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解第二解

从政之道随道而行--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在这一章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观点,认为可观、可见、可言的事物都不能长久,而只有不可观、不可见、不可言的事物才能够永恒,才能够真正称得上是“道”。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中国古代的一段佳话,这两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圣哲的思想家的对话。对古代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据传孔子曾五度向老子问礼,而确凿可信的有两次。第一次是在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鲁人南宫敬叔跟随孔子前往周都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一齐前往洛邑学习周礼。孔子在洛邑见到了老子。此时,老子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官”,对周礼非常精通。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很多问题。例如出丧的时候遇上日食怎么办,小孩子死了该葬到近处还是远处,国家有丧事的时候不避战争对不对,等等。老子根据事实和情理,给孔子作了明确的解答。老子也十分欣赏孔子,认为他是一个虑心求知的人。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要离开了。临行前,老子又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之人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盗用品德高尚之人的名号,用言辞为您送行。”老子说:“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见识广博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要忘掉自己而记挂着父母,做臣子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在这里,老子告诉孔子刚而易折、忘身而身存的道理。不久,孔子从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也逐渐增多了。这是有信史记载的孔子第一次向老子问礼。孔子第二次向老子问礼的事迹载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邑去见老子,就有关礼的问题向老子请教。老子说:“你所讲的这些都是前人先辈流传下来的,这些人与他们的骨头早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们说过的话还在流传。而且君子有机会的时候就要一展宏图,生不逢时就要像蓬草一般随风旋转。我听说,精明的商人将珍宝深藏起来而不露声色,君子有高深的道德,而外貌却看起来好像很愚笨的样子。去掉你的骄傲之气和各种欲念,以及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些都不利于你的身心发展。我所能告诫你的,只有这些而已。”孔子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他说:“鸟,我知道它们善飞;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兽,我知道它们善于奔走。对于鸟,可以用箭射它:对于鱼。可以用网捕捉:对于兽,可以用陷阱擒获。至于天上的龙,我不知道龙的形状,也不知道它是怎样乘着风飞上天的。我今天看见了老子,就像见到了龙一样啊!"处世之道有无玄妙--诸子各家的“名实之辩”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认为可以讲得出自己的具体特征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这揭示了本体与现象,语言(名)和世界(实)之间的差别。先秦时代的诸子曾对名与实的关系展开了一场著名的“名实之辩”先秦时代的名实之辩,指的是当时对于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之争。在这场争论中颇有论述的有:儒家、道家、墨家和名家。儒家的观点认为,所谓的语言符号系统就是“名分”,所谓的“世界”就是上下有别、贵贱有差的社会秩序。所谓“正名”,就是通过语言来调和现实世界的矛盾,为社会提供规范,使之纳人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等级秩序中。孔子是这方面观点的代表人物,曾明确提出过“正名的主张。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荀子提出了“制名以指实”的主张,将名区分为大共名、大别名和小别名,分析了“名实乱”的表现,对名实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儒家关心的是社会,看重的是父子、君臣之间的天经地义的关系“实”无论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名”的秩序也不能乱了章法。否则就会导致天下大乱。道家的观点是:“世界”既不是现实的社会秩序,也不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的客观实际,而是超越经验的“道”和“无限”。世界本是混沌的,而语言使其变得清晰;世界本是黑暗的,而语言使其变得光明。语言让世界变得可以言说,可以把握。可是,在让世界变得清晰和光明的同时,语言还无法表现出世界的无限和丰富。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提出了“名可名,非常名”的论述,可以说是道家的代表观点。 简子像。庄子进而主张“大道不称”,但又认为“名者,实之宾也”,肯定实对名的决定作用。墨家则主张坚持经验主义,强调“闻之见之”、“取实与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现实的世界是基础,语言符号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反映。现实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语言符号自然要发生变化。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主张“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着眼于对事物本身的把握。后期墨家将概念区分为达名、类名、私名,认为它们所反映的实有不同范围。名家是先秦百家中颇有影响力的一个学派。他们不探究名、实关系,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本身上,从而注重语言的概念,不再墨子像。关注语言所寓含的内容,而是看重语言本身的逻辑技巧。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诡辩论。这场对名实关系有着不同理解而展开的长期争论,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名辩思潮,由此推动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的发展。今天我们涓涓不息的学习模仿不过也是创造于大(儒、道、墨、名)家理论的延续。

(0)

相关推荐

  • 春秋战国时期的“忧患意识”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政治地位自平王东迁之后一落千丈,诸国争霸,在这个"礼乐崩坏"的年代,代表各自阶级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各家各派都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学说和政治主张,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儒 ...

  • 哲学——幸福路上的启明灯

    木心说,史学使人清醒,哲学使人坚定.文史哲的学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让人拥有一颗更加从容的心,更加平静地看待生命的高低起伏. 冯友兰也说,哲学的作用,一是启迪智慧,一是为了心安理得地活着. 一说起哲学 ...

  • 国学小谈:儒,墨,道,法

    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大黄金时代. 但诸子百家里真正形成规模,对当时和后世形成较大影响力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1.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被称为圣人:还有个孟子,被称为 ...

  • 新探《道德经》范畴之整体和局部(19)

    第十九章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在上一章解读中,我们已经明确了孔子儒家首先继承老 ...

  • 道德经全解--第三解

    道德经全解--第三解 第二章 功成弗居舒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 ...

  • 道德经全解第一解

    道德经全解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称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担任东周王室的柱下史.相传,东周末年,老子归隐,在途经函谷关时,遇到了守关的长官尹喜.尹喜向老子问道.老子遂留下 ...

  • 道德经全解

    大家好! 老子著述<道德经>的背景 何为"道" <道德经>的篇章文旨结构 解析<道德经>的门径 道德经第1章--玄妙之道 道德经第2章--道之德 ...

  • 超全!第二套人民币壹分纸币详解,别卖飞了!

    武夷山纪念币,被银行搞砸了! 钱邮纪念币真藏 提供及时的预约.兑换信息:纪念币.纪念钞.纸币.硬币.金银币.邮票等收藏资讯. 12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第二套人民币壹分纸币的相 ...

  • 超全,第二套人民币壹分纸币详解

    第二套人民币壹分纸币的相关品种,如<53年壹分纸币>(有油).<53年无油壹分>.<18K壹分纸币>.<53年壹分(刀)>.<53年壹分(捆)&g ...

  • 太难找了,最全人体穴位解秘

    神门穴:手腕横纹处,从小指延伸下来,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处,帮助入眠,调节自律神经,改善心悸. 内关穴:位置在手掌面关节横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帮助入眠,可调节自律神经,抒压/解除疲劳, ...

  • 河道景观方案设计全流程详解

    城市河流最初的形式是城市边上自然的过境河,后来由于防御.运输.用水.防洪等需要,逐渐出现了护城河(壕).运河.引水河渠和排洪河道等城市河流. 到了近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河流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严重 ...

  • 最全笔法详解!带你解密朴厚劲秀的碑帖隶书,一笔一划教你写,这样写才大气!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 ...

  • 太难找了,最全人体穴位解秘【保健者最爱】

    手                                                          神门穴:手腕横纹处,从小指延伸下来,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处,帮助入眠,调节自律神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