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书法家,与董其昌齐名,一针见血指出《圣教序》的弊病
书法史上,“帖学”一直占据主流位置,而到晚清,在文字狱的禁锢之下,很多书法家转向金石之学,以避祸保身,大量碑刻被发掘,开启“碑学”的春天!
关于“帖学”、“碑学”明确的提法,首见于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
清代的书法家,取法魏晋之前的古碑,进而了解书法的本来面目,以救帖学之失,结果是风靡一时,据记载:
“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
到了嘉庆年间,帖学逐渐式微,此时又涌现一个“帖学大师”,他就是郭尚先(字元开,号兰石),与林则徐亦师亦友的关系,林则徐的书法深受其影响。
林则徐前期以学欧阳询为主,后来在郭尚先的影响下,开始学习柳公权,包括他临摹的《王居士砖塔铭》,也是郭尚先所赠送!
郭尚先尤善于小楷、行草书,其楷书取法于欧阳询、砖塔铭、柳公权,行书取法于颜真卿、褚遂良、董其昌,相对这些前贤的书法,他结合魏碑的特点,以骨力胜出。
正如龚显曾在《书林藻鉴》中评云:
“兰石先生(郭尚先)以工八法,名嘉道间,作字甫脱手,辄为人持去,片缣寸楷,咸拱璧珍之。书法娟秀逸宕,直入敬客《砖塔铭》之室,行书嗣体平原(真卿)《论坐帖》,中年以后,几与董思翁(董其昌)方驾驱。”
在龚显看来,郭尚先的行书可与董其昌并驾齐驱,他不仅书法精妙,书评理论也很有深度,给后世留下一部极为价值的《芳坚馆题跋》。
对于前贤,他并没有亦步亦趋,而是批判中接受,比如他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提出自己看法:
“怀仁集书于千古绝作,其病在字体衔接太紧,不得纵吝,故香光疑为怀仁自运。盖匀圆整洁止是唐人法,晋人无是也。此碑神观自不及怀仁,而分行稍疏转觉古穆。”
在肯定《圣教序》为千古绝作的同时,也一针见血指出其弊病所在,字体衔接太紧,不得纵吝,盖匀圆整洁止是唐人书法特点,并非晋人所有!
而且他不顾王铎有“贰臣”之嫌,坚持为其的书法平反:“(王铎书法)苍郁雄畅,兼有双井、天中(皆天下奇观)之胜。”
郭尚先,是“500年前的小楷王”,以他的小楷《黄庭内景经》为例,以欧、柳为根基,兼有赵孟、董其昌的妍美与清秀,堪称一绝。
他的小楷《黄庭内景经》颇具魏晋风度,古雅之中天趣溢发,朴实之中富有异趣,不着一点俗气,不带丝毫做作,意味醇厚,令人咀嚼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