;直到皓首白发,依然矢志不移。
如果我要说,李白是个“官迷”,估计好多人会不以为然乃至勃然大怒:你没见人家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谁敢说李白是个“官迷”?
不过,我自有我的道理。我们换句委婉的话说:李白的一生,其精神要义,始终都在于立志报国、对仕途的不懈追求。可谓是屡败屡战、毫不气馁;直到皓首白发,依然矢志不移。——这样好听多了吧?
李白的出生岁月,很好记,生于701年,卒于762年,活了62岁。也就是说,以西元700年为界,七百加多少年发生的事,李白那时就多少岁。比如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那李白就已经42岁,落拓不售的日子终于熬到了头,终于正式进入了官场。再比如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那李白也已经55岁,已经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但还是不得不带着第二任经过明媒正娶的妻子——宗楚客的孙女宗氏南逃,从河南开封跑到江西庐山躲藏起来。——你看,我们这样一利用数字研究方式,很多内容就好记多了吧?
李白的出生地,一般认为是出生在中亚巴尔喀什湖以南的碎叶,今属吉尔吉斯坦。当地有李白的巨幅雕像,也是人家卖力宣传的一个文化景点。其他人也很难跟外国人争这个东西。李白曾经说过,其祖先,是在南北朝十六国时期,号称汉将军李广的第十六代孙、西凉政权建立者凉武昭王李暠,李白自称是李暠的第九世孙。而李暠后代的另一支,六世孙就是唐高祖李渊。这样说起来,李白还该叫李渊叫老太爷呢!
我们那伟大的唐朝,虽然士族阶层已经不再像南北朝那样可以完全把持朝政了,庶族通过科举考试,已经有了一定的政治生存空间,但社会上的家族观念依然很严重。这不仅仅是面子问题,更在于,士族依然在某种程度上享受着不纳粮、不服兵役且可和名门望族通婚的特权。因此,唐代尚存许多高等门第。比如当时社会上流传甚广的五大高门:陇西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及河南郑氏。——古代小说中一说哪个花街柳巷来个太原王生,不用问,只要你懂古代这些文化常识,立即就明白,这太原王生一定是个有钱人。本来清河崔氏才是当时中国第一大高等家族。但是我祖李世民手握着皇柄,硬是把陇西李氏列为第一高门。
由此可见,李白的祖籍其实那也不是碎叶,而是在陇西。可惜隋朝末年,李白的父亲李客,年轻时酒后杀人,不得已跑到了碎叶,并且娶了一个胡人的女儿生下李白。因此很多人说,其实李白的母亲是突厥族。但是还有很多专家认为根据古书中所描述的李白的长相,李白的母亲应该是鲜卑人或者说是白俄罗斯人,所以李白这样一个混血儿才如此的相貌非凡,被贺知章惊为天人,激动地说:公非人世之人也,乃太白精乎?
也就是说,李白作为一个天才,也可能是个妖怪,因为我们平凡人达不到他那样的相貌与智商。
李白五岁的时候,全家又迁回陇西。可是不久仇家扬言要报仇雪恨,不得已又举家迁到四川绵州昌隆青莲乡。也有专家说李白是八岁才迁到四川去的。北方碎叶的天气太冷,南方四川倒是个好地方。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实也不是想念碎叶,而是在想念遥远的北方陇西。
因为山高水长,四川和中原相离甚远,天高皇帝远,自然也是江湖豪侠经常出没之地。李白就曾经在后来的诗中不止一次的反映巴山蜀水的任侠杀人事件。比如《侠客行》里面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比如《白马行》里面的“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等等,都有无法隐藏的野性存在。
四川又是道教胜地青城山、紫云山的所在之地,道教氛围甚为浓厚。李白在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常徜徉期间,其受道教的影响自然也是不言而喻。他自己就曾经在《感兴》诗中承认: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山林生活是如此的自由和散漫,侠客与道士的生活方式也是如此的另类而神秘,那种诱惑,也让幼小的李白是如此的无法抗拒。可是父亲一而再三的告诫他:不要忘了,你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子孙,你是贵族,你和他们不一样,你不能总是像他们那样游山玩水、浪荡一生!
十八岁的时候,父亲把他送到大匡山,跟随隐居在那里写《长短经》的赵蕤学习纵横之术。所谓名师出高徒,赵蕤之于李白,也终于培养出了一个可以“遍干诸侯”、“立抵卿相”的张仪、苏秦式的人物。
西元725年的时候,李白已经二十五岁了,终于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走出这巴山蜀水凄凉地,临洞庭,登庐山,历金陵、扬州、襄阳、汝海等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记住,他离开四川的时候,是背着一把剑走的。我们今天,往往只强调李白文采斐然的一面,却忘了,李白其实还是一位武士。其经受儒、道、侠思想的影响,从后来李白的一生来看,那都不是泛泛而谈。
未来的理想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显然,在那个“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年代,在那个文弱书生都要扬言去边疆打仗的唐朝,大丈夫,自当扛起一条大枪,为国家攻城略地、开疆拓土,寻求封侯拜相、雄霸一方。说白了,就是要做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奔向目标的不同方式。
做官的日子是多么的美好啊!想想先祖李暠,那种日子,仿佛对我李白是那样的近在眼前,又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于是,我们突然看到,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在湖北安陆寿山,二十七岁的李白为了尽快的混入官场,不惜承受当时还非常让人鄙视的“赘婿”身份,经文学圈子里的朋友孟浩然的介绍,和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萱(字紫嫣)结婚了。是不是还想上演当年司马相如和王佶导演的针对卓文君骗财骗色的连环计?不过,尽管过的是一种寄人篱下的生活,老宰相的门生故吏们也一直没能够对自己有所举荐,可是许紫嫣毕竟是大家闺秀,还是很尊重李白,很喜欢李白的。人家那大家名媛,见识过达官显贵,根本不在乎你李白做不做官,只在乎夫妻能够举案齐眉、琴瑟和鸣。所以李白这第一次婚姻,还是很和谐很幸福的,许紫嫣为他生下一对儿女。儿子叫伯禽,小名叫明月奴,后来在李白去世三十年后去世,大约活了64岁。女儿叫李平阳,出嫁后不幸病死。李白后来曾题《寄东鲁二稚子》,对两个孩子非常怀念:此树我所种,别来已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依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并肩。双行桃树下,抚背谁复怜?
又有诗云:二子鲁门东,别来已经年。因君此中去,不觉泪如泉!
看到了吗,我们的大诗人李白,并非总是那么的豪爽,什么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他也有伤心欲碎的时候,曾经那也是如此的柔肠百结。
在定居安陆的十多年里,李白也曾经积极的为自己寻找出路,他以安陆为中心,频繁的游历江夏、襄阳、洛阳、太原和隋州,以文会友、传播诗名,以期引起当政者的关注与赞许。其间,也曾经向安州的裴长史、荆州的韩朝宗等达官显贵上书,其渴望被了解被举荐的心情也是如此的迫切,甚至让我们很有那种急于求成的感觉。比如《与韩荆州书》,文章一上来就是肉麻的吹捧吏部侍郎韩朝宗“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接着又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万丈雄心,有“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度和“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则倚马可待”的自负。——就是说,如果天天用好酒好菜招待着我,让我任意的瞎胡侃,那每天弄出来一万个字,写成一万个字的文章,那还是不成问题的。——可是世上哪有这等好事啊!我也想过这样的日子呢!——最后,李白又不失时机的表达了一种妾式忧伤:“今天下皆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我李)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就是说,现在天下谁的文章好,谁是有才的人,那都是德高望重的您说了算。任何文章,一经您手,您一评价,那立即就变成了好文章。那写文章的人也立即变成了才子。可是您为什么不能夸我两句呢?您何必吝惜门前那一小片土地,而不让我李白扬眉吐气、平步青云呢?
面对这样的“干谒”信件,那老头韩朝宗能说什么呢?他也只好说,李白小伙子啊,你这封信倒是——确实写的很好!
可惜啊,因为李白走的不是科举考试的道路,再加上年轻,名声还没有达到足以惊动皇上的时候,所以对于李白想做官这件事,大家也心知肚明,可是也无能为力、爱莫能助,只好卖力的替他宣传文章和才名。
李白活了一辈子,为了追求人格上的尊严,为了和皇上不至于成为主子和奴才的关系,为了能够像苏秦、张仪一样直干王侯立抵卿相、和统治者成为平等的朋友关系,为了能够和皇上“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他似乎也从来没有去想过走科举考试的道路。因为不屑,所以不为。可是他忘了,现在已经不是春秋战国了,甚至连《隋唐英雄传》的时期也不是了,文官制度已经形成,现在再想从平民百姓直达王侯,其难度可想而知。这就好比今天,解放初期,可能还会有从小是放牛娃的有功军人来当个县长,可是发展到了今天,要想当县长,有个大学文凭,至少是一个最起码的条件吧!
面对这种尴尬的情景,李白也不由得仰天长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为什么呢?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社会,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一个戏子,叫什么小明,结个婚,竟然能花两个亿;一个傻瓜,叫什么小强,当了几年演员,竟然能挣七个亿!可是我李白却还过着贫寒的日子!
李白和第一位妻子许紫嫣共同生活了十一年。可惜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738年,许氏不幸病死。此时李白三十八岁,一双儿女尚小。为了照顾一对儿女,李白只好经朋友介绍,又在739年娶了一位刘姓的女子。
刘氏嫁给李白之后不久就发现,许氏家族看起来比较庞大,可是他们不姓李,李白还是寄人篱下而已。李白之所以娶自己,似乎更多的是为了照顾孩子。而李白呢,大叔是长得比较帅,可是也并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么有钱、活得那么潇洒。所以刘氏斟酌了又斟酌,考虑了又考虑,最后还是理性占了上风,选择了默无声息的逃之夭夭。那些没有讲完的故事,那些没有说完的话,还是算了吧!——故事的最后,你还是选择无情的离开我。
今天,很多专家为了帮李白粉饰,都揣着明白装糊涂,硬说是因为刘氏看不起李白,李白愤而离开刘氏。可是你仔细想想,李白此时尚在怀才不遇、落拓不售之时,他有什么资格主动离开刘氏?更何况,有他自己后来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为证,诗中明确的表示刘氏就像朱买臣的妻子那样,在朱买臣尚不得志时,无情的选择了离开。
刘氏离开之后,李白伤心之余,只好将一对子女寄养在许氏宗族那里,自己离开安陆,到山东任城,和孔子的后代孔巢父等人隐居在徂徕山,号称“竹溪六逸”。
事实上,因为当时是政治清平的太平盛世,根据孔子“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无道则隐,有道则见”的原则来推测,这六个人,那都是一帮幻想着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其大张旗鼓、故作姿态的高调隐居起来,隐居的目的恰恰不是为了隐居,而是期望引起皇帝的关注,派遣华丽的车马来请高人出山。
由于李白在此之前曾经两次到长安短暂游历,结识了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等一大帮文友,再加上搞出这样一个轰动的隐居行为艺术之后更加名声大振,742年,我们温柔而典雅的皇帝唐玄宗架不住玉真公主与贺知章的交口称赞、极力推荐,终于决定下一道圣旨,招远在山东的李白进京奉诏。以免天下人骂自己不能礼贤下士、选贤任能而致使山野有奇才、遗之在草泽,且有香草美人之怨。
李白接到圣旨之后,那是高兴的啊,胡胡哈哈哈哈哈哈,立即吟诗一首《南岭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可见回到安陆和儿女告别,依然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又想起美丽的刘氏竟敢不爱自己这天下有名的帅哥,竟然悄悄的离开自己,不禁怒从中来: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刘氏啊刘氏,你这个蠢货,你好愚蠢啊!你竟然看不到我李白的潜力股!老子马上也要像朱买臣那样弄个太守当当了,到时候你可是后悔都来不及啊!所以联想到未来的美好生活,李太白不禁哈哈哈哈——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李白来到京城长安之后,并没有立即获得皇帝的接见。尽管玉真公主不停的安慰,劝他耐心等待,好运一定会来临;尽管贺知章一而再三的在达官显贵面前夸他是天上被贬的谪仙,李白心里还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甚为忐忑不安。无奈只好到街上借酒浇愁。又突然发现街上卖酒的北方白人长得非常漂亮,于是又“笑入胡姬酒家来”,迷花依草、流连不已。
结果恰恰在李白喝醉的时候,皇帝心血来潮,突然又想起了这名满天下的诗人。派人到酒店里找到之后,那皇帝见他醉得不成样子,也只好“降辇步迎”、“御手调羹”、“问以国政”。——当然,这只是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里的说法。我翻开《新唐书》旧《唐书》,都不见有这样的记载。我们更有理由相信,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草堂集序》和《大唐十才子传》都采用这种说法,不过是为了巧妙的避开李白初次见到唐玄宗必须下跪的这样一个事实,共同维护李白那种独到的自尊而已。不是吗?奴隶分两种,那种知道自己是奴隶的人,还可以挽救,他们至少还明白帮一个不愿做奴隶的人维护自尊是多么的重要,意义是何等的重大。而那些从奴隶生活中寻出一种“美”来的人,才是十足的奴才。下跪的姿势再美,终究还是奴才。如何你觉得我的分析正确,那我还能不能告诉你,关于李白喝醉的事,我认为是假的,或者说他装醉,这也是我的独到见解。
所以后世很多文人,还是很有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他们宁愿相信李白是真喝醉了,我们的皇帝为了得到华美的诗篇,亲自为他调好醒酒汤,那也是非常符合文人的傲娇心理、可以真实化的一个美好画面啊!
不是吗?且看元代姚燧的【双调】《寿阳曲 咏李白》:贵妃亲擎砚,力士与脱靴。御调羹就飧不谢。醉模糊将吓蛮书便写,写着甚杨柳岸晓风残月。
你看,不仅皇帝亲自给他李白端来醒酒汤,大美人杨贵妃还亲自给他伺候笔墨纸砚,高力士还谄媚的帮他把靴子脱下来,好让他放松来写。——我们的文章,是多么的宝贵啊!——当然,李白也不可能写什么“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李白的诗写的非常好的意思罢了。
最后,李白被唐玄宗供奉为翰林学士,陪伴在皇帝左右专业吟风弄月。宫中的日子是多么的美好啊!李白显然也很享受这种能够时刻陪伴皇帝的日子,刚入宫不久就得意的向朋友杨山人写信炫耀,信中说:幸陪銮驾出鸿都,身骑青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就是说,你看,我非常幸运的陪着皇帝出了京城,到温泉宫去抹澡。皇帝骑着一匹白色的高头大马,我骑着一匹青色的高头大马,我们并肩骑行在队伍的最前面。一边走一边亲切的交谈。我偶尔一回头,就看见后面跟了一大群穿红带紫的王公大臣,但是谁都不敢超过我们俩,走到前面去。每当我一回头,这些王公大臣赶紧牙一赤,露出四颗牙,对着我李白谄媚的笑一笑。——这种人上人的感觉真是太美妙啦!
只是可惜啊,皇宫的生活是如此的华美,可是用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里的话说就是: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从天宝元年开始,到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只做了不到三年的翰林,就不得不无奈的离开了皇宫。
离开的原因,专家的话可以总结成两个词,叫:狂放、天真。或者说是政治上不成熟。狂放到视他人如无物,天真到认为真的可以“平交王侯”、和皇帝平起平坐。因此,才外不能被容于百官,内不能见谅于明主,他只好选择离开。用杜甫的话说,叫“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离开的导火索,很多文人笔记里也提过,说是李白的一首《清平调》惹了祸,说被高力士在杨贵妃那里进谗言,说李白在词中挖苦杨贵妃太肥,故意把她比成赵飞燕。我们且看《清平调》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我们仔细的分析这首词,我可不可以告诉你,确实是这首词惹的祸?不过不是把杨贵妃比作赵飞燕,词中还有更严重的信息。那就是:枉断肠的人是谁?是谁想杨贵妃想得肠子都断了?不会是皇帝吧,皇帝没必要啊!所以,也许李白这样写只是故意装出一个向杨贵妃求爱的姿态,好让贵妃高兴,可是他忘了,他比皇帝年轻,又比皇帝貌美,在爱情方面,王者的心灵是脆弱的,那皇帝同样是小心眼的,他可不想时时把一颗定时炸弹,安插在自己身边。所以我们看到,皇帝赐予李白五花马、千金裘,赏了一大笔银子,先让高力士向李白暗示自己的意思之后,还是很客气的把李白请出了皇宫。
44岁的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并没有立即离开长安,而是又在长安城盘桓了半年,还是盼望着玉真公主能够替他说说话,希望皇帝能够回心转意。可是等待的结果,还是没有结果。李白只好怀揣理想破灭的悲愤、伤心、失望、不满,继续花天酒地、浪迹天涯,沿黄河东下洛阳。
在洛阳,李白遇到了32岁困守洛阳的杜甫。当时和杜甫一起在洛阳游学的,还有40岁的高适。三人彼此仰慕、相见恨晚,很快成为十分要好的朋友。此时受李白消极思想的影响,再加上杜甫在24岁时,高适在32岁时,都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而不幸因权贵作梗名落孙山,三人遂决定跳出三圈外,不在红尘中,由李白赞助资金,到山西王屋山去寻访传说中的名道士华盖君,修炼仙丹,以寻求长生不死之药。
于是,由仆人背着皇帝赏赐的大袋金银珠宝,李白带着杜甫和高适花天酒地、一路高歌、非常高调的前往山西王屋山去寻访老道士华盖君。
到了山西,失望的发现,华盖君恰恰没有守在他的丹炉旁边殷勤的等待诗仙的到来,半个月前刚刚离开道观,不知到哪里云游去了。问他的弟子们可能去的地方,弟子们也一无所知。
我们今天推测,三人如此高调,估计应该是华盖君早已提前探知了他们的到来,感觉这三个人还是尘缘未尽,仙路似近实远,无法隔世离尘,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避开。
但是李白还是不死心,表示要留在王屋山一边炼丹,一边等待华盖君回来。最后,高适熬不下去了,率先离开了山西。杜甫从745年的春天一直陪李白炼丹炼到秋天,结果也没能等到华盖君回来,仙丹也没有炼成。杜甫也无奈地向李白表示自己也想离开。两个人分别之前,杜甫写了一首《赠李白》,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两人的心境: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在这首诗里,杜甫把李白比作葛洪,也真切的为自己不能像李白那样留下来寻仙问道、坚持炼丹而表示愧疚,感觉愧对李白。可是一转眼几年过去了,我们还是没能成为神仙,还是在人间过着如此困苦而漂泊的日子,我也不知道我们的路在哪里。所以你看杜甫,那也是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和无奈:我们整天就这样狂歌饮酒、飞扬跋扈,可是给谁看呢?谁又会在乎我们呢?每当我深夜辗转反侧,悲伤就逆流成河!
还有些专家认为这首诗是嘲笑李白因为炼不成丹而愧对真正的小仙翁葛洪。我感觉该专家解说失当。你想啊,当时李白已经名闻天下,而杜甫还是无名小卒,只在文艺圈子里小有名气,吃饭、路费还得李白资助,于情于理,他都还不至于敢嘲笑李白吧!再看后来杜甫写给李白的那些诗,更是表达了对李白深深的敬仰与怀念。比如“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等等,也从侧面验证了我的推断的合理性。
杜甫离开之后,李白顿感索然无趣,也没能等到华盖君的出现,最终也离开王屋山,准备到浙江绍兴天姥山去游历,寻访另一位得道高人。但是在取道山东的时候,又梅开二度,认识了一个情投意合、相见恨晚的女子。该女子二十六岁,年轻貌美、颇知文学,李白对她十分满意,非常信任。可惜该女子在唐人笔记里没有能够留下姓名,李白的朋友在李白去世之后写回忆录时记载为“东鲁某氏”。二人在山东任城开始同居生活,后来李白为她在山东兖州买下了大量田产,并且有了一个儿子,起名叫李天然。可惜结婚五年,东鲁氏不幸病死,李白只好将儿子托付给东鲁氏的母亲照顾,伤心之余,更加坚定寻仙访道的决心。
此时是公元750年,李白也已经五十岁了。路过河南开封的时候,有一次喝醉了酒,提笔在开封梁园的墙上写下了一首著名的《梁园吟》。李白走了之后不久,恰巧因依附韦后集团、怀有不臣之心而被李隆基杀掉的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带着丫环来到梁园游玩。看到李白的诗之后,顿感耳目一新久久不能释怀。不巧梁园的管理者暴殄天物马上就要擦掉,于是宗氏便以千金的代价买下了这面墙壁,派能工巧匠小心的全部整体移走。此事在当时颇为轰动,也自然吸引了李白主动前来和宗氏相识,最终惺惺相惜,由朋友发展成了恋人。
这就是“千金买壁”的故事。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识,如此便可不相知。尽管知道她是名声很不好的罪臣之后,但李白还是经不住诱惑,最终和这位美貌的大家闺秀在河南开封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后,因为宗氏也是一个忠实的道教信仰者,所以二人也比较情投意合、生活十分恩爱。李白后来曾经写《自代内赠》,有“别来门前草,秋巷春转碧。扫尽更还生,萋萋满行迹”表达对妻子宗氏的绵绵思念之情。
转眼又过了五年,安史之乱爆发,醉生梦死的大唐王朝顿时陷入兵荒马乱之中。河南的开封、洛阳自然也无法幸免于难。无奈之下,李白只好带着宗氏南逃,最终躲进江西庐山逃避战乱。
757年,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在江西起兵。借平叛之名,实则意欲与太子李亨争夺天下。兵马途径庐山,得知天下闻名的大诗人李白在此隐避,立即派人重金去聘请李白入幕,充当智囊团,作为笼络文人的一面旗帜来号令天下。
一听到有皇亲贵胄终于主动请自己出山,李白立即高兴得眉开眼笑、屁颠屁颠的,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不顾宗氏的极力劝阻,不假思索的、迅速的加入了李璘的幕府。并且,入驻幕府之后,求功心切,李白很快就作了一组系列的诗《永王东巡歌》,来抒发自己的建功立业情怀。
可惜此时的太子李亨,早已在安徽凤翔即位,是为唐肃宗。一听到李璘不听中央调遣,擅自出兵东征,唐肃宗顿时勃然大怒,顾不得安禄山史思明,攘外必先安内,立即出兵征剿。生于深宫之中,长在妇人之手的李璘很快兵败被杀,而李白,因为替李璘充当吹鼓手,旋即被投进浔阳监狱。眼看生命难保、在劫难逃。真可谓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幸亏宗氏和李白的好友宋若思、崔涣多方打点营救,再加上郭子仪在皇帝面前说情,李白才死罪逃过、活罪难免,于公元758年被流放夜郎。当年李白曾经为王昌龄写“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只到夜郎西”,真可谓是一语成谶,现在真的要被弄到“夜郎西”了。回首往事,李白真是欲哭无泪、哭笑不得。
无奈李白只好在宗氏的弟弟宗嫌的照顾下,在官府的严厉看管下,只好向自己最不愿意回去的四川夜郎出发。不料在公元759年,乾元二年,关中大旱,民不聊生,皇帝颁布一道“罪己诏”,宣布大赦天下,死者从流,流者从免。——就是说,死罪,改成流放;流放的,改成全免。这对于李白来说,真是喜从天降、紫气东来。他又迅速的写下一首《早发白帝城》来表达自己的意外喜悦: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但是,经此一劫,看破了宦场起伏的宗氏,早已看透了李白的内心世界。所谓寻仙问道,他李白只是叶公好龙而已,他对道教的信仰,是假的,是不真诚的,他骨子里放不下的,始终还是自己因为祖父被杀、早已厌倦之至的官场。他李白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因为人生经历不同,自己也无法去改变李白。所以我们看到,宗氏没有向李白告别,选择悄无声息的离开庐山,怀着无奈而伤痛的心情,悄悄的回到了已经被收复的故乡河南。
这是李白的第四次婚姻了,他的朋友在笔记里说的很明白:始娶于许,再合于刘及东鲁,终娶于宗。——就是说,和两个宰相的孙女许氏、宗氏,那是明媒正娶;至于和刘氏及东鲁氏,朋友只是巧妙的用了一个“合”字而已。就是说,只是同居密友,根本不算妻子。
那些妻子不在身边的日子里,李白显然也是风流倜傥、处处留情、需要在美女那里寻找更多的灵感,且在诗中毫不避讳。比如《寄远》: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空余床。床中绣锦卷不寝,至今三载犹余香。再比如《东山吟》:携姬东土山,怅然悲谢安。我姬今朝如花月,他姬古坟荒草寒。等等。
当然,怀着一份赤子之心,有时候也不失对红颜薄命的怜香惜玉:昔日芙蓉花,今成断肠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等等。
可是现在,李白显然也不好意思再回到中原去寻找宗氏,于是就在江夏、金陵、宣城之间来回逗留。其间也曾为好友宋若思、良宰等人做过幕僚。但天下大乱之际,这些人大部分也都是穷官,所以你看,李白晚年的日子,虽说还不至于穷困潦倒,但也已经是大不如前。
761年,已经六十出头的李白还是不死心,听说大将李光弼要挥师北上平叛,又给李光弼写信,希望能够随军出征,虽说已经不能“挥剑决浮云”、亲自上战场了,但还可以做做宣传工作,为国家尽一点微薄之力。——那言外之意也不过是说,等你消灭胡人回来,你李光弼弄个大官,我李白也弄个小官过过瘾。李光弼作为皇亲正宗,那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来啊,所以李光弼只好说:老李啊,只要你觉得身体还可以,你愿意来,那我还是表示热烈欢迎的。
最后,公元762年,李白中途病死,死在跟随李光弼出征的路上。李光弼也颇为伤心怜惜,哀荣备至,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其实,古人的笔记里,关于李白的去世,还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追随李光弼,中途得病,无奈回到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处,最后病死在李阳冰府中,临终前将部分手稿交给李阳冰处理;一种是旧《唐书》中的说法,“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三种说法,见于我小时候看过的一本书,叫《大唐十才子传》,说李白来到安徽当涂采石江中游玩,结果“玩月坠水,捞救不及”,说是喝醉了酒,从船上掉到水里淹死的。明代无名氏《蓬轩别记》记载:“采石江边,李白墓在焉。往来游人题诗殆遍。有处士(梅之涣)书一绝句云:采石江头一抔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这就好比,刮开一块树皮,在上面刻上“爱护树木”四个字,你嘲笑别人在李白墓前题诗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关公门前耍大刀,可是你自己呢?不和别人一样吗?
最后,还是以我们沈丘三高楚志勇老师的一首词,《寒堤冰上行》,来结束李白风流、豪放、漂泊而伤感的一生吧:
片云将露一抹红,且踏残雪冰上行。
寒凝颍水波微动,静悬钓饵叶浅涌。
极目四望,遍地供绿,浩浩满地琼。
太白拔剑悲歧路,阮郎醉酒哭途穷。
云月八千岳武穆,匹马梁州陆放翁。
自古人生多风雨,何妨吟啸且徐行。
展眼望,且踏人间路不平!
亮点:
1、李白一生对仕途汲汲追求。
2、李白力求在精神上和皇帝对等,力求一种人格上的自尊,不愿和皇帝成为主子和奴才的关系,而希望以朋友关系存在。
3、虽然也曾经大张旗鼓的寻仙问道,但李白对道教的信奉是不彻底的,是叶公好龙式的。
作者简介:李平中 42岁 沈丘三高团支部书记 沈丘三高义工服务站站长 中小学高级教师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诚邀加盟
《金陵文学家》诚意邀请有缘朋友加入编辑团队:
1. 文字编委: 有较好的文学素养;
2. 朗诵主播: 擅长文字朗诵或者儿童故事播讲;
3. 版面设计: 熟悉微信平台文字版面设计。
有意者请联系主编 醉卧蘭亭(yf476800)
稿酬规定: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四成留作平台运作;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无打赏则无稿费。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具体规定参加本刊《征稿启事》。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编者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蓝天教师园地》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