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疯狂吃进全世界的白银,到死于“白银中毒”,明朝经历了什么?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春,大明王朝有一位位居从二品的高官去世,他并不是正常死亡,而是服毒自尽。不过他的死并没有在大明引起多大反应,平淡无奇。然而他死后不久,大明便走上了一条“中毒”的不归路。他就是浙江巡抚朱纨。

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是明朝挥之不去的阴影。据统计,洪武到永乐的57年间,倭患次数共为94次,年平均不到2次;而从永乐到嘉靖之前(1425~1522年),近百年间倭患记录次数为17次;然而在嘉靖年间,“倭寇之乱”呈现爆发之势,仅嘉靖一朝45年,倭患次数猛增到628次!进入隆庆后,则骤减为48次。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倭寇之乱”为何集中在嘉靖朝?原来,在嘉靖元年(1522年),朝廷下令关闭广东、福建与浙江等所有对外通商门户的市舶司。大明把对外贸易的“大门”关上了,然而明廷不知道的是,这个世界已进入大航海时代,繁盛的海上贸易是大势所趋,已经无法停止。

大明禁海,一下子砸了沿海许多人的饭碗,如渔业、手工业、造船业、从事贸易者等等,他们为了生计、为了谋利,只好走入地下贸易。因此,所谓的“倭乱”,绝大多数是亦商亦盗、以海外贸易为生的沿海诸省的世家大族,他们勾结倭寇、西方洋人等,走私、贸易,甚至为害沿海地区。

嘉靖二十六年,朱纨被嘉靖皇帝任命为浙、闽两省最高军事指挥官,负责平息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朱纨为官清正,手段强硬,在东南沿海“革渡船,严保甲,一切禁绝私市”,把浙、闽两省以此为生的世家大族得罪了遍,于是他们动用各自的官场资源,对朱纨展开反击。

污蔑、弹劾纷纷而来,转瞬之间,“禁海”名臣朱纨,变成了待罪之徒。朱纨绝望之中,服毒自尽。临死,他无限感慨:“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盗犹易,去中国衣冠之盗尤难。纵天子不欲死我,闽浙人必杀我。”

沿海的世家大族,为何不惜违法犯罪,诬陷良臣也要勾结倭寇洋人?一切的一切,都是“白银惹的祸”。

倭寇、洋人为什么来中国?因为他们手里有巨量的白银。明朝前中期,正是西方大航海时代,是地理大发现的时候。西方航海家发现了美洲大陆,那里有迄今为止最大的银矿,无数白银流入了欧洲人的手里。1530年,日本在本土石见银山也发现了储量丰饶的银矿,白银产量之多远远超出了日本国内的需要。

手里有银子,就得找地方花掉,他们把目光盯上了物产丰饶的大明王朝。放眼当时的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物产能比肩大明,茶叶、瓷器、丝绸、棉布、药材等等等等,是全世界都热销的商品,供不应求。但是反观大明,啥也不缺,对“洋货”根本没兴趣。

比如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首次到达中国,英国人很兴奋,以为从此可以狠狠赚中国人的钱了。结果,他们连一件英国货都卖不出去,只是抛出了8万枚西班牙银元,买了一大船中国货回去卖。明朝对洋货没兴趣,但为何对银元(白银)这么有兴趣呢?很简单,大明不产白银,但是对白银需求量却极大。

以对开采金银最为热衷的大明万历朝为例,“自(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诸铛所进矿税银几及三百万两”,平均每年的开采量只有30余万两,然而万历时期每年仅仅是财政开支就多达300—600余万两,银子从哪来?赋税。明朝的赋税几乎都是通过白银收取,因此白银的产量和来源就变得至关重要,否则就无法应付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

明朝白银产量跟不上,而赋税又只收白银,因此需要缴纳赋税的百姓、商人,只能通过贸易赚取海外白银。而此刻恰好全世界除了明朝,都发现了巨量白银,于是海上贸易愈发兴盛。沿海的大海商、地方豪强、甚至朝中官员,都从海外贸易中获利甚巨,形成了强大的利益共同体。

嘉靖严禁海外贸易,相当于切断了白银输入的路径,这是一把捅向自己的双刃剑。一来砸了无数人的利益饭碗,他们只能扮成“倭寇”,继续贸易,导致嘉靖朝大规模爆发“倭寇之乱”;二来对于明朝的“货币供给”而言,已经造成了白银紧缺的恶果,嘉靖末年,大明帝国就已经有了撑不住的迹象。

因此在1567年,隆庆皇帝上台后,赶紧开放海禁,即“隆庆开关”,以宽松的政策,促进白银流入。于是,全世界的白银疯狂涌向明朝,无数洋人把无数白银运到明朝,换成货物满载而归。一位多次到中国经商的葡萄牙商人在书中写道:“白银在游历全世界之后,成群结队涌入中国。中国仿佛是白银的天然中心。”

明朝的商品物美价廉,只是原因之一,更让洋人们疯狂的,是另一个原因。明朝金银兑换比为1:6,即六两白银换一两黄金,而当时的西方世界金银兑换比是多少?1:10,甚至更低!说得通俗一点,如果把欧洲的银子拿到中国来用,就赚了一倍;如果把欧洲的银子拿到中国来换黄金,赚得更多!于是,全欧洲都疯狂地将白银运往中国,来赚取差价。

巨量白银的流入,缓解了明朝的经济窘迫,并促成了后来张居正的改革,大大增强了朝廷的财政实力,使其能够为之后的“万历三大征”买单。可以说,是白银给明朝“续了一口气”。但是白银的巨量涌入,同样是一把双刃剑,给大明续命的同时,也让大明深陷“白银中毒”:明朝官方彻底失去了货币的控制权!

明朝自产白银十分有限,因此明朝政府实际上无法行使白银“铸币权”和“发行权”。虽然官方不承认,但是白银已经在大明实质上“货币化”。而政府手里又没有白银货币,大量的进口白银货币由外贸巨商掌握,这相当于国家把金融命脉送进了商人之手,一场巨大的危机悄悄降临。

第一、银子大量涌入,但明朝各类从业者的生产力却没有提高,产量没有增长。东西都被外国买走了,这就相当于把大明给买空了,大明国内有钱买不到东西,物价飞涨,白银购买力迅速下降,白银贬值。熟悉不?这就是通货膨胀。

第二、银子大量涌入,却没有多少进入国库,明朝财政享受不到这种红利。为什么?明朝的赋税很低,低到你难以想象。农业税4%左右,大约就是一亩地交10公斤粮食左右。够低吧?对不起,明朝的商业税更低,明初3.3%,后降至1.5%。

也就是说,明朝商人几乎是在闭着眼挣钱,而国家只收取极少极少的税!结果就是,皇帝没钱,国库没钱,而无数的白银捏在官员和商人手里。

这场危机,在崇祯时期终于爆发。此时的欧洲国家,重商主义盛行,开始采取措施遏制白银外流,大明海外贸易萎缩,输入明朝的白银急剧下降,明朝财政的悲剧开始上演。

明朝后期什么最多?贪官污吏。大太监王振被抄家,搜出“金银六十余库”;大太监刘瑾被抄家,抄出“五千万余两”;严嵩被抄家,仅仅是家中窖藏的白银就“载以十巨艘,犹弗胜”,十艘巨船都没装下!李自成进北京,从京城官员家中搜出白银达七千万两之巨!

晚期的明朝,“富商大贾、达官猾吏,自北而南,又能以其资力尽敛天下之金银而去”,巨额白银被贪官污吏们私下窖藏,退出流通领域。外国流入的白银少了,国内流通的银子也渐渐被贪官污吏们敛去,后果便是整个明朝社会“银力已竭”。

明朝也迅速由“通货膨胀”进入了“通货紧缩”!通缩比通胀更厉害,通俗来讲,就是举国上下都没钱!这也是崇祯朝最直白的体现,穷!放在如今社会,这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大量印钱!只要加印货币,给市场注入流通资金就可以。但是问题又回来了,明朝白银产量不够,也没有外来的白银注入,死结!

这场由“白银货币化”导致的“钱荒”,让明朝陷入整体性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对崇祯来说,是无解的。天灾不断,战事不断,处处都要用钱。可崇祯手里又真的没有钱,贪官污吏们更是宁可亡国也不掏一分钱,于是大明国内遍地起义,对外战事也不利,耗尽了这个帝国最后的元气。

最终崇祯走投无路,吊死在煤山,大明国破人亡,死因之一:白银中毒!

【参考:《明史》、《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