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者2》最后一周即将收官,港剧重回大陆“如履薄冰”

网视导读:超级港剧IP《使徒行者2》终于在万众期待中于9月18日开播。经历了半个月的播出、度过了“十一”小长假,《使徒行者2》在腾讯平台独家播放获得了超10亿的总点击量,豆瓣评分也有7.6的不错成绩,但对比三年前《使徒行者1》的收视高峰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但对于背后制作方TVB来说,却是一次跳脱泥沼,寻找突破的勇气之战。

超级港剧IP——《使徒行者》

可能看过这部港剧的00后们不多,但对于大多数90后来说,《使徒行者》三年前播出时的轰动仿佛就在昨日。

《使徒行者》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制作的时装警匪电视剧,于2014年8月25日在TVB翡翠台首播。该剧是林峯离开TVB的告别之作、是佘诗曼重返TVB的回归之作,也是TVB在14年的一部巡礼剧,有着林峰、佘诗曼、苗侨伟、林敏之、江美仪等超豪华卡司坐镇。

警察局里全是黑警,黑社会里全是卧底——就是这样一部有点“老套”的卧底题材剧却重振了TVB颓丧许久的雄风。

该剧以单日内陆网络播放量突破1亿和总播放量超24亿(也是网剧史上第一部破20亿的港剧),以百度指数超110万,五位主演同时进入新媒体指数Top20,创下纯港剧历史记录;以30.5的跨平台收视率成为TVB年度收视冠军;女主角佘诗曼更凭借此剧拿下“双料视后”。

不仅如此,《使徒行者》的IP衍生依然厉害,2016年电影版《使徒行者》上映时,在内陆拿下了超6亿元的票房。

难成“现象级”的《使徒行者2》

《使徒行者2》播出过半,热度有,却不显眼。通过“网视洞察”统计到的播放数据来看,《使徒行者2》的上升势头还是比较良好的,经过“十一”小长假的发酵,假期最后一天10月8日,《使徒行者2》已经凭借过十亿的网络点击量在网剧播放总量top10中排名第五,但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却并无太明显的讨论。

在最近的艺人人气上升榜单中,暂无出现因《使徒行者2》而人气大涨的演员

而《使徒行者2》的VIP已经可以观看到第25集(截止10月10日),眼看30集收官在即,《使徒行者2》应该很难在最后一周的播放中“大爆”成为现象级,虽说作为网剧十亿的流量已经相当不错了,但对比《使徒行者》第一季上映时的亮眼成绩,很显然,这个重振港剧雄风的超级IP威力并没有延续下去。

当然,很多网友会反驳小编,“剧二代”口碑下滑是行业的规律。的确,《使徒行者1》豆瓣评分8.1,《使徒行者2》豆瓣评分7.6,口碑略有下滑,但不严重,不一定会造成点击量的下滑。

我们以大热剧《欢乐颂》一、二部为例:

其中豆瓣评分下滑2分,比重远大于《使徒行者》的0.5,并且两部均分6.3的《欢乐颂》口碑评价也总体小于均分7.85的《使徒行者》。从口碑来看,《使徒行者》的“剧二代”优势要大于《欢乐颂》,但播放量却大不相同。

从百度搜索到的通稿可以看出,同样在剧集即将收官的时候,《欢乐颂2》的网络播放量已经超出第一部三倍多(欢乐颂1的播放平台数量也多于第二部)。而《使徒行者2》目前的网络播放量甚至还难以追平第一部。

其实口碑不一定决定数据,近年网剧市场大崛起,各种流量都有飞跃性发展,再加上这两年对于IP运营的驾轻就熟,《使徒行者》的人气没道理不升反降,但是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数据还是营销,《使徒行者2》都难现第一部的辉煌。

也许,客观环境的约束是《使徒行者2》发力不足的最主要原因。

一是主力演员的流失,在文中第一部分已经说过,2014年《使徒行者》上映时,定位就是TVB巡礼剧(巡礼剧,是TVB在每年台庆为下一年的剧集造势而准备的一个例牌节目,会先播出一些明年待播或待拍的宣传片,在一分半的短片里,引爆大量噱头和看点,精彩抢眼,这样做一来是吸引观众,吊足胃口,二来是吸引广告商,招徕资金)。

因此TVB的金字招牌林峰、佘诗曼都纷纷出镜,而对于偏小众的TVB剧迷来讲,这些阵容不仅会招徕广告商,更会聚焦粉丝们的目光。

苗侨伟、许绍雄等老牌TVB艺人虽然继续加盟《使徒行者》,但他们的关键词是“情怀”而不是“粉丝”

但《使徒行者2》中两人的身影都不见了踪迹,在强调流量、粉丝文化的内陆无疑会流失掉一批观众。

二是上映时机不巧,被《白夜追凶》等剧压制。“网视洞察”公众号曾在文章中分析过内陆沉寂许久的犯罪悬疑题材在网剧《白夜追凶》(今年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网剧)的领头下气势汹汹地归来了,同期上线的《无证之罪》虽拿下相当高的口碑,但是光芒也被遮去不少。更不用说受众相对狭窄的港剧,在犯罪悬疑领域里失去自己的独特性优势,甚至同类题材、同样“香港”出身的《反黑》也在身后紧咬。

力不从心的“港”字头影视剧

《使徒行者2》无法成为“现象级”也只是当下内陆“港”字头影视剧衰落的一个缩影,像曾经来自港剧的经典台词“做人呐,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引发的社交场域狂欢可能今后都难以重现。

港影、港视发展成熟,本土市场却不大,但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香港影视依附台湾、大陆影视圈和市场,一直都有着合适的产出渠道,但随着台湾市场的倒下、大陆市场的饱和,更因为2015年“限外令”的政策原因,港影、特别是香港电视剧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以2015年的“禁外令”来说,几乎是重创了凭借《使徒行者》翻身的香港电视剧。其实2014年《使徒行者1》上线时,香港电视剧产业就已经出现了以TVB为代表的颓势(这一部分内容将在“破茧重生”——TVB中说明)。但《使徒行者1》横空出世,大爆成“现象级”网剧,使得不少国内视频网站眼红,纷纷与港剧方签订合作协议,但好景不长,不到半年的甜蜜期,“限外令”就出台了。

其实“限外令”的主要目标并不完全是港剧,而是总局要求所有的境外剧都要“先审后播”,当时美剧、英剧、韩剧都纷纷下架。同步播出的TVB片源也被撤下,导致当时最新剧集无法及时更新,2014年末港剧留下的热度很容易就被挥发了,虽然之后重新上架,但是商业效应远远比不上同步播出。在那之后,港剧彻底地脱离出大陆的视线。

“破茧重生”——TVB

《使徒行者2》不如第一部热度强,但不代表不值得被夸奖。相反在如今唱衰传统媒体、电视台的大环境中,已现垂老之态的TVB在末途中突破层层束缚,制作出有更大格局、更具网络感的传统电视剧值得国内运营成本不断攀升、但还是被网络平台反噬的卫视们学习。

香港整体娱乐圈的竞争力和无线电视一样,十几年前或许还能独步华人世界,今天老早就已经掉落到边缘的位置了。   ——香港作家梁文道

TVB的衰颓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香港本土影视内容在激烈的东亚娱乐竞争中处于下风;二是传统电视台的发展不可避免遇到瓶颈。自身竞争力后退的TVB在2015年“限外令”之后就在内陆有些一蹶不振了,但TVB作为传统电视台的衰落对于国内电视台更具启发意义。

和大陆一样,TVB在香港的主要受众也是50岁以上的“师奶”,TVB剧如今也被称作“师奶剧”,年轻人的开机率下降直接带走了TVB的人气与活力。

更可怕的是,固守本地市场带来的恶性结果:TVB营收连年下滑,许多知名制作人与演员都纷纷跳槽北上内陆,流失资金与人才的TVB更加缺乏创新的勇气,在如今新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主动位置。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维已经深入渗透到像TVB这样的传统电视台,一方面承担着社会舆论压力,一方面是制作层面的束手束脚。

比如,港剧的“港式”风情浓厚,很大程度上受到成本控制、本土取景的影响,难以制作出以“烧钱”为前提的“大场面”,再加上本土受众狭小,口味单一,也没有开拓风格多样化的必要。但很显然,这种传统逻辑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

《使徒行者》一、二部“车战”戏的对比

于是,《使徒行者2》相比《使徒行者1》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其中第一集取景泰国,采用了院线电影常见的广角航拍,这些都是以往港剧难以见到的。

在香港失去话语权、又被大陆市场抛弃的TVB这两年痛定思痛,开始积极地迎接内陆资本来制作垂直细分的高精尖美剧,《使徒行者2》的出现可以看做一个代表。

其实TVB的转型与创新已经谋划已久,只不过内陆资本的大动静才更受网友的注意。在今年6月份,TVB就推出了智能手机应用“big-big-channel”,试图通过网络输送影像,来开拓年轻人的市场。

但的确,港剧与内陆视频网站的合作更有意义。比如爱奇艺的《盲侠大律师》,就是以联合出品进行合作,按引进片报批的通道同步播出,取得相当好的流量成绩。(《盲侠大律师》的陆港合作有两大亮点:一是爱奇艺提前TVB四天播出;二是爱奇艺不插手内容制作。)

正是由于《盲侠大律师》的成功合作,《使徒行者2》才能充分吸收有益的经验。一是通过前期合作,在9月18日于腾讯视频和TVB同步播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限外令”后“先审后播”的麻烦,保持港剧对内陆观众的新鲜度,并联动社交平台上的互动(目前来看,#使徒行者2#的话题讨论量相当不错);

二是内陆资本和渠道方不参与内容设计,尽可能保证港剧的原汁原味,防止出现合拍剧常见的“夹生感”。所以在香港播出时不会让香港观众感到港剧被内陆资本裹挟的“背叛感”,反倒因为资金支持下的“美剧风格”而吸引到年轻观众;而在大陆视频网站播出时,内陆网友则会惊喜发现港剧情怀不仅没有丢失,反而具有传统电视剧注重内容、剧本以及适应网剧快节奏的网络感等优点。

-END-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网视洞察】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网视洞察】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如有其它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方授权并注明出处。

授权联系:微信号 xiaoxingxing050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