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的南京话

疫情期间,宅在家里,无聊,只能看手机,那天看到了一个小视频,一个妹子怒怼,说是有人怼她不是南京人,她讲的不是南京话,她怒怼说她也没说自己是南京人,她说她是六合人,她也没说自己讲的是南京话。她说她讲的是大厂话。我这一看一听,忍不住就想笑,六合人不是南京人?大厂话不是南京话?我不禁想起来要说说南京人,说说南京话。

我住过鼓楼,鼓楼是省政府所在地,上个世纪的鼓楼外地人居多,省政府所在地想想就知道咋回事了。鼓楼的人讲的南京话也更接近于普通话,后来到了下关,下关人讲的话和鼓楼不一样,口音更硬朗一些,如下关的下不是四声,是二声,后来又到了浦口,注意,我说的是南京的老浦口,就是现在的江北新区,不是那个现在的浦口,(老的江浦县城)这老浦口的话和南京的话有点不一样了,有点更靠北的口音了,更硬一些。。。。到底是什么口音我也不能乱归类。

当然随着岁月流逝,历史变迁不管是现在下关(已属于鼓楼了),还是原来的鼓楼区了,外地人也多了,口音也变了。原来工作时是在玄武区新街口附近。同事里有些城南人,城南的口音又和鼓楼区,下关区有区别。应该更接近老南京话,有一次在工人文化宫看演出,听了一次南京白局,有说法说是南京白局或者老城南的话,更能代表南京话。但实际上这也不能算老南京的口语了。

随着岁月时光的流逝,外来人员的流动,现在南京的城市,文化,风俗,习惯。不管是老城南,鼓楼,老下关。。。不管是语言还是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了前两年的一篇文,说到了南京话的标准。有段话是这么说的。。。
哪里的“南京话”才是标准南京话?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南京白局的传承人徐春华认为,六合话更接近于老南京话。
徐春华介绍说,六合话跟五六十年前的老南京话非常相似。很多在南京城区已经消失了的方言都在六合话里得到了保留和延续。
例如:“脚”叫做“jue巴子”、“择菜”读成“ze菜”等等,很多土话都是只有音没有字的,能说出来,但写不出来。
一千多年前的魏晋时期,南京话尚属吴语区,但朱元璋建都南京后,由于他是安徽人,从北方来了大量的移民融入了当时的南京,因为统治阶层说的都是江淮方言,南京的吴语几乎都消失了。“虽然如此,但在现在的六合方言当中,仍然会发现吴语的痕迹。比如‘去’读作‘ki', ‘哥哥’读作‘guoguo'。”
现在新派的南京话中儿化音却正在消失,但六合方言中却有明显的儿化音表现,如“碗儿”“筷儿”,”明天叫“梅儿个”,今天叫“几儿个”等,在六合一带都能经常听到,入声字在六合方言中也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说到这儿不知那个六合妹子看到了会作何感想?是否会笑起来。。。她应该大声地说,我说的就是南京话。
这段文字里说到了朱元璋的到来,也说到了移民,来了大量的外地人,带来了外地文化和语言,可能还不仅仅如此,应该还有更早的说法。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其中的王、谢,指的是东晋名相王导和谢安。
在南京的老城南有条巷子叫谢公祠。在谢公祠附近,还有条叫“同乡共井”的小巷,它因有一口名“同乡共井”的井而得名,“同乡共井”同样和谢氏家族有关。西晋末年外族入主中原,屠杀汉人,北方一百余万官民南渡 江南 。这口井原是王导所建,他的本意是用以鞭策从北方来的官民同舟共济,在 江南 站住脚跟并巩固政权。
而稍后的谢安成为东晋名相后同样鞭策南迁官民要风雨同舟,后人就在这口井附近建立了谢公祠。
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后西晋渡江后,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东晋。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这就是史上所说的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扯远了,还是说南京话。
在近两千年前,北方中原地方的达官贵人和那些有钱的百姓逃难到这里,他们的后代现在不知在何处了?他们的先人也是来自北方中原,他们带来了北方中原的文明和文化,当然也有语言。前些日子在朝天宫的一个展览,我看到了这么一块牌子。

说的是六朝以后,不断南迁的人口给南京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

历史上别说什么五胡乱华带来的人员迁移,到明朝朱元璋,民国首都,江苏省会,到现在的改革开放。。。也是有大量的人员流动。肯定也会有语言方面的交流,会对南京的语言带来影响。在五胡乱华前,还别说南京人还真是讲的吴语,谢眺说。。。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但是到了六朝后,南京人讲的是什么话呢?

看看官方是如何定义南京话的呢?
南京话(Nankinese),又称南京官话,南京官话特指曾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以南京语音为标准的国音。现代南京话主要通行于南京市主城六区、浦口区、六合区、江宁区、溧水区北部,句容市全境,仪征市西乡,滁州市区、来安县、全椒县,马鞍山大部分和芜湖市小部分,使用人数约1600万人。

南京话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是官方标准语,金陵雅言以古中原雅言正统嫡传的身份被确立为中国汉语的标准音,并深远地影响到直至今天的中国语言形态。

加之六朝以来汉人文化上的优越意识,清代中叶之前历朝的中国官方标准语均以南京官话为标准。

南京地区在六朝之前通行的吴音或庶音,中原汉族于五胡乱华时期南迁,北方士族带来的洛阳读书音受本地语音影响形成金陵士音,成为中古汉语音系的代表音之一。

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南京话又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有明一朝,始终以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 南京官话影响远及汉字文化圈诸国,如日本、朝鲜等国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南京官话,如日本的日文汉字读音的“吴音”。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也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中国话,当时传教士麦嘉湖称官话以“南京腔为各腔主脑”,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长久以来,南京话以其清雅流畅、抑扬顿挫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地位而倍受推崇。

看看,南京话够牛的吧。南京官话特指曾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以南京语音为标准的国音。网上常常看到有人说,南京不算江南,因为南京讲的不是吴语。南京原来说的还真是吴语,后来升级了,不说吴语了,说国音了,说国语正音了,

清朝定都北京,南京官话仍然是清代官场和知识分子阶层的主流官话。雍正年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确立以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北京官话的地位迅速抬升。到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时候,北京官话的影响逐渐超过南京官话,最终在北洋政府时期以北京话为基础确立国语。作为汉语官方标准语的南京官话在民国时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南京话算什么方言呢?我学的汉语言文学里说的是,南京话属于北方方言的分支,江淮方言,因为做过官话又称江淮官话,或者说南京官话。

那么现在什么是南京话呢?哪里的话算南京话的标准呢?按照我过去听的南京白局为标准,有几个人能说呢?大街上基本没有人能说,按照我在四十年多前听到的南京话为标准,基本上也听不到了。现在大街上听到的学生说的都是普通话,因为南京太多的外来人口,南京大街上听到的也多是南腔北调的方言。真正的南京人也被众多的外来人把口音带偏了。在城南有些老人可能还有些老南京腔。而那些相对外来人口少的地方,如六合等地可能还真能听到一些老南京腔。

所以说南京人说的就是南京话,哪里有什么标准呢?别纠结了。就像官方说的标准那样,现代南京话主要通行于南京市主城六区、浦口区、六合区、江宁区、溧水区北部,句容市全境,仪征市西乡,滁州市区、来安县、全椒县,马鞍山大部分和芜湖市小部分,使用人数约1600万人。好了不说南京话了。下回说说南京人,就是各个区的南京人的心态。

喜欢就点蓝字,后街与你谈天说地,加关注。更多文章点右上角进公众号,看历史消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