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是如何写成《徐霞客游记》的?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经过30年的考察撰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这部书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著,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影响,徐霞客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时便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徐霞客把主要精力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了太湖、泰山等地,但是没有留下游记。(www.guayunfan.com)
第二阶段是他28岁至48岁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在这个阶段,徐霞客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等名山,不过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1/10。
第三阶段是他51岁至54岁的纪游后段,历时4年。在这个阶段徐霞客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19个省、市、自治区。他不惧艰难险阻,据说他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并且曾数次绝粮,却仍然勇往直前,并一丝不苟地记下了观察结果。当他进入云南丽江时,因为足疾无法行走,却依然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在这个时期他基本上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公元1640年,云南地方官用车船将55岁的徐霞客送回江阴。公元1641年1月,徐霞客病逝于家中。其遗作经季会明等人整理成书,广泛流传于后世。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历经了34年的旅行,才终于写下了这部地理巨著。这本书包括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之外,还余下60余万字的游记资料,主要以日记形式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的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都有详细的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成就卓著。
《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上的主要成就有:
(1)详细考察和记述了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特别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三个省区,徐霞客亲自探查过的洞穴就有270多个,而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的具体记载,并且初步论述了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的,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的等。因此徐霞客是中国和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驱。
(2)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如否定了自《尚书·禹贡》以来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导江”旧说,肯定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而且正确指出了河岸弯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处冲刷侵蚀厉害,河床坡度与侵蚀力的大小成正比等问题。对喷泉的发生和潜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学的解释。
(3)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时间早晚的各种影响。
(4)调查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科学地记录和解释了火山喷发出来的红色浮石的质地和成因;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对地热现象做了详细描述;对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情况,包括各地的经济、交通、城镇聚落、少数民族和风土文物等,都做了不少精彩的记述。徐霞客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详细记述和探索,在当时的世界地理学史上都是居于领先水平的。
《徐霞客游记》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是:
(1)写景记事,全部都是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
(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经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这与前人的游记相比,显得细致入微;
(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决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
(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抒发人的主观感觉;
(5)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徐霞客在记游的同时,还经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这些多是正史稗官所不记载的,因此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