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中国血统的侨商熊德龙,几十年来不断为我国建设提供帮助?
他是荷兰和印尼的混血儿,身上毫无中国血统,被侨胞夫妇收养后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他是爱国侨商,心中充满了对华夏的热爱,回到“祖国”后热泪盈眶,决心不遗余力地建设家乡。
疫情当下,他不仅为中国捐钱捐物,还呼吁海外华人、华侨行动起来支援抗疫,这样一个没有中国血,却有百分之百中国心的男人,正是今天视频将要为大家介绍的传奇商人——熊德龙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文章中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因果关系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称世界上有两种中国人,其一是拥有中国血统、国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其二则是无论生在何方,只要是对中国文化发自肺腑的认同,都算是中国人,而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熊德龙正是后者。
1947年11月,熊德龙出生于印尼的一户贫困人家,当时他的母亲爱上了一位荷兰男人,奋不顾身地为他生下了一子,但她没想到的是,这个荷兰人却只是玩玩而已,在得知孩子即将出世之际,就残忍的抛下了他们母子独自离开了。从此熊德龙没有了父亲,母亲家中本就贫困孤身一人根本养活不起孩子,无奈之下母亲只能将他遗弃在了孤儿院。
幸运的是,熊德龙在孤儿院才仅仅待了七个月,就有一对旅居在印尼的广州梅县夫妇领养了他,当然熊德龙这个名字也是他们夫妇给取的。熊家夫妇并不是什么有钱人,他们只不过是有爱心的好人而已,在熊德龙之前他们还曾收养过三个印尼女孩,他们夫妻就靠着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卖一些中国传统面食养活他们四个,生活可谓是艰难异常。
但即使这样,他们也从未亏待过几个孩子,尤其是年幼的熊德龙,为了给瘦小的他补身子,他们会经常为其开小灶,为了让他能真的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他们不遗余力地供其上学,不仅如此,夫妻俩还会教熊德龙说中文,为他讲中国故事,让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在外人看来,如若不是肤色不同,谁都不会相信他们没有血缘关系。
日子一天天过去,熊德龙在养父母的熏陶下,已经如同一个普通的中国小孩一样,不仅拥有着吃苦耐劳、勤奋坚韧的性格,还学会了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当然正因如此,熊德龙对远在北方的“家乡”也是越来越好奇、越来越思念,他也坚定了想要“回家探亲”的想法。
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因为此时的家中为了供四个孩子上学,已然是负债累累,债主整日上门叨扰,将年迈的母亲都吓病了,而为了家人,熊德龙只得暂时放弃自己的想法,决定寻觅赚钱还债的办法。
当时正值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日本、欧美各国的制造业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很大,熊德龙一眼就发现了这个商机,他成功地说服了父母,用家中的全部收入做起了一家生产海绵的作坊,并且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将作坊成功改造成了一家小型工厂,他与外来企业合作,搭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顺风车,很快就赚到了第一桶金。
他不仅将家中的负债全部还清,还在短时间内成为了当地著名的青年企业家,但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就在熊家人对未来充满希望之际,意外发生了。
在雅加达,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一家华侨的事迹,他们无比的嫉妒,不愿承认自己的智慧赶不上中国人,于是在冲动之下,就有几个年轻的当地人一把火烧毁了熊德龙的工厂,将熊德龙辛辛苦苦打造的致富之路付之一炬。
在得知消息后,熊德龙赶忙组织救火,但很可惜为时已晚,原本整洁干净的工厂早已成为一堆焦炭,这可让熊德龙险些崩溃,他放声大哭埋怨世道的不公,幸亏养父母及时劝慰,否则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没办法,一切只好重新来过,养父母为了让熊德龙东山再起,和其他几个养女商议,决定卖掉家中唯一的房产,支援儿子的事业,有了家人的支持,熊德龙终于再次鼓足了干劲。可他并没有盲目的选择做什么,而是来到了大港口之上寻觅商机,他很快便找到了当时船舶中数量最少利润最高的商品,也就是烟酒,有了目标,经过一番策划很快一家属于他的烟酒厂便拔地而起了。
熊德龙此人真的算是商业奇才,从烟酒厂开始,他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不仅将烟酒产业做大做强,还没有固步自封,转而开始投资起了他看好的新兴产业,例如房地产、金融、国际进出口贸易、旅游、传媒等等,当时的人们都不理解他的做法,但我们以后来人的视角来看,很显然他的选择都是未来一本万利的产业。
就这样,熊德龙的资产是越来越丰厚,他旗下的企业也逐渐从印尼转向了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港澳等地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型跨国集团,像现如今我们一些耳熟能详的企业,例如美国大型银行、好莱坞大都会酒店、新加坡国际金叶烟草等公司都是他的,而就在熊德龙生意蒸蒸日上之际,他心中一直埋藏的回国计划也终于迎来了机会。
当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正值改革开放的热潮之中,我们为了吸引外资发展自身,给到了许多外来企业、海外华侨、华商很好的引资政策,而熊德龙正是在得知了该消息后,才正式决定去往中国看看,去看看那梦寐以求的家乡。
由于父母年岁已高,熊德龙只好带着夫人回到了父母的祖籍梅州,他一开始本以为这趟旅行最多就是看一看走一走,领略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而已,因此他在途中还很放松,但等到他一下飞机,心中一股莫名的情绪便涌了出来,他不受控制的留下了两行眼泪,仿佛这里就是他的故乡一样。
熊德龙在梅州的旅行收获很多,他先是看望了父母的几位亲戚,带着他们赶到了当地祠堂希望能够认祖归宗,随后他又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当地政府,参观了当地的一些基础设施。
在欧美国家待过数年的他,当即就发现了很多问题,他发现梅州的基础设施落后、发现家乡的父老有很多还正在受着贫穷之苦,这种心情就好像儿子衣锦还乡,看到父母衣衫褴褛的那种心酸一样,于是乎从此刻开始,他便下定了要发展家乡经济,将家乡建设的越发繁荣的决心。
而他的目标首当其冲的就是教育,熊德龙深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个道理,所以在第一时间,他就来到了梅州市梅江区的两所学校,为学生们捐献了好几个大型校舍,后来在当地政府兴办嘉应大学之际,他又带头出资,在当时那个年代就捐献了二百多万人民币,他也因此成为了学校的创办人之一。
在这之后熊德龙也没有停下脚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为了梅州的教育事业,他俨然已经捐献了超过两亿元,为梅州市至少培养了万名各类人才。
到了近些年,熊德龙先生已然年过七旬,但他却依旧没有停止自己爱国的步伐,他在中国各大城市之间奔走,不仅捐献了大笔的建设资金,还以自己的商业经验,为各地政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好主意,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他也受到了各地政府,乃至中央各领导的高度评价。
当然在一年前新冠疫情如此严峻的情况下,熊德龙先生也为抗疫活动贡献良多,当时他在得到武汉疫情爆发消息的第一时间,心中的焦急便难以言表,他当即就在印尼采购了一大批的医用产品,有包括十万只口罩、十万副手套、以及一些体温计、消毒液在内的价值数百万的物资。
这些物资通过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在第一时间就被送到了国内,为疫情的前期防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并且不仅如此,他深知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拯救全体国人,于是乎他还在国际上,大力呼吁其他的爱国华人华侨行动起来,共同支援祖国抗击疫情。
熊德龙先生的行动,很显然就是将自己视为了炎黄子孙,而这也正印证了我们开篇说的那句话:“中国人不是以血统论的,只要是坚定的认同中国文化,那么都可以称之为中国人!”